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記者探訪高校“光盤行動”

走轉改一線調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光盤"進校園 如何成常態?

記者  曹平  姚雪青

2013年04月10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336人中67人不“光盤”

結伴吃飯的學生會相互影響

4月3日,記者跟隨“光盤行動”發起人之一張頁,來到北京大學實地探訪。11時20分左右,北京大學康博斯中餐食堂。正值就餐高峰,一位女學生端著剛盛的飯菜微蹙眉頭,“可以去掉一半的米飯嗎?我吃不掉。”打飯的阿姨遂麻利地接過餐盤,鏟掉一半米飯放回箱內。很快,這去掉的半份米飯就盛到了一個來加飯的男生盤中。

11點30分,記者又來到學一食堂,選擇其中一個殘食台在旁邊守候。半個小時內,大約有336人過來送餐具,約67人剩下飯菜,其中有21人剩的較多,還有2個人飯菜基本沒動就倒進殘食桶內,沒有光盤的女生碗中多留下米飯。結伴來吃飯的學生,要麼都光盤,要麼同時都剩下。

記者隨機採訪了三個剩飯菜學生,問及為何不吃完,得到了以下回答:“今天的菜太辣了,我實在吃不下去。”“覺得自己能吃挺多的,但是吃到一半就飽了。”“菜吃光了,米飯就剩下了。”

不合口味就倒掉

學生浪費還是食堂眾口難調

飯菜不合口味、難以下咽,扒幾口就倒掉,是該責備學生浪費還是食堂的大鍋飯眾口難調?這是在“光盤行動進校園”過程中討論較多的問題之一。

志願者鐘京說:“除非吃下去會影響你的健康,否則扔掉肯定是浪費。”“食堂裡菜的種類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大的改變,通常我們都是在熟悉的、喜歡的窗口打飯,出現特別難吃、吃不下去是小概率事件。”志願者林靖欣說。

“多數學生並非故意要剩下,而是不合口味或者錯估飯量。比如女生常常會剩下米飯。同樣是一兩米飯,不同的食堂給的量不同。套餐窗口米飯也容易多,就容易剩下。”北大校團委社會實踐部的馮寧老師說。

記者注意到,在食堂就餐的教職工盤子、碗都可以用“精光”形容,吃得干淨,摞得整齊。

一個保潔阿姨主動過來和我們攀談:“浪費飯菜的事情應該好好說說。這些年輕孩子,家庭條件都好,不合口就扔。不像我們,沒啥要求,就算不好吃也舍不得倒了。”

重在開心“光盤”

學生、食堂需共同努力

自3月18日始,北京大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校青協”)發起了以“光盤走你,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活動。活動持續一周,開辟線上和線下兩個平台。

吃光盤中飯菜,拍張照片並@校青協官方微博,就有機會成為校青協每天隨機抽取的幸運光盤人,獲得紀念徽章和參觀食堂后廚的機會。另外,校青協招募100多名志願者到食堂殘食台幫忙整理餐具。對那些吃光盤中餐的同學口頭表揚並頒發小徽章,並善意提醒那些剩飯量較大的同學。

北大意識到,光盤行動重在培養學生節約習慣,餐飲中心更應提供優質飯菜,讓同學們開心“光盤”。

為此北大餐飲中心採取多種措施:針對學生提出的蓋飯、拼飯等套餐中飯量過多的意見,對米飯供應量做出及時調整,提供小份飯﹔以“少炒、勤炒”為原則,每鍋菜少炒一點,多出幾鍋,隨時觀察用餐人數變化,及時調整,繼續提供“半份菜”﹔密切關注剩食情況,及時調整菜品、菜量﹔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上,鼓勵員工提高食材利用率……

志願者蔡怡寬告訴記者,招募志願者的消息發出后,同學們競相報名。“大家對這個話題都很關注,對光盤的理念也很認同。但是如果能有部門把每天浪費的具體數據統計出來告訴大家,而不是僅僅說概念,喊口號,更能引起共鳴。”他如此建議。

鐘京說,希望能選擇每月或者每學期一個固定的時間,設立“光盤日”,這樣就能不斷地提醒大家注意節約。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造成浪費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爭取能和餐飲中心一起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作為活動組織者之一,北大校青協的沈一心和同伴們即將在全校展開問卷調查。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