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五的傍晚,大學生村官許晶下班回家后便開始收拾行囊,這是江蘇省姜堰市溱潼鎮“驢友之家”團支部第三次組織旅游活動了。
許晶是溱潼鎮團委委員,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實施后,許晶將盤算已久的“驢友之家”俱樂部建立起來,並成立了團支部。
許晶說:“團支部不單純是組織娛樂休閑活動的‘司令部’,也是引導俱樂部成員就業創業的‘智囊團’,有幾位青年合伙開了特產店,實體店在溱潼古鎮景區附近,還把店開到了淘寶網上,我也就著家裡的房子開了間小小的青年旅社,現在生意還不錯。”
許晶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在姜堰農村,直屬團組織的“星星之火”正悄悄改善著不少青年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剛打完一場漂亮的“攻堅戰”,全市新建直屬團組織478個,覆蓋和聯系團員青年2.1萬人,完成工作目標的110%。
“1+9+X”建團模式激蕩姜堰
去年10月,按照團江蘇省委“拓展、理順、規范、鞏固”八字方針的要求,姜堰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推出符合姜堰“團情”的“1+9+X”建團模式,即按照“傳統團組織+9類新型團組織(聯合建團、非公建團、專業合作組織建團、行業建團、街區建團、‘終端’建團、社團建團、網絡建團、品牌活動建團)+本鎮特色團組織”的模式,建設管理各類團組織,有效實現“兩個全體青年”。
具體操作層面上,團姜堰市委積極採取“六個一”方略:一項挂鉤制度(團市委全體人員分片包干全市15個鄉鎮,抓建團、抓規范、抓活動)、一份指導文件(《關於在全市推行“1+9+X”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模式的實施意見》)、一套組織架構(按照區域性、功能性分類建設由鎮域內多個直屬團組織構成的實體化的“大團委”)、一本工作手冊(建團路徑的工作指南,羅列工作項目案例)、一支精干隊伍(組織格局創新后形成的鄉鎮團的委員會)、一個工作目標(增量“1人2支部”、總量“2345”雙雙超額完成),一套漂亮的“組合拳”提升了建團實效,也激活了姜堰農村共青團的“細胞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