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團組織的手臂
從春暉行動誕生那天起,“春暉使者”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元素,每個春暉行動實施的項目,都要求至少有一名“春暉使者”牽頭。
在貴州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宋慶萍看來,春暉行動把“人”的概念放到了最為重要的位置,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力量在公益項目實施中,會感染周邊大多數人。
“一個人就是一滴‘春暉香水’,這個人走到哪裡,他身上春暉精神的香氣就會擴散到哪裡。”宋慶萍說,這就是讓春暉精神迅速傳播的法寶。
貴陽姑娘譚清是武漢理工大學研一的學生,2011年暑期,在參加完全國50名大學生實地探訪春暉行動的活動后,她受春暉精神的感召,回到學校后發起成立了武漢理工大學春暉社。
她發動了十幾個要好的同學在校園裡舉辦了“春暉杯”攝影大賽暨家鄉風情展,把貴州家鄉的情況帶進大學校園,又組織貴州籍的同學在2012年暑假走進貴陽龍港春暉學校,為學校裡的農民工子女輔導學業、講述生命安全常識,春暉社還募集到大約2000冊圖書,在龍港春暉學校建立了“武漢理工大學春暉書屋”。
一個“春暉使者”,能帶動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參與春暉行動,這使得春暉精神在傳播中可以做到呈幾何倍數的擴散。
“春暉使者”楊文學用自己8年打工攢下的13萬元為家鄉修路,帶動村內外上百萬元的集資,讓回家的水泥路成為現實﹔“春暉使者”呂琦等4名貧困大學生用從牙縫裡省下的200元生活費參與“春暉家園計劃”,影響數千人,共募集97.9萬元資金,硬化了村口到村民小組的公路,解決了父老鄉親出行難的問題……
截至目前,共有3.2萬余名社會各界人士成為“春暉使者”,另有上萬名大學生在春暉行動理念的感召下,在自己家鄉開展春暉行動工作。
團貴州省委副書記肖明龍說,抓住社會的根本還是做實“人”的概念,一傳十、十傳百的過程就是在讓團組織的手臂慢慢延展。
打造優質公益產品
要想持續延伸社會化手臂,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防止品牌的吸引力下降。
春暉行動希望通過做好公益產品的設計,讓施予幫助和接受幫助的雙方在春暉行動的平台上得到高效對接,同時通過這個平台全程監督公益項目的實施。
達到高效對接和全程監督絕非易事。
“春暉家園計劃”是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支持的重要項目,貴州需要修建小馬路、小廣場、小水渠等基礎設施的地方,都可以向基金會申報。
3月18日18時42分,呂亞洲在自己的微博上寫道:今年申報上來的(“春暉家園計劃”)項目達100多個。基金會的任務是,盡量多地找到願意幫助這些項目的愛心人士。
呂亞洲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了已經建成的“春暉家園計劃”項目照片,再放上開建以前的照片作對比,強烈的反差和隨時可以查閱的“春暉使者”信息、項目開支和進度情況一目了然。目前,已有40個項目確定有愛心人士支持。
呂亞洲說,公益行動的發展趨勢是讓人輕鬆找到參與公益活動的辦法,然后直觀地感受到施予帶來的變化,春暉行動公益產品的目標就是“直觀、清晰,方便善良的‘懶人’”。
目前,貴州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已經開發出“春暉家園計劃”、“春暉助學”、“春暉感恩教育”、“春暉親緣招商”等公益產品。
“加大創新力度,隨時有新公益產品發布,關注就不容易退熱。”呂亞洲說。
團貴州省委書記馬寧宇認為,每個青年心中都蘊藏著正能量,團組織就是要找到一個支點將正能量釋放出來,而尋找支點、努力撬動的過程恰恰就是團組織延伸社會化手臂的過程,“找准付出和需求的結合點,團組織可以作為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大。”(白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