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需要勤儉支出
堅持抓好“八項規定”,才能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城鎮化改革已經成為我國今后一段時期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城鎮化是一個好東西,其對於中國經濟必將帶來全方位的積極影響。例如,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口和投資強而內需消費弱,而一個城市居民的消費大概是一個農村居民消費的3倍。可以想見,假如我們能夠逐步將全國已經進城的2.6億農民工變成城市居民,所拉動的內需,將是驚人的。
但是,城鎮化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戶籍改革,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這些改革,都是需要花錢的。農民工要想變成市民,就必須相應地建設更多的幼兒園、學校、醫院和養老設施。提供這些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福利的財政成本大概是多少呢?根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測算,大約在人均8萬元,這樣一來,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直接財政成本將可能超過20萬億元。
當然,這20萬億元不是一下子掏出來的,而是逐年分攤支付的過程,但無論如何,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支出,直面乃至解決八億多農民和五億多市民之間的城鄉差距,迫切需要我們的黨政機構從現在開始、從小處著眼,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盡管必須從整體上提出一個解決這筆支出的方法,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狠抓“八項規定”的落實,養成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切實杜絕公款濫用和浪費,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用在必須的民生支出上,才能為下一步全面推進城鎮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國夢”的作風保障
堅持抓好“八項規定”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在網絡上引起熱烈反響,“中國夢”的重要提法引起廣大網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網絡最火的話題。所有中國人都應清醒地認識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把一個擁有13億人口規模的發展中大國帶入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這在人類發展史上還從來沒有過。
從國家層面來看,和平崛起、經濟社會雙轉型、解決發展中所面臨的矛盾、改革遇到的挑戰,都要求我們的干部求真務實、艱苦奮斗,要求我們的政府珍惜並用好納稅人所繳納的每一分錢。晚清末年,我國的GDP和財政收入都超過日本,但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奢侈浪費、揮霍無度,甚至挪用軍費為自己過生日修建頤和園大擺壽宴,結果成為甲午海戰中我國輸給厲兵秣馬、整戈待旦的日本的重要原因之一,洋務派富國強兵的夢想也化為泡影。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從個人層面來看,佔全球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連續30年以GDP年均9.4%的速度高速增長,人均GDP從1978年的280.4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6100美元,增長近22倍,這完全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偉大奇跡。30多年的改革開放為無數中國人實現個人夢想提供了以前無法想象的機會和可能,反過來每一個中國人追求實現自身夢想為經濟增長所貢獻的力量,同樣功不可沒。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高增長、低就業”,“重外需、輕內需”,“高產值、低附加”,“高房價、低工資”,“財政強、保障弱”等特征突出,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國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都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問題。
例如,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僅佔國內生產總值4%左右﹔居民薪酬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國民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例不斷攀升﹔即便是公共投入相對較好的北京,截至2011年底,每百名老人擁有的養老機構床位數也僅為2.9張﹔房價持續上漲已經使得商品房價格和國民人均收入之比急劇擴大,等等。“年輕人創業成本大,中年人育兒成本高,老年人醫療負擔重”成為阻礙中國人實現幸福美好生活夢想的不利因素。
而解決這些問題,為每一個中國人提供了實現“中國夢”的機會,實現起跑線上的“平等”,讓所有勤奮而優秀的中國人都能過得舒心、活得舒展,一個最重要的外部條件就是政府必須持續加大對公共福利保障領域的投入,建學校、蓋保障房、提高政府負擔的衛生費用比例,等等。
而與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需求缺口比,我們不斷增加的財力非但不是“財大氣粗”,反而異常珍貴。如果不持之以恆地狠抓“八項規定”的落實,甚至任由奢靡、奢華之風泛濫,隻會導致財力的浪費,群眾無法享受到其應有的發展帶來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就難以實現。(冷葆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