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面向世界 引導未來 凝聚民族精神的興國之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意義、內在邏輯與踐行原則

□ 李中元
2013年02月27日14: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原則

十八大之后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中央雷厲風行地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政,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干”出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正是源於這種實干。而核心價值觀體現的目標、根基和准則要落在實處也需要“實干”。實干就是實踐,就是踐行。而要踐行,首先要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共識,就要使整個社會和每位公民通過自己的價值選擇、價值認知、價值體驗和價值信仰來接受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人民群眾的日常行為和社會實踐來真正踐行它。隻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真正成為人民大眾的普遍共識。價值觀本身是一種方向、目標、理想和信念。倡導價值觀,關鍵在於踐行。但是,踐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強制灌輸,而必須靠自覺地認同、接受,然后才能在行動中體現。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內心的需求。

踐行的目的是要在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共識”和“合力”。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一個理論選擇過程和實踐認同過程的統一,它包含兩個方面的任務: 一方面,要從理論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進行合理的選擇; 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人們的共識,得到社會廣泛遵從,並轉化為人民自覺追求。要實現這種轉化,必須堅持以下幾方面的踐行原則:

第一,首先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養,從我做起,率先垂范。唐五代時有馮道其人,一生歷5朝事11主,宋人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此人為不義之徒:“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歐陽修強調的是朝廷大臣尤其不能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否則天下必亂,國家必亡。為什麼古人要將官員的倫理道德要求提高到國家的生死存亡高度呢?這與官員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分不開。自人類社會階級分化以后,社會的管理者,或者說社會制度、社會原則、社會運行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以管理者和領導者的身份面對人民大眾。如果官員以其自身的正確行為來示范他人遵循社會公共價值體系,眾人就會因服氣而從之。否則,既不服,又效之。因此,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執政的更高價值追求,這就對黨政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黃力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和意義》,《光明日報》2007年1月31日)。

第二,需要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如何保証自由、平等,尊重群眾的創造力,如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群眾的基本權利,都需要相關的法規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離不開每個人從我做起,自覺追求共同的價值。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化為點點滴滴愛崗奉獻的行動,把誠實守信、互助友愛融入到人與人之間文明交往中,在春風化雨中弘揚真善美,呼喚中國進步發展之“魂”。

第四,逐步做到制度設計與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制度與核心價值觀相統一,能培養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信念和制度的忠誠和遵守﹔制度與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會導致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質疑,對制度的否定。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始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正做到體現於我國的社會制度之中,體現於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之中。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與公共政策設計,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行政體制、人才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婚姻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制度,等等,都應該努力做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凡與之不相符合的既定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公共政策,要下大力氣修改,或逐步取締﹔新制度新政策的制定,要經過廣泛討論、充分論証,做到基本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才予以實施。

第五,緊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核心價值觀隻有扎根於現實生活,並通過制度固化下來,才會真正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信服,並逐漸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內在信念和自覺行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日常價值觀。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轉化為機關准則、企業規章、社區公約、鄉規民約和學生守則,等等,滲透到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要以群眾性實踐活動和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為載體,引導人人參與、人人體驗,逐步達到人人知曉,逐步認同,形成信仰。在這方面,我國封建社會將“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納入家譜族規、納入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社會生活的做法,值得借鑒(戴木才《自由、民主、幸福、仁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初探》,《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今天,中華民族期待百年的現代化之夢已經翹首可待,人們對精神家園、共同理想的呼喚更加強烈。簡短的24字如同一面旗幟,它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和“共同信仰”。當以民主、文明、平等、公正、和諧等為核心的價值體系真正融入全民族的心靈深處、血液之中時,一個偉大的民族便將矗立於世界。

(作者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