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突破傳統組織渠道 釋放青年心中正能量

貴州:春暉行動延伸團組織手臂

2013年03月26日10: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把社會化的手臂伸得長點,再長點。”這是貴州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呂亞洲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和呂亞洲一樣,如何在做好組織建設的同時盡可能地讓團組織的觸角向外延伸,是團干必須面對的問題。

3月25日,團貴州省委十三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在貴陽召開,會議間隙,呂亞洲笑呵呵地看著7塊已經做好的捐贈牌匾,1003萬元公益捐贈即將進入基金會的賬戶。但更讓呂亞洲興奮的是,這些捐贈的果實,來自用新思維“蹚出”的社會化之路。

“蹚路”的過程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未知,並不容易。

2010年12月25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貴州:團屬基金會做大“蛋糕”》一文,報道了團貴州省委從2007年起,用3年時間打造3個全新的基金會,以擺脫缺少資金、缺乏資源的局面。貴州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就是這3個新基金會之一,作為團貴州省委自創的品牌項目,這個被稱為“無中生有”的基金會從誕生起,就注定不是有章可循,“蹚路”始終是伴隨著春暉行動發展的關鍵詞。

就像團組織努力思考怎麼覆蓋、影響青年一樣,春暉行動細化到面對的命題有3個:怎麼讓春暉精神迅速傳播?怎麼讓更多鄉友參與其中?怎麼讓春暉行動持續受到關注?

主動走進青年的“小圈子”

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做春暉人需要有“銅牆臉、鐵皮嘴、蛤蟆的肚皮和飛毛腿。”

對此的解釋是:要有銅牆一樣厚的臉皮不被挫折打倒,要有鐵皮一樣過硬的口才傳播春暉理念,要有蛤蟆肚皮一樣的胸懷受得了氣,要有飛毛腿一樣的精神勤於聯絡跑動。

“段子”的背后,是春暉人結交了一批新的青年朋友。

這些青年並不在傳統的團組織渠道內,他們往往有自己感興趣的小圈子,小圈子的氛圍非常活躍。

“猛然,思路就開了。”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可意識到,結交的新朋友身上大都有共同的屬性,“比如一個地區的商會,或者就是一個興趣協會。”

打入青年已經形成的“小圈子”,在一個個“小圈子”裡傳播春暉行動感恩、反哺的精神,按著這個思路,春暉人的“鐵皮嘴、飛毛腿”派上了用場。很快,春暉行動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昆明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地建立了聯絡處。

美國聯絡處是在一個興趣小組的基礎上建立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的美國奧克蘭大學的一些教授、學生時常喜歡湊在一起交流討論,春暉行動感恩、反哺的理念打動了這些有共同愛好的人。每年暑期,奧克蘭大學都要選派教師來貴州,幫助貴州的中學英語教師提高口語能力及課堂英語教學能力,這一項目已經使貴州2000多名英語教師受益。

昆明聯絡處建在了昆明市六盤水商會中,一些同在昆明市經商的貴州六盤水市人被禮聘為“春暉使者”,深深認同春暉精神的雲南長易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湯鎮華,已經決定在家鄉六盤水啟動“春暉家園·長易樂民生態工程項目”,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環境保護和脫貧產業扶持。

讓春暉人高興的是,僅這一個項目,感召回貴州的幫扶資金就達上億元。每個聯絡處不同的春暉項目累加起來,每年能為貴州帶回價值幾億元的幫扶。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