折射官員急功近利政績觀
竹立家表示,活動過多過濫,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政府官員的浮躁心態和投機心理,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政績觀。
西部某省的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為拉動經濟發展,弄點“動靜”,他們縣每年辦一次節慶,動輒四五百人,花費上百萬元,表面上紅紅火火、轟轟烈烈,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這位干部道出了自己的苦衷:當地缺少資源,在任期內很難出政績,隻能通過辦節慶,讓招商引資容易些,到年底總結有話可說。
“有的政府官員還在‘拍腦袋’,隻為吸引人眼球,追求曇花一現的‘風光’,沒有認真評估、測算投入產出效益,人為地‘造’節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說,加之公共財政制度不夠健全,辦節慶就成了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容易產生貽害長遠的惡果。
記者了解到,如何在眾多節慶中辦出彩,有些地方政府絞盡腦汁,不惜大手筆,以致費用支出水漲船高,財政入不敷出,隻好拉企業“墊背”或集資攤派。“政府讓你‘贊助’,誰敢說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家對記者說,“事實上,錢砸了不少,效益並不好。內部人倒是沾了不少‘光’,胡吃海喝,贈送紀念品,活動結束后還發加班費或補貼。”
從地方實際出發,多算“民生賬”
如何規范節慶過多過濫的問題?竹立家認為,舉辦節慶活動帶動發展,地方政府要少算“政績賬”,多算“民生賬”。他表示,應充分發揮各級人大的監督作用,建立公共預算的硬約束,不能讓官員“拍腦袋”的決定暢通無阻,造成公共資源極大浪費。
“上級政府應提出程序性要求,要求地方政府增加決策透明度。辦節慶前,舉辦聽証會,公開征求社會意見,經過科學、民主地評估考量,同時加大公眾、媒體的輿論監督力度,減少舉辦節慶的盲目性。”任建明說。
同濟大學郭強教授強調,凡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堅決予以撤銷﹔確需舉辦的,要按規定履行審批程序﹔經批准舉辦的,也要嚴格規范實施。要嚴格管理節慶經費,防止拉贊助、謀私利,嚴控融資中的不正之風,把中央“八項規定”落到實處。
專家表示,各地節慶名目繁多,沒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沒有考慮市場需求,同質化趨勢嚴重,會導致各地發展方式、發展模式雷同,這是多數官辦節慶失敗的關鍵。為此,應從當地實際出發,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量力而行,別再讓政績節慶“瞎折騰”。(記者 王昊魁 李 可 龔 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