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周生賢
2013年01月09日10: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結合新的實踐發展,著眼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拓展並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七大增加了社會建設內容,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開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五位一體,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總布局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范圍,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辟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証,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堅持和實現科學發展,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融合相協調,賦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生態尺度。隻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齊頭並進,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章節單獨列出,在歷次黨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尚屬首次,相關內容也寫入了新修訂的黨章。這是十八大突出的亮點,為黨內外、國內外所矚目,充分表明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生態環保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子孫后代永享藍天淨水綠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升華。

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非常豐富,集中體現在“五個一”上:一是樹立一種全新理念。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二是堅持一個方針。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三是明確一項基本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五是實現一個目標。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關鍵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