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是中國企業的排頭兵,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骨干力量,自然也該是履行社會責任的榜樣和楷模。但現實中,恰恰是央企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備受爭議。“與民爭利”、“慷人之慨”、“止於捐贈”……種種指責與質疑從來沒有消散過。“共和國長子”似乎陷入到社會責任流沙河中。
“從絕對績效上來說,央企的社會責任實踐是中國所有企業中最出色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還遠遠不能和它們相比。之所以公眾仍然有如此大的怨氣,一方面是期望很高,央企做得還不是足夠好﹔一方面是體制性的原因,經濟改革的矛盾體現於此。”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說,人們不能指望通過履行社會責任解決央企的壟斷和收入分配的“原罪”問題。
從敗家子到白眼狼
曾幾何時,國有企業被視為不爭氣的敗家子,吃各種“藥丸”卻依舊潰不成軍,一副虧損累累、捉襟見肘的模樣。那時候,人們爭議的核心是:什麼樣的龍蛋變出了這樣的跳蚤。如今,提起央企,公眾常常浮現的是這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得政策之便的它們,盈利和擴張已經不再是問題。
據國資委去年發布的《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2002∼2009年,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到21萬億元,年均增長16.74%﹔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12.63萬億元,年均增長20.8%﹔實現利潤從2405億元增加到8151億元,年均增長19%。估計2010年的數字更為光鮮。
然而,這似乎仍不能塞民之口。近年來,央企在人們的批評中更像是“白眼狼”:獨霸國民經濟要害,排斥競爭,隔絕民資,予取予求……這還不算,分紅不足,利稅上繳比例低,多數利潤留在自己的囊中,花錢大手大腳……哪怕是大災大難中的捐款,也有人質疑,央企是否是在慷全體中國人之慨——央企全民所有,每個人都有一份嘛。
有媒體還曝料稱,房地產領域的央企“有錢拿地”而“沒錢建保障房”。據查,投入保障房建設的央企僅有中冶集團一家,由央企在建的保障性住房面積不到全國的1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央企在土地市場上出手闊綽,拿地資金超過了700億元。
一時間罵聲再紛紛:央企的良心都哪裡去了?社會責任是怎麼履行的?
誰也解決不了出身問題
盡管眾口洶洶,但是研究人員給央企的打分卻不低。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中央企業和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遠遠領先於民營企業、其他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列入評價的中國100強企業中,國有企業平均得分33.1分,民營企業為29.6分,外資企業為27分。其中央企得到了43.8的高分。
鐘宏武說,企業社會責任不是一個筐,什麼不滿都可以往裡裝。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要在對所有者負責、追求利潤目標的同時,還要對員工、用戶、伙伴、社區、政府等利益相關方負責,對自然環境及子孫后代負責,追求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定義下去考察,央企的表現雖然有很大改善空間,卻領先於其他性質的企業。
“我們很少聽說央企有假冒偽劣的產品,也少有員工跳樓的、偷稅漏稅的,污染治理和自主創新央企也走在前頭,等等。這都說明央企社會責任實踐還是不錯的。”
為什麼人們一罵將起來央企似乎就一無是處了呢?虧損不是,賺錢也不是﹔捐錢不是,保守也不是﹔價高不是,價低也不是……鐘宏武認為,公眾不接受的原因主要歸因於兩條:壟斷和收入分配。
受經濟轉型的限制,中國人似乎對自由競爭充滿崇拜感,以為所有壟斷都是糟糕的,無效率的,殊不知一些行業是自然壟斷的,比如電網,很難想象用戶家門口有兩個公司的電力接口,誰便宜用誰的。再者,中國式壟斷的特色是企業說了不算。像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它們表面上是雙寡頭壟斷,但實際上並沒有壟斷定價權。一升油多少錢,它們說了不管用,發改委才是拍板人。
“說白一點,人們許多的不滿,企業本身是沒有辦法的。它們是中國經濟改革階段性矛盾的深刻體現。央企生下來就這個樣子,你不可能指望它們靠履行社會責任解決出身問題。很多時候還要看國家是不是願意把這分福利讓給百姓。”鐘宏武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