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赋权扩能,让街道社区党组织成为“龙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上海启示(上)

2018年12月14日10:0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赋权扩能,让街道社区党组织成为“龙头”

“上海的街道工作,跟以前可不一样了!”作为一名“老街道”,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向记者细数种种变化:基层的任务和要求在增加,力量和资源也在向基层下沉,“各条线的站所都成了街道的‘直属单位’,党工委的抓手多了,基层干部也更有积极性了。”

这个变化,源自上海大刀阔斧的街道体制改革。

2014年,上海市委“1号课题”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构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体系等6个配套文件,被称为“1+6”改革。

4年多来,坐拥2400万人口的东方明珠,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升级。关于“上海经验”,许多专家认为,核心是通过街道体制改革,让街道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街道不看招商引资看管理服务

年尾将至,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麟照例拿起账本,心情却不像几年前那么紧张了。

“上海取消了对街道招商引资的考核,让我们专注于管理服务。”张伟麟告诉记者,以前街道更像一级政府,自己创收,以收定支;现在经费由区财政划拨,街道专心致志抓党建、抓服务。

上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治理重心在街道社区,此举就是要推动街道党工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上来。

街道工作成绩,不看招商引资,看什么?上海明确街道党工委在各类基层组织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划定街道党工委的八项职能: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

街道“职能虚”“职能偏”的问题,迎刃而解。“过去,街道社区党组织什么都管,什么也管不着,什么都抓,什么也抓不起。”采访中,多位街道党工委书记告诉记者,现在八项职能每项都很硬很实,强化了党工委的职能作用。

一个引发热议的问题是,取消招商引资硬指标后,街道还抓经济吗?“取消招商引资考核,并不是取消经济职能,而是以更高级的方式抓经济。”张伟麟举例道,虽然不搞招商引资了,但因为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古美路街道今年财政收入不降反升。

“大部制改革”让街道眼睛向下

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发现,去街道办事不用再跑那么多科室了。“关于党建带群建的事,以前要跑组织科、工青妇办公室,现在直接找党建办就可以了。”徐秀指着党建办的牌子告诉记者,“以前虹桥街道有14个科室,现在优化整合成了8个这样的办公室,工作起来更顺畅了。”

内设机构“大部制改革”,是上海街道体制改革的另一记重拳。

机构设置原则由“向上对口”变为“向下对应”。街道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1-15个,统一优化精简为8个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社区党建办公室、社区管理办公室、社区服务办公室、社区平安办公室、社区自治办公室。根据实际需要,街道可再自主设立2个工作机构。

内设机构改革中,有整合,也有新设。例如,宣传统战科、组织科、工青妇办公室“三合一”成立社区党建办公室。“把党建力量凝聚在一个科室,不但在对外联系时减少了对企业、社区的打扰,也实现了内部事务、人员的统筹,开展工作更方便了。”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认为。

“新设立的科室也体现了上海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胡煜昂举例道,以前社区自治只是社保科的众多职能之一,现在新设立了社区自治办公室,就是要让基层治理更聚焦。

与街道相衔接,上海在社区同步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卫生服务、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社区党建服务、社区综治6个中心,推动街道服务向“窗口”服务和“平台”服务转型。“八办六中心”的基层组织架构,由此形成。

如今,各条线的力量都被“整编”到街道党工委麾下。“以前条线的站所都是‘垂管’,虽然人在街道,但街道指挥不动他们。现在街道在他们的干部任免、年度考核上都有发言权,在他们参与街道工作时也有了指挥权。”胡煜昂将这种变化形容为“过去靠面子,现在靠制度”。

她口中的“制度”指的是下放给街道党工委的五项权力。针对条块不顺畅、权责不统一问题,上海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征得同意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以及街道规划参与权和综合管理权。

今年上半年,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换了主任。人选调整过程中,长宁区卫计委与街道党工委进行事先征询、事中会商和事后会签,充分尊重街道党工委的意见。“改革就是赋能。”胡煜昂认为,“改革后,街道党工委具备了领导势能、增强了力量动能、提升了治理效能。”

“上海的街道内设机构改革,较好解决了‘机构滥’‘资源空’的问题。”上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过去,街道机构设置简单地与区直部门一一对应,导致忙闲不均,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关系更顺畅,工作更有序。在资源配置上,以前一些部门只下任务不下资源,现在街道社区都实行事务准入制,而且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基层党组织有职有权有物。”

社区工作者有尊严有奔头

今年5月,虹口区发布了公开招聘88名社区工作者的公告。6月2日的笔试现场,看到密密麻麻都是人,“老社工”王颖英很惊讶,“想加入社工队伍的人真是越来越多了。”话语中透着一丝自豪感。

与过去人们概念中的“居委会大妈”不同,一支年轻化、素质高、活力足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正在登上上海的社区舞台。

这也是上海“1+6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街道社区党组织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上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从体制机制入手,打造了职业化社区工作者体系。

“社区工作者这个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从事就业服务的王颖英,已拥有十年社工经历,深知这个职业的喜与悲,“以前社工待遇比较低,职业发展空间又窄,很难留住人。”

改革就从痛处着手。针对身份不明问题,上海市委明确,社区工作者是街道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全日制工作人员,由街道统一管理使用。针对职业发展受限问题,上海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根据岗位特点、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三档十八级”的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1.4倍确定平均收入。

有奔头就是吸引力。目前,上海全市已建成一支4.8万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5.3%,35岁以下的超过42%。“整个社区工作者队伍学历水平、专业水平、社会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老百姓的能力水平也水涨船高。”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爱军说。

对社区党组织书记,上海还有专门的“班长工程”。从体制入手,把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人才队伍总体规划,选拔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街道领导干部。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经过规定程序纳入事业编制。目前,全市已有95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占比25%。

今年社区党组织换届后,除退休返聘外,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降至45.5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增至87%,一批“80后”本科生、研究生开始挑大梁。

申城大地上,从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党组织书记,存在感、尊严感、荣誉感、获得感同步提升,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的力量愈加夯实。从社区到街道,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龙头”,成为联结各领域党组织的坚强核心。(记者 刘云)

(责编:谢倩、黄瑾)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