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党建专题>>强党建促发展>>走进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市武侯区新闻列表

服务好社区里的大民生

——中共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

2016年08月08日14: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申民辉,男,大专文化,1964年3月出生,1981年10月参军,1991年7月入党,现任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近来年,他立足社区工作实际,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深化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在全省、全市树立了样板,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带领的社区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社区党委被四川省委评为“服务型社区示范党组织”。

务实创新,做社区工作的“先行者”

“社区小事都是居民的大事,居民的事办好了,社会就和谐了。”这是申民辉的理念。黉门街社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面积0.7平方公里,居民6000多户。辖区内驻区单位多,有名的四川华西医院就坐落在社区内,周边流动人口达5万,环境秩序和治安形势都比较复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申民辉和社区工作者们开始了创新社区管理的探索,摸索出区域化组织构架、网格化服务体系、院落化自治管理、联动参与机制的“三化一制”黉门工作法,实现了拓展社区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三化一制”工作法,驻区单位能够共同参与社区决策建设,“两委”成员下沉到网格和院落延伸了服务触角,院落事务由居民自己说了算,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社区连续六年无一例群体性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三化一制”工作模式受到中央和省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其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创新永无止境。他针对社区群众服务需求多样化特点,继续提出“弱化办公,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发展了38家专业性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养老、助残、助学、医疗、文化、体育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从几年前的网格化管理,到“三化一制”工作法,再到如今的社区“两个中心”建设,申民辉正带领党员、群众开始了社区管理创新的第三次改革跨越。

牵挂冷暖,做关爱群众的“守护者”

每逢周四,是社区的“黉门问需日”。这一天,申民辉带领社区全体干部进院落入户走访,调查了解辖区群众的所思所困。他有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满了居民反映的几百件大事小事,哪家居民的子女上学难、哪户居民的住房难、哪里的居民行路难等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了解他们需要啥,才能真正为他们办成事。”申民辉在社区推行了“黉门一卡通”,将社区24小时民情热线、爱心换购、志愿者帮扶等多项服务功能集成到一张卡上,发到每家每户。社区开设了孤老“一键通”,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装设呼叫救助电话,直接对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中心、警务室和网格片区负责人,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申民辉还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服务中,通过“手机飞信”、“超级信使”等收集居民的服务需求,发布单位用工、就业培训等信息,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

人民南路三段6号院退休干部柴阿姨儿子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照看老人。申民辉了解到柴阿姨的情况,他给老人留下一张名片,并承诺:“有事尽管找我!”在这以后的8年时间里,柴阿姨总少不了麻烦他。社区为柴阿姨安装了“一键通”,社区“慈爱嘉”志愿服务队还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3月10日一大早,柴阿姨觉得心头不舒服,马上给申民辉打电话,声音微弱地说:“申书记,我不行啦!”过了很久,当她睁开眼睛时,看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申民辉正站在床前,她一下子落下眼泪……春节快到了,一天,申民辉接到柴阿姨儿子打来的电话:“申书记,我妈说喊你回家过年!”

全心投入,做爱岗敬业的“奉献者”

黉门街社区内老旧院落多,设施陈旧、绿化少、环境差。2014年9月,武侯区政府全面实施老旧院落综合整治。这本是帮助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大好事,可是居民中却出现了不同意见。申民辉三次走进问题比较突出的院落了解诉求,逐户问缘由,组织院落自治小组召开了三次坝坝会,公布了三次改造方案以及改造平面图,最终全体居民达成了共识。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会议还是特意为“反对者”召集,以便倾听他们的声音,消除他们的疑虑。反对意见最大的巫大爷最后爽快的说:“我提的意见能采纳就采纳,只要合理,我肯定扎起”。就这样,院落整治顺利实施。

黉门街社区虽在城中心,但居民也面临着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为了解决居民“买菜难”,申民辉经过多方了解和比较,引进社会组织在黉门街社区搞起了“菜宅送”便民直通车,又带领社区干部遍访市郊蔬菜基地洽谈,建立了合作关系。从此,黉门街社区的居民每天不仅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平均菜价还比农贸市场便宜20%。

申民辉还开办了针对残疾人的社区“暖心房”,变“捐助”为“扶助”,帮助辖区71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就业。引入社会组织成立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展课余时间的文化补习、器乐舞蹈培训等,解决了居民和外来务工子女放学后无人照看问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服务,让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责编:高巍、秦华)
相关专题
· 强党建促发展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