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廣東肇慶高新區“三大模式” 創出“兩新”黨建發展新道路

2013年01月29日11: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廣東肇慶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區,憑借區位、交通、土地資源的優勢,吸引了海內外廣大客商的關注,眾多企業爭相進駐,區內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助推高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但是,與蓬勃發展的園區經濟相比,當時的非公黨建工作相對滯后。2007年初,區內“兩新”組織黨組織僅有5家,願意表明身份的黨員隻有12名,發出去的《黨員調查表》猶如石沉大海,黨建工作在“兩新”組織中遲遲未能推開。這時肇慶高新區企業黨工委(2012年6月更名為“肇慶高新區‘兩新’組織黨工委”)應運而生。

六年過去了,肇慶高新區“兩新”組織黨工委憑借一支高效、廉潔的團隊,爭為爭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以“三大模式”推進“兩新”黨建的跨越發展,探索出一條黨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兩新”組織得到穩定和諧發展的共贏良性發展之路,在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我區“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增添光彩。

一、以“情、理、章”模式,抓“兩新”組織黨組織建設

黨建工作開展初期,由於沒有工作基礎,工作人員經常遇到門難進、臉難看、人難找的尷尬局面。在工作中,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工委充分利用與總工會、工商聯合署辦公的優勢,憑借多年來與企業建立的情感基礎,先易后難,尋找突破口。僅2007年下半年就組建了“兩新”組織黨組織33家,找到、吸收黨員230多名。

這份成績單引起了區黨委的高度重視,並從人、財、物等方面加大對“兩新”組織黨工委的支持力度:配置10名黨建指導員以充實人員,撥出專款為全區“兩新”組織黨組織負責人每月發放150-300元的崗位津貼,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達20多萬元。

“組建難”的堅冰開始融化,區“兩新”組織黨工委趁勢而上,對“兩新”組織業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章,總結創造出“情、理、章”組建模式,揮出三把利刃破冰前行。一是以“情”感動“兩新”組織,打好感情基礎。區“兩新”組織黨工委積極主動上門為“兩新”組織協調供水、供電、環保、市政、稅務、消防等部門,排憂解難。同時,通過幫助興建宣傳欄和職工書屋,搭建招工平台,解決職工子女入學難,處理勞資糾紛、工傷事故等問題,讓“兩新”組織真正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幫助,紛紛主動要求建立黨組織。二是以“理”促進溝通,破解組建顧慮。對於以“情”感動不了的“兩新”組織,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就明之以理。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在企業中建立黨組織,能夠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廣大員工為企業做貢獻,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達到“雙贏”。我們通過發放資料進行宣傳指導,舉出大量黨組織助推“兩新”組織發展的成功典型,讓“兩新”組織業主清楚認識到黨組織能幫助“兩新”組織發展,轉而支持黨組織的建立。三是以“章”規范組建,完善組建機制。對於個別“不講情、不講理”,但又符合組建條件的“兩新”組織,我們以中共中央組織部的相關文件為依據,要求他們按照《黨章》的規定建立黨組織。同時,結合各類評先活動,規定未成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不能參評,從而促進組建。

二、以“1:1”以上發展黨員模式,發展壯大黨員隊伍

抓組織建設關鍵是抓隊伍建設。針對當時正式黨員人數偏少、難以在非公經濟中發揮作用的現狀,2011年,高新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創造性地提出了“1:1”以上發展黨員模式,即要求每名黨員至少培養一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這種模式,首先要求每名黨員同志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樹立起“以我為榜樣,向我學習”的先鋒模范意識。然后,通過黨員對積極分子進行“傳、幫、帶”,引導積極分子向黨組織靠攏,將這些骨干和精英培養成黨員,並對這些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不斷壯大“兩新”組織黨員隊伍、提高黨員和積極分子的素質。

在區“兩新”組織黨工委的帶領和指導下,各“兩新”組織黨組織和黨員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身邊的員工,為“兩新”組織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許多黨員通過1:1模式,找到了自身價值,黨組織和黨員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黨的先進性輻射到各個領域,樹立了黨的威信與形象。很多中高層管理人員、高素質人才也主動申請加入黨組織,參加黨工委的培訓,如港資企業天福公司總經理許天增,台資企業寶信公司的協理、工會主席范成軍,台資企業偉成公司廠長陳凡慶、工會主席段亞平等經過組織培養考察,現已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尤其黨的十八大會議召開后,越來越多的熱血青年向黨組織靠攏。他們更加堅定黨的路線,對黨的光明前途充滿了信心,渴望早日成為黨員。

1:1的模式讓一名黨員帶一名積極分子,帶出了接近2倍的效果。目前,全區“兩新”組織在職黨員742多名,是2007年初的61.8倍﹔入黨積極分子從無到有,現在已培養了1400多名。

(責編:喬業瓊、楊媚)


相關專題
· 非公企業黨建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