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丁文广
丁文广,男,回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
面对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丁文广毅然放弃优越海外生活,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借助公益力量,发挥专业所学,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努力践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人生理念。
自加拿大留学归国后,丁文广便长期关注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立志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贫困地区公益项目服务。他先后带领项目团队,对传统沼气池的重大缺陷进行了改造,并把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的改造成果无偿提供出来,手把手指导3000多位农户如何使用这些新型专利技术,为提高农村能源使用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了使更多人从中受益,他还将这项技术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在利比里亚等非洲国家使用后,效果非常显著,获得当地农民和政府的高度评价,为我国的气候外交赢得声誉。针对农村易发多发的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他还创新性地在我国首次提出“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在预防农村灾害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年来,他累计从各个基金会申请资金282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公益项目。
丁文广荣获2013中国民间救灾贡献奖、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个人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102 卜佳青
卜佳青,男,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总干事。
当别人谈艾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卜佳青凭着一腔热忱投身防治艾滋病公益事业,成为上海民间防艾组织的先行者。
卜佳青起初只是防艾公益活动的普通志愿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从郊区赶到市区参与举办防艾宣传活动。2009年年底,为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卜佳青毅然向单位提出辞职。 2010年3月,在团组织帮助下,他创建的“上海静安区青年预防艾滋病服务中心”(原名)注册成功,成为国内首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艾滋病防治领域民间公益组织。
随后,在卜佳青的带领下,从街头募捐、防艾公益骑行,到组织社区防艾喜剧巡演、反歧视艾滋病话剧《11号病区》的全市展演,“上海青艾”开展了多项活动。他们还在暑假组织大学防艾志愿者看望艾滋孤儿,并为他们带去学习用品。
7年来,卜佳青带领他的团队累计动员艾滋病易感染人群20000多人进行检测;新发现艾滋病人1000多例;直接关怀、服务艾滋病人800多人、2000多人次;举办了各类活动1000余场。卜佳青坚持向感染者公开自己的私人手机号码,保证手机每天24小时畅通,很多时候半夜接听新发感染艾滋病人的热线电话,多年来累计接听艾滋病人咨询超过14000分钟。每年他都带领团队在“国际艾滋病烛光纪念日”和“世界艾滋病日”两个重要时间开展主题活动,还推动“上海青艾”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区分会联合建立“青艾微基金”,筹款20多万元人民币。
卜佳青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103 马明全
马明全,男,撒拉族,1969年7月生,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路军红军小学校长。
马明全成立“马明全爱心小组”,捐赠近4万元学习用品,资助24名贫困学生,进行“红色”宣讲近300场次,义务接待300多批次、1.7万余人次参观,学生称他“校长爸爸”,乡亲称他“我们的校长”。
马明全利用4年多时间,走访80余名西路军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他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学校和孩子们争取支持和捐助400余万元。为了挖掘红色文化,他个人为学校垫资近10万元,担当起红光村的红军精神义务传承人。4年来,他接待了300多批次、1.7万多人次的群众参观,义务讲解宣讲296场次。
2014年,马明全成立“西路军红军小学马明全爱心小组”, 树立了“发扬红军精神、争做时代雷锋、促进民族团结”的宗旨,通过红军小学的平台,促进循化县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积极为更多的贫困家庭和孤儿送去温暖。同年,他又组建爱心文艺宣传队,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送歌舞到乡镇学校巡演,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献爱心”活动,并为兄弟学校捐赠价值38800多元的书包、文具及体育器材等,以个人名义先后帮助和资助了24名贫困学生。他的呼吁成功为尿毒症大学生患者马卫莉和“非霍奇性淋巴瘤”患者苏海莲筹集近百万元善款,解决了患者的手术费和医药费。
马明全荣获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等荣誉称号。
104 马宝祥
马宝祥,男,回族,1967年12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大才乡前沟村党支部书记。
马宝祥建立“宝祥奖学基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工程机械和家人组成“民族应急救援队”,赴青海玉树、四川芦山、云南鲁甸灾区抗震救灾,被誉为抗震英雄。
1996年以来,马宝祥在汽车运输、路桥施工中,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2011年3月,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为村民办好事、解难事,先后垫资近万元,对村“两委”办公室进行改造,从有关部门争取面粉40吨,为50户村民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实施了80万元的村庄排水设施项目,解决了许多群众的困难。从2006年起,他先后为大才乡小学捐款3.3万元,为前沟小学维修学校大门、围墙和食堂。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也都纷纷加入捐资助学行列。2009年11月,“宝祥奖学基金”成立,他自己捐出2.3万元,之后每年出资2万多元,用于奖励湟中县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工作突出的教师,以及高考、中考“状元”。
青海玉树地震、四川芦山地震和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马宝祥第一时间带上儿子、女婿等家人,组成“马宝祥志愿者小分队”和“民族应急救援队”,购买了矿泉水、方便面、帐篷、铁锹等救灾物资,连夜开车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马宝祥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首届青海好人等荣誉称号。
105 王英杰
王英杰,男,汉族,1953年12月生,河南省开封市敦复书院院长。
他存善心、行善事,常年捐资助人;拿出经商30年来积蓄的1000多万元,开办敦复书院,弘扬先进文化、传播中华美德,免费让30多万人接受道德教育,为人们建起一座省心修身的“精神殿堂”。
王英杰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长年耳濡目染父母积德行善的他,从小就明白做人要学会帮助、知道感恩。致富后的王英杰不忘感恩社会,先后资助12名贫困女孩从小学直至大学毕业;出资70余万元重修开封西关北街道路;为汶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近10万元。
1996年,王英杰购买的60吨玉米被利欲熏心的商人掺了水,导致玉米运到目的地后发生自燃,损失惨重。这让王英杰深深感到,现在人们有钱了、生活富裕了,但如果道德滑坡了、诚信丧失了,赚再多钱又有什么用?2008年8月,王英杰毅然放弃家族企业开办敦复书院,走上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之路,用道德力量凝聚人心,以精神力量回报社会。
为办好敦复书院,王英杰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购置1060平方米的房屋,建成教室、宿舍、餐厅,为学员创造了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保证后续资金,他不仅将自己每年收回的130多万元房租全部投入,还鼓励全家十几人致力办书院、做教育。为扩大书院影响,他亲自奔赴各地聘请道德模范、文化学者200多人做书院的兼职教师,并主动将敦复书院打造成开封市道德讲堂总堂。
王英杰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06 王福昌
王福昌,男,汉族,1915年12月生,中共党员,总参军训部北京第八干休所离休干部。
在东北“三下江南”战役的一次歼灭战中,王福昌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潜伏一昼夜,左踝关节被严重冻伤,截去了左下肢,被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离职休养后,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热心公益事业,以支援西部建设、资助希望工程、交纳特殊党费等方式,先后累计捐款69万余元。
百岁抗战老兵王福昌出生在穷苦人家,参加过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战争,经历了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离职休养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吃的是粗茶淡饭,常年穿的是上世纪70年代老伴裁剪的涤卡上装,家具都是80年代退休时买的,有的还是子女家里淘汰的。
王福昌对自己要求“苛刻”,但对国家和军队建设却十分“慷慨”,先后6次为中国航天基金会捐款达40万元;2013年“七一”前夕,在生病住院时,他还委托女儿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前些年,当他得知老家旱情严重,就千方百计与当地政府联系,把5万元钱捐给了河南省太康县马头镇;王福昌还先后捐款6万元用于家乡希望小学建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又捐出2万余元……去年,他又满怀深情地说:“如果我能活到建军9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还要将余下来的生活费全部捐献给党和军队。”
王福昌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百团大战中荣立二等功1次。
107 王德林
王德林,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常州市一加爱心社负责人、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16年来,重度瘫痪的王德林趴在床上接听了10万多个求助电话,个人志愿服务时间达到65700小时,凝聚起一支8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王德林每天趴在床头,守候在电话旁,谁需要帮助,打个电话,就有志愿者上门,包括对病、弱、孤寡老人进行探访、陪伴、照顾生活起居,对“三无”孤老长期结对服务,为身体严重残疾不能上学的儿童提供辅导,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工作能力,消除孤独感和不平衡感。0519—85331870,这个电话平均每天打进20个左右。有的盲人深夜打来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王德林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撑起一只手听电话。通过这个电话,已有230多位孤寡老人受到照顾、593户重病贫困家庭得到长期帮助。由于经常支撑身体,王德林的双臂已经变形,手肘上的老茧异常粗大。他的床头,整齐排列着一排柜子,那是志愿者手写的服务日志,密密麻麻逾万字,被称为“爱的万言书”。在王德林的带动下,一加爱心社在常州有8000多人的注册志愿者队伍,涵盖助老、助残、高校分队、专业分队,辐射到河南、广西、海南、陕西、安徽等多个省区。
王德林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08 毛丰美
毛丰美,男,汉族,1949年5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他担任村干部的30多年里,始终把为民解忧、为民造福作为不懈追求,满腔热忱地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毛丰美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无私关心帮助村民。十几年前,村民车某因醉酒打架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刑14年。入狱后,车某心灰意冷,甚至想过自杀。毛丰美听说后,赶去监狱看望并鼓励他。车某出狱后,为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毛丰美又四处咨询、调查,帮他寻找活计。车某经过自食其力,在乡亲们帮助下,烧烤生意红红火火,不但娶了媳妇、有了儿子,还多次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获得嘉奖。
有一次,村民卢某想搞食用菌栽培,建大棚把全部家底3万多元都投了进去,却没有钱买菌种,就去找毛书记想办法。毛丰美二话没说,将1万元工资借给卢某。但是第一年菇价不好,没挣钱。毛丰美说,“欠我的钱不用着急,把食用菌项目做好就行,我会继续支持你们。”为了解决村里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他这家帮一百,那家帮五十,跑镇里、县里,村民们说,老毛书记这样帮助乡亲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毛丰美把有限的生命几乎全都用到事业上,用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历经30多年发展,大梨树现人均收入2万元、集体资产4亿元,村集体每年为村民提供154.2万元福利待遇,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获“中国幸福村庄”称号。大梨树人富了以后,毛丰美又全身心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大梨树村建设了高标准的村史馆、文体宫,组建了村民文体队伍,创办了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和影视基地。
毛丰美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第八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09 毛秉华
毛秉华,男,汉族,1929年1月生,中共党员,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离休干部。
作为一位离休老干部,毛秉华坚持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常年捐款救灾、爱心助学,成为远近知名的井冈山上“活雷锋”。
自1968年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他始终重视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收集井冈山斗争史料。离休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收集史料上,只身一人跑遍了湘赣两省边界各县的农村,还到赣南、闽西、广州、北京、长沙等地拜访了32位老红军和红军后代,收集革命文物21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毛秉华的心脏做过搭桥手术,但为将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反对,走上了四十七年如一日的义务宣讲之路。他义务作井冈山精神宣讲报告1.5万余场,每年讲课300多场,听众累计达220万人次。从不收取讲课费用和任何礼品。
毛秉华的离休工资大部分用于义务宣传所需的开支,并先后向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捐款8000余元,上交特殊党费和设立公益事业基金共5.1万元,累计捐款11万余元;先后为井冈山市畔田、龙市等15所中、小学筹资1100多万元,解决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扩建、道路畅通和安全饮水等问题;个人捐款和筹款,帮助180多位家庭贫困的大、中、小学生上学读书。
毛秉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宣部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等260多项荣誉称号。
110 文兵
文兵,男,汉族,1972年6月生,海南子豪酒业公司三亚事业部业务员。
文兵热衷公益事业,投身地中海贫血症防治公益活动近10年,儿子不幸夭折,他毅然决定捐献儿子遗体,自己也申请遗体捐献,流传大爱。
2005年,文兵的儿子文艺博被查出身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每个月都要花费5000元医疗费。为了给儿子治病,文兵辗转各地打工赚钱,但入不敷出,借债10余万元。他深深地体会到地中海贫血症对家庭及社会所带来的不幸和沉重负担。他加入三亚市快乐志愿服务队,并以儿子的名字“文艺博”注册了天涯社区账号,希望能以儿子的名义帮助不幸的患者。2014年6月,儿子文艺博因突发脑脓肿引发脑干脑炎去世,文兵忍住悲痛毅然将儿子的器官和遗体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多年来,文兵一直致力于地中海贫血症宣传公益活动。2010年5月至12月,他自筹资金1.5万余元,印制宣传单5万份,印制易拉宝和展架50幅、宣传条幅50条,历时210天,行程3000公里,走遍全省18个市县,宣传地中海贫血症防治知识,普及防治常识。
近年来,他累计发起和参与公益活动100多场次。2008年3月,他为身患双肾衰竭和肺部糜烂病的贫困大学生麦婷婷募集了30多万元治疗费。2010年7月,他为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周慧菊募集36万元的治疗费。2006年至2010年,他和志愿者们为海南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建立16间爱心图书室,为3500名学生送去大批图书和文体用品。
文兵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海南省红十字会年度优秀志愿者、海南省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111 孔胜东
孔胜东,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杭州公交集团驾驶员。
行车近20年,孔胜东热情为乘客提供周到服务,成为群众眼中的“雷锋车”;利用周末为市民义务修车3万多辆,发起成立学雷锋团队,收到表扬信(电)4000余件。
身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全车乘客的安危都系在自己的方向盘上。孔胜东深感责任重大,每次出车前,总是提前上班,认真检查,确保车况良好。他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保持中速行驶,不开赌气车、霸王车、冒险车,始终把安全放在心上,至今已安全行驶65万多公里,每天载客1000多人次。
孔胜东一直坚持在车厢里为乘客提供导游图、药箱、雨披等常备物品。2006年7月1日起,他又在车厢内推出免费阅报活动,每天自费购买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将他们放置在醒目位置,供乘客乘车时阅读。
工作之余,孔胜东不忘服务群众。从1986年开始,他在中山北路竖起“共青团员义务修理自行车”的醒目招牌。每个星期六晚上7点到10点,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路边,为来往行人免费修车,不收一分钱。孔胜东用自己的“服务”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车,并组建了一个志愿者修车团队。2012年初,孔胜东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孔胜东志愿服务队”,全公司有200多人自愿报名参加。“公交车有终点和起点,为人民服务却没有终点。”孔胜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胜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浙江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112 田工
田工,男,汉族,1947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府坪街道体育东路社区居民。
退伍34年,田工拖着高位截肢的伤残身躯,义务清扫小区垃圾,扫烂200多把扫帚;满怀感恩社会之心,为灾区人民、贫困对象捐款7万多元,自己却始终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971年4月28日晚,河北省怀来县官厅火车站一辆油罐列车起火,田工在抢险中不幸被卷倒在铁轨上,右大腿被车轮碾过,被高位截去了整条右腿及部分右臀,构成一等伤残。
1981年,他退伍回到常德。为了不给政府添麻烦,他放弃将13年军龄算作工龄的机会,成了一名普通居民。看到脏乱的居住环境,他自费修整小区道路、栽种花草,义务清扫小区垃圾。他双腋夹着两只拐杖,用一只手扶握住拐杖架,用另一只手挥动竹扫帚打扫卫生,坚持每天早晚打扫住房旁边几百平方米的公共场地,其他时间则随脏随扫,使之成为小区内最洁净的地段,30多年来从未间断。
1989年,田工得知孤寡老党员王秀兰无人照料后,开始长达10年对她的照顾。1999年10月,王秀兰病逝之后,田工又拿出积攒的1000元抚恤金,张罗了王秀兰的后事。现在,68岁的田工仍有固定资助对象。每年春节,他给两户盲人家庭共慰问1000元,给一些智障患者慰问1000元,还拿出1000元慰问社区特困户。
田工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13 田洪武
田洪武,男,汉族,1966年5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洪武马铃薯种薯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洪武生在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困,经常得到左邻右舍帮助。长大创业成功后,他谨记父母知恩图报的教导,真情回馈社会,建福利院抚育30名孤困留守儿童,是孩子们的“贴心田爸爸”;建义务消防队,被称为“民间119”。
从1996年起,他每年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现已资助30名贫困学生。2006年,他投资64万元治理县火车站的主排水沟,彻底解决了车站的雨季排水阻塞问题及周边居民雨季污水倒灌问题……
2010年,有一对2岁半的双胞胎,父亲因农药中毒去世,母亲改嫁不知去向,由多病的爷爷奶奶照顾。田洪武知道后,把孩子接到家里,悉心照料、疼爱有加。看到两个孩子一天天健康长大,田洪武心中涌起从未有过的欣慰和充实。这件事让田洪武下定决心办一所孤困儿童福利院,把全县的孤困儿童都接过来抚养,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2011年,他投资520万元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建起全省首家民助公办孤困儿童福利院。孤困儿童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30人,年龄从3岁半到18岁不等。为了养育这些孤儿,他每年要花费30多万元。2013年,他与克山县妇联成立洪武留守儿童之家。每到周末,夫妇俩会开车把80多个留守儿童接来。孩子们都叫他“田爸爸”。
田洪武把企业办到哪里,就把爱传递到哪里。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气镇距离最近的消防队有120公里,当地发生火情,消防队赶不及来救火。了解这个情况后,他于2010年5月,投资650万元在罕达气镇建立了全国首家民办义务消防队,试运行期间出现场12次,保护国家和个人财产近百万元。
田洪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14 付江录
付江录,男,汉族,1974年6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个体经营者。
付江录在困难时期得到维吾尔族大叔玉素甫的无私帮助,这份民族情他记了一辈子。20年间,他用自己赚来的200多万元资金帮助40多人脱贫致富,10名少数民族兄弟从一无所有踏上小康之路,是民族兄弟的“好大哥”。
2004年的冬天,赛买提从火箭农场水利工程队下岗。付江录二话不说,把赛买提吸纳进自己的司机团队,不仅教他驾驶技术,还掏出2万元钱为他一手操办了婚事。赛买提的亲哥哥艾赛提·莫合买提几年前因修缮房子欠朋友1万元钱长期无法归还,付江录毫不犹豫地把1万块钱塞在他的手里。
受到资助的远不止艾赛提兄弟,许多维汉同胞都忘不了付江录待人的那份真情挚感。依玛尔·米吉提的父亲去世很早,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付江录主动给他13万元启动资金,让他买车跑运输,如今依玛尔·米吉提年收入达12万元;当年终日赋闲的阿不都·列宁阿不尼兹,被付江录引导到运输行业中,又帮他买车,又为他联系工程,现在年收入达11万元;买买提·尼牙孜、克然木·买买提这些维吾尔族兄弟都在付江录的帮助下,做起了生意。
现在,付江录和几位少数民族兄弟一起成立了爱心救助团队,他们还共同筹资,建起哈密鼎舜工贸有限公司和哈密天牧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两个小微企业,又吸纳了更多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同胞就业。
付江录荣获兵团道德模范、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15 付宏伟
付宏伟,男,汉族,1980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威县方营乡孙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
5年前,付宏伟放弃每年百万的收入,回到故乡,创立孝心饺子宴,举办孝道讲习班,让孝老爱老成风气,已推广到24个村庄。
大学毕业后,付宏伟在省城经商,收入颇丰,但老父亲的一次生病住院,让他萌生给全村老人当孝子的想法。2010年,付宏伟在陪老父亲住院期间,体会到老人的孤独,许多儿女出外打工,农村成了空巢,老人们的孤独没有人理会,甚至有不少子女不孝的现象。付宏伟做出一个重大抉择:放弃百万年薪,回村给全村老人当孝子。方营乡党委支持他,任命他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开始,付宏伟每月初一、十五在村委会的大院里请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们聚餐,后来发现,老人们更乐于参与包饺子,因为更有节日的气氛,孝心饺子宴的模式初步形成。
每次饺子宴,附近的民间剧团、广场舞队、秧歌队都来义演,理发师们来给老人们义务理发,还要将这一时段过生日的老人请上台,给他们戴生日帽、点蜡烛、分蛋糕,儿女代表献歌。付宏伟推动村两委评选村里的孝子、慈母(父)模范,让整个村子都认同孝敬老人的传统,老人在家庭里的地位大大提高。利用农闲、孩子们的假期,付宏伟还在村委会举办“孝道讲习班”,让大家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目前,在付宏伟的指导下,威县的17个乡镇成功复制了24个孝道示范村。
付宏伟获得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6 代琼兰
代琼兰,女,汉族,1953年8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下冲社区山冲村小组党支部书记。
代琼兰先富不忘乡亲们,修桥筑路,带动后富;自建老年公寓,无私赡养身残寡居的老人,照顾无依无靠的孩子,是一位心怀善良的“好支书”。
1973年,代琼兰嫁到村里时,一家人可谓“一穷二白”。经过多年努力,到了90年代,代琼兰终于走上致富路。但她没有只顾自家过上好日子,而是想办法带动乡里乡亲富起来。她组织上冲村的村民来学种植新技术,还免费为村民提供午餐和花菜种子。2002年,代琼兰的家乡禄劝县河东庄修桥,她捐资1万元。团结镇上冲村位于半山腰,村里有一条800多米长的羊肠小道,是孩子们上学和村民去田地劳作的必经之路。大雨过后泥泞不堪,人们走在上面十分吃力。2002年6月,团结乡政府出资1万元,代琼兰捐资5000元,在她带动下,全村村民一起出力,把这条800多米长的坎坷小路修成水泥路。
2004年,代琼兰租了29亩荒山,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9513平方米、拥有144个床位的“喜福乐”老年公寓。代琼兰不但把本村和邻村的孤寡老人都接到老年公寓,还将一些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的孩子也接来住下。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最多的时候有38位老人。“喜福乐”建成至今,代琼兰每天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老年公寓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
代琼兰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117 兰毓云
兰毓云,女,汉族,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45中离休教师。
她坚持“真心、真情、真爱”, 乐当红娘60余年、分文不取,成就了1380对良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婚恋观、择偶观、生活观,被誉为“超级红娘”。
兰毓云第一次当红娘是把一位同事介绍给哥哥,看到两人幸福的生活,她体会到了成人之美的快乐。1990年离休前,共有200多对男女青年在她的热心撮合下步入婚姻的殿堂,过上幸福的生活。
离休那天,兰毓云按照与老伴商定的计划,利用自家住房,以夫妇二人的姓氏为名,开办“陈兰工作室”,免费当婚介。25年来,他们风雨无阻,每周二、周四、周六到工作室接待相亲者,周一、周三、周五在家整理相关信息,来工作室托她和老伴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两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资料册,分为小女、小男、大女、大男、男再、女再、外地、外国等类别,7万多份资料中写满了各种信息。为了对每个征婚者负责,老两口注重个人资料的准确性,对首次填写资料的,坚持要求本人携带户口本、最高学历原件和近照前来,两人不辞辛劳、逐一核对。
在兰毓云看来,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是个人的爱好,也是甜蜜的事业;成就良缘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传播理解、包容、默契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婚恋观、价值观。她经常花费大量时间,用自己与老伴相知相守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做教材,苦口婆心地告诫征婚者珍惜感情、真诚待人。
兰毓云荣获全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和谐家庭幸福榜样,感动湖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8 邢少仑
邢少仑,男,汉族,1960年2月生,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职工。
邢少仑是远近闻名的献血“达人”,16年无偿献血166次,献血总量达到236400毫升,长期开展扶危济困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
邢少仑的无偿献血义举自1999年开始以来从未停止,仅在河北省血液中心献的成分血就达168800毫升。近5年,他年均献血20次,合计40个治疗量,相当于每年献血3.2万毫升。除此之外,只要外出到别的省市,邢少仑就一定会到当地血站献血,全国10余个省市的血站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2007年8月,一条AB型血血量告急的短信让邢少仑倍感焦急。那天,邢少仑正在血液中心做志愿者服务,一个刚刚遭遇车祸的孩子被推进了省二院手术室,需要大量AB型血,但是血库来不及调配,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伸出满是针眼的胳膊。2013年底,一位同事的父亲患尿毒症晚期,身体早已失去了造血功能,由于临床用血紧张,家属又不能提供合格的血源,医院停止了对病人的供血。危急时刻,又是邢少仑挺身而出,通过血库置换,及时把救命的血液供到病人体内,尽最大可能延续病人的生命。他说,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献血会一直坚持。等自己百年之后,还要把有用的器官都捐出来,帮助更多的人。
目前,一支以邢少仑的名字命名的“邢少仑爱心联盟”在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宣告成立,已有2700余名成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公司参与献血2000人次,献血总量近60万毫升。
邢少仑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119 毕腊英
毕腊英,女,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高平市腊英养猪场场长。
靠养猪走上捐资助学之路,近30年来,她省吃俭用,累计捐资助学40万元,资助奖励学生近千名,谱写了当代农民爱心助学的动人赞歌。
上世纪80年代起,毕腊英就开始资助当地贫困学生。以父亲名字设立“毕生才教育奖励基金”之后,又陆续设立“毕腊英教育基金”“腊英助学基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甚至将父亲车祸遇难后的事故补偿费10000元,全部捐给了本村学校。
毕腊英捐资助学从不含糊,可到了自己的事情上,却非常“抠门”。2000年,毕腊英决定改建全封闭猪舍。可手头没攒下多少钱,新年刚过,她和家人起早贪黑到河滩挖沙。当时天寒地冻,全家深一脚浅一脚地不停劳作,用了20多天才把所需的土沙拉到工地。滤石灰时,毕腊英舍不得买手套,两手被石灰燥得崩出一道道血口子。为了省钱,她跑遍了长治、高平的废旧品收购市场,低价买回废旧的大梁、门窗、钢材使用。修猪舍的时候,她只雇几个大工,家人贴小工,白天提泥搬砖,晚上抽空上料,没钱购料就停工,借到了钱再开工。就这样停停修修,反复了好几次才完工。
曾有一段时期,生猪价格下跌。养一年猪,不但挣不上钱,还得赔进去几千块钱。到了冬天连猪舍取暖、烘烤粉面的煤都没钱购买,毕腊英就到公路上捡拉煤车洒落下来的煤。
毕腊英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120 朱敏才、孙丽娜
朱敏才,男,汉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商务部退休干部;孙丽娜,女,汉族,1954年7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退休教师,朱敏才妻子。
夫妻二人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到偏远山区支教9年,省吃俭用为学校募集教学物资,改善教学条件。
朱敏才夫妇支教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乡等地。尖山苗寨小学,是他们支教生涯中最难忘的学校,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全村70多户人家。在这所靠村民背石头盖起来的袖珍小学里,只有一位代课老师。两间教室只有窗户洞,连窗框都没有。学校原来只开设有语文和数学课,朱敏才夫妇到来后,重新给苗寨的孩子们排了课,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因为师资不足,两位老人便成了学校教学活动的“顶梁柱”,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课程表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他们却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是我们最高兴的事。”
2010年,夫妻俩来到遵义县龙坪镇,住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两位老人在生活上依旧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支教上。同时,二人为当地的孩子募集了各种文具和书籍,并筹集资金220余万元,不但建好了学生食堂,还修建了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
由于支教地方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加上年事渐高,孙丽娜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4。2014年,朱敏才突发脑溢血,因抢救及时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1 任明德
任明德,男,汉族,192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东郊街道居民。
他从军30年,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复员后甘当社区志愿者,义务清扫、热心助人,几十年如一日,用点滴真情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任明德早年入伍,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西南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等战役战斗,5次荣立战功。1977年,因为在部队巡查国防工事时出了车祸,造成腰椎间盘断裂,两条大腿肌肉萎缩,半身瘫痪,任明德担心留在部队给组织添麻烦,毅然领着家人回到了故乡通辽。安顿下来后,他马上开始为群众服务,还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社区志愿者。任明德勤勉负责,义务打扫环境卫生37年。他总忍着腰伤疼痛,拄着拐棍去清理公共厕所,跪在地上一镐一镐刨,几次累得晕倒在厕所。看到社区公共卫生区的垃圾池坏了,他就拉来沙子、水泥和砖,把垃圾池修好。
任明德是社区学生爱党爱国的校外辅导员,又担任着街道的义务网吧管理员,有的孩子痴迷网吧、有的孩子淘气打架,他总是耐心教导,孩子们都听他的。
在任明德住了近40年的平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组织上曾要给他分配楼房,可他拒绝了。多年来,任明德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社区困难家庭申请低保、给没有工作的青年找到岗位,慷慨解囊帮助了很多困难群众,可是他从没因自己家里的事向组织张过一次口。他的女儿下岗后打零工;二儿媳一直没有工作;小儿子媳妇下岗后卖过冷饮、给超市打过工,现在自己承包小区车棚经营。这些困难,他都坦然面对,不给组织添麻烦。
任明德荣获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122 刘勇
刘勇,男,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深圳市残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新疆喀什市残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童年时的一次意外,造成刘勇脊椎粉碎性骨折,从此只能靠钢筋支撑起柔弱的身体。2010年从深圳来到喀什,身残志坚、扎根边疆、热心助人,先后帮助1200多名维吾尔族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
1999年,他与4名志同道合的残疾人开办起“中华残疾人服务网”,同年8月,刘勇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国际网页设计大赛,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如今,刘勇的互联网站已发展到拥有一个慈善基金、32家分公司,吸纳3000名残疾人就业的残友集团。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刘勇作了一个重大决定:跟随深圳市对口援疆的步伐,在喀什市创办残友科技有限公司,开设网站设计制作、影视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等业务课程,搭建就业发展服务平台,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立自强的梦想。在刘勇的帮助下,维吾尔族残疾姑娘克比努尔·阿布都克力木完成学业后,做起了电子客服。26岁的残疾小伙子艾买提江·阿不都外力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本领,现在做网页前端设计,事业有成,还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刘勇和他的团队还先后成立了喀什残友就业发展中心、喀什残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喀什市残友科技有限公司、喀什残友制衣有限公司等, 5年来,已帮助1200多名喀什地区残疾人实现就业。
刘勇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华慈善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3 刘源
刘源,男,汉族,1977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成都市高新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刘源和队友坚持不懈照顾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在抗洪救灾、抗震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为人们送去光明与温暖。
2005年6月,刘源加入成都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当刘源发现他所工作的社区有不少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和残疾人需要帮助后,就和队友一道,与社区的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开始了助人为乐的奉献历程。十年来,刘源先后照顾帮助所在辖区46户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杜老因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刘源像儿子一样,从买药送医,到端屎端尿、洗脚擦身,耐心照顾着她的日常生活。后来,杜老搬出刘源所服务的社区后,刘源依旧风雨无阻地为杜老服务。
刘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明了一种能够发光提醒的电动门铃,安装在老人们的家中,并根据老人们的使用情况多次对门铃进行改进。如今,第三代“爱心闪灯门铃”已安装到成都237户老人的家中。成都武侯区孤寡、困难老人家里,都放着刘源的名片。“有困难,找刘队长!”在老人们眼里,刘源就是一位“电力110”。除了帮助辖区内的困难群众,刘源每年都要带着队友们在邛崃、大邑等20多所川电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志愿服务。他自己则长期资助贫困地区的三位留守儿童。
在他的带领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据统计,刘源和他的队友们累计提供上门服务66.01万次,参加志愿服务1.49万次,联系困难户1.94万户,捐资助学1.04万人。
刘源荣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124 刘仁平
刘仁平,男,汉族,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九江乡地安村村民。
10年来,刘仁平自办敬老院义务赡养13位残疾、孤寡老人,无微不至照顾3名残疾青少年,倾尽所有,无怨无悔。
刘仁平自幼家贫,后靠自己努力成了当地有名的屠夫,每年杀猪收入5万多元。从2005年起,他开始将遇到的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几年后集中供养的老人已达7位。渐渐地,他萌生了一个心愿:自办敬老院,给老人们一个家。
2008年春,刘仁平开始筹建敬老院,他挨家挨户个把月才说通征地户,花了两万元征地1008平方米。为修建这所敬老院,刘仁平拿出了自己多年攒下的10万元,每天除了杀猪挣钱外,还要留出时间和爱人及两个儿子一起修建敬老院,全家起早贪黑,无怨无悔。2010年,这所占地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敬老院终于建成了。敬老院建起来了,刘仁平却欠了一大笔债。为了攒钱还债,他不得不将大儿子的婚期推迟了3年,而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刘仁平聘请了3名管理员精心照料老人们的起居饮食。敬老院要维持正常运转,一年各类开支在10万元以上,刘仁平将自己的杀猪所得全都投进去。他常说,“只要老人们过得好,自己苦点累点花点钱都不算什么!”
如今,刘仁平的敬老院生活着13位孤寡残疾老人和3名残障儿童。他还帮扶困难群众300多人,投入资金30多万元。
刘仁平荣获贵州省敬老爱老助老楷模、贵州省十佳敬老好儿女、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5 刘兴顺
刘兴顺,男,汉族,1941年9月生,中共党员,贵州铝厂退休职工。
七旬老人热心公益,坚持5年义务为社区阅览室送报,开展百余场义务党课宣讲。
每天清晨6点,刘兴顺都要小跑两公里赶到邮局,扛起30多斤报刊送至社区阅览室,快速分门别类。这一切均在9点前做完,为的是保证阅览室一开放居民就能读到最新报刊。至今,刘兴顺已坚持为社区义务取报送报近5年。2012年1月,天下冻雨路结冰,刘兴顺脚一滑,后脑勺着地,足足昏迷2分钟。后来,有人劝他不要送报了。刘兴顺却说:“承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帮人的事多干一点,人不白活。”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刘兴顺往来邮局取报送报,共走了5700多公里,肩扛报纸重量累计超过20吨,投入义工超过5000小时。
刘兴顺热心社区公益。井盖被盗了,要管;电杆倒了,要管;水闸门坏了,要管;污水外溢,要管……而且一旦管起来,他就很较真、一管到底。2005年夏天,他在晨跑时发现金阳大道路灯早晨关灯太晚,几千盏路灯浪费电力严重。为此,他几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由于“爱管闲事”,2009年,刘兴顺被业主选为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此后,他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先后为小区改造消防设施,新建报刊栏,更新照明设施,绿化小区,修缮雨棚,安放公园椅子等等。2014年,刘兴顺自愿担当义务宣讲员,在全省各高校、机关团体陆续开展了100多场义务宣讲。
刘兴顺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126 刘盛兰
刘盛兰,男,汉族,1923年9月生,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
自1996年起,靠拾荒资助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拾荒助学,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1996年,刘盛兰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一位13岁的中学生,因家庭发生变故,面临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这位中学生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第一次帮助别人,让刘盛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那以后,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刘盛兰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只要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往外寄钱,帮助最多的是失学的孩子。
刘盛兰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最醒目的就是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汇款单,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都是他资助过的学生。刘盛兰是五保户,镇上每月给他200元养老金,他又把大多数养老金都拿去资助困难学生。随着刘盛兰的事迹在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来看望老人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人资助他钱物;收到的钱他又一分不留地全部捐了出去。
18年来,他把自己10万多元的积蓄一点点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近百个孩子。
刘盛兰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127 闫桂珍
闫桂珍,女,满族,1962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师。
从教32年,淡泊名利,一心育苗,悉心帮助困难学生,累计捐资助学达30余万元,募集大量善款,为了孩子们成长成才付出全部心血,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对于闫桂珍来说,2012年教师节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被授予“推动嘉峪关市教育事业特殊贡献奖”并获得20万元奖金。此时,儿子大学毕业尚未成家,因公致残的弟弟也一直离不开她的照顾,家中急需用钱。家境并不富足的她却萌生了捐出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一个爱心助学协会的想法,但如何凑齐200万元注册资金,就成为她课余之外的主要工作。每天一下课,她就骑着一辆破旧褪色的自行车,四处奔走,募集善款。经过一年的努力,“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于2013年8月28日注册并开始发展会员、吸纳社会捐助。该协会是甘肃省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教育爱心助学组织。
32年里,她光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就累计达到30万元。仅去年一年,闫桂珍就拿出1.4万元工资资助了5名考上大学的学生。
闫桂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金奖、全国“语文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128 麦琼方
麦琼方,女,汉族,1960年3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退休职工。
36年来,麦琼方用一根根扁担将筹集来的米、油、衣服等物资挑进深山村寨资助27位孤寡老人;在86平方米的住房里,先后养育86名孤贫孩子,大爱情怀备受赞誉。
麦琼方助人为乐的善举始于1979年,那一年,她是百色市人民医院洗衣房的一名勤杂工。当时,一名瑶族妇女到医院看病,没人照顾,麦琼方知道后,就每天给她送饭,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麦琼方到平洋屯探望这名妇女,当看到山里困难村民缺衣少粮的情形,她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从此以后,她就经常收集一些旧衣物,购买一些食物,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困难乡亲。
36年来,麦琼方基本上每隔一个月就下一次乡,随着收集到的捐助物品越来越多,她的足迹从田林县平洋屯延伸到右江区、凌云、隆林等县(区)的数十个偏远村屯。因为交通闭塞,她常常只能搭车到半路,接着用扁担挑捐助物品进村。长年累月,她就这样走了过来,从青春少女一直走到中年。
1985年,麦琼方在下乡送捐助衣物的途中,因意外失去平衡摔下悬崖,在醒来后忍着剧痛四处搜寻两袋捐助的衣物,她不是赶快返回市区医院治疗,而是简单包扎后,继续前行把捐助衣物送到了目的地。
2004年,麦琼方的丈夫因故去世。麦琼方不得不打好几份工来维持生计,生活条件相当拮据,当时一些人都认为她扶贫济困的“事业”走到了尽头,但她依然爱心不改初衷,坚持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
麦琼方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道德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29 李广佳
李广佳,男,汉族,1946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残联退休干部。
李广佳50余年坚持学雷锋,资助800余人;发起成立学雷锋协会,带动志愿者13万人;创办残疾人生活园和救助中心,救助残疾人近4000人次,被誉为 “当代活雷锋”。
1964年,18岁的李广佳参军入伍,进入“爱民模范”谢臣生前部队。受模范精神的熏陶感召,从1965年向河北受旱灾区寄去30元起,李广佳长年化名“谢臣”捐款助人,即便1985年从“谢臣营”营长职位上转业回家,也不间断。直至1996年初,宜昌市委应群众强烈要求,历经1年多寻找,终于找到“谢臣”——市机电设备公司保卫科长李广佳,此时他已隐姓埋名捐款31年。此后,李广佳爱心善举更胜从前。他51年捐款累计30多万元,资助300多名贫困孩子圆了读书梦,帮扶500多个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1989年,李广佳将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的三室一厅住房出租,自己和家人租住更便宜的房子,用租金的差价助人。自此他不断“搬家助人”,直到2006年,他已先后搬家达32次。两年后,他又租下郊区一座闲置的楼房,兴办全国首个民办救助站——“南泥湾”残疾人生活园。
2003年9月,他发动10名劳模、道德典型成立了学雷锋协会。如今,协会已拥有1100个服务组织、13余万名志愿者,为困难群体募集扶助资金1200多万元。
李广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助残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共产党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30 李拴州
李拴州,男,汉族,1960年2月生,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吾元镇岭村乡村医生。
38年来,只有一条腿的李拴州不辞劳苦,义务出诊2.7万多人次,行医路程达6.5万多公里,虽然家境困难,还先后为病人垫付医药费用近两万元,用一根铁拐撑起了山乡的“120”。
李拴州16岁那年因为骨肉瘤,左腿做了截肢手术,后来通过自学,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认证,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行医助人之路。
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风霜雪雨,只要有人找,李拴州从来不说二话,背上药箱就出发,而且每次出诊,他从来不收出诊费,遇到家里困难的,针剂、药费他也垫付。村里有几个老病号,李拴州总会定期去家里给他们免费做检查。
由于长年奔波,李拴州的拐杖断了一根又一根,究竟换过多少根拐杖,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后来他索性做了一根铁拐杖,虽然沉重,也不如木头的顺手,但是结实耐用,李拴州说铁的更适合他。1996年,李拴州买了第一辆摩托三轮车,平时村民们有什么需要,李拴州把药箱和拐杖往三轮车里一放,就开着三轮车过去了……十几年下来,车也用坏了三辆。
2014年年底,李拴州被查出肝脏上长了个肿瘤;手术后三个月,他又回到了乡村诊所。
李拴州获得山西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31 李举峰
李举峰,男,汉族,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汽修配件厂退休职工。
35年来,李举峰尽管自己家境贫寒,却始终如一地照顾着一个与自己没有一点亲缘关系的精神病工友,用真诚和爱心,给了工友亲人般的呵护,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之歌。
1972年,李举峰与来自浙江的知青严允干一同在青铜峡市汽车配件厂工作,并住在同一宿舍。1980年,严允干因情感问题受了刺激,患上精神疾病,病发时发狂发怒、乱砸乱摔、屎尿不知。严允干在当地无亲无故,远在浙江的哥哥也顾不上他。时任厂工会主席的李举峰,看着这个工友孤苦无依,说:“我管你!”从此毫不犹豫地担起了照顾工友的责任。除买米买面,照顾一日三餐,还为他换洗衣服、陪他看病。
2002年,李举峰和妻子双双下岗了。李举峰靠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屋漏偏逢连夜雨。2009年,李举峰的妻子又被诊断患上输卵管癌,长年在家休养。这年,李举峰要照顾妻子和三级智力残疾的儿子,女儿还要上大学。李举峰找到当地政府,打算将严允干送到镇敬老院。可就在当天,严允干又发病了,像孩子般的在地上打滚哭嚎。李举峰心头一阵酸痛,便把他又接回了家。从此以后,李举峰再也没有想过送走严允干。
现在,严允干的精神疾病已有7年没发作了,自己可以动手刷牙洗脸、叠被子。李举峰一有时间就会带老严出去转转。严允干逢人就说:“要是没有老李,或许我早就死了。”
李举峰荣获感动宁夏人物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32 李银江
李银江,男,汉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
李银江创建镇敬老院,30年赡养105位五保老人,64次为离世老人披麻戴孝,尽孝超越血缘和职责。
建院30年来,桂五敬老院供养了105名老人,年龄最大的100岁,其中64位老人先后离世。每位老人离世,李银江都会做“孝子”,为老人守灵、办丧事,送老人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程。3年前的一个深夜,张树仁老人突发胃穿孔去世。这件事对李银江触动很大,回到敬老院,李银江就联系医院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并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对于每一位患病老人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并教给老人应对流行疾病的知识。
几十年来,他走乡串户探望全镇老人,屋顶越低、条件越差的地方他去得最多。“全镇有5752位老人,41位是五保户,21位在乡村。”李银江对桂五镇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的带动下,桂五镇尊老爱老已然成风。
李银江不仅是空巢老人的“亲儿子”,还是乡村孤儿的“好爸爸”,是流浪人员的“家里人”。被父母遗弃的唇腭裂患儿,2011年灭门案唯一幸存的15岁小姑娘,父母车祸离世留下的孤儿三姐妹,如今都成了李银江的“好闺女”。30年来,在李银江的帮助下,有64 名流浪乞讨人员踏上归途,回到亲人身边。
李银江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33 李新宇
李新宇,男,汉族,1982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国税局副局长。
借助网络力量进行募捐,李新宇搭起全国各地爱心人士与西藏困难人群之间的桥梁,平均每月接收物资都在10万件以上,垫付“爱心包裹”运费约2万元,被网友称为“爱心哥”。
李新宇来藏工作已有8个年头了,7年前他开始投身公益活动,无论工作多繁忙,总会抽出时间把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截至目前,他已经通过各种捐助渠道募集到衣物约900万件、价值300多万元的棉被和毛毯,还有价值上千万元的文具、桌椅、图书等物品。募捐初期,他主要靠同事、同学和朋友。“开始的时候,一个月收不到几包衣物。”当他在百度上发帖并建立了接收旧衣物的地址后,立即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支持,接收的物资越来越多,目前,平均每月接收物资都在10万件以上,自己还垫付“爱心包裹”运费每年2万元左右。
李新宇先后资助过2名大学生,还利用QQ群,发布贫困学生信息,寻求帮助。经多方联系,多方沟通,20余名贫困学生得到帮助,顺利完成学业。他与浙江省的志愿者取得联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打动了浙江一家生产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企业,捐赠了一台价值25万余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2011年12月,这台设备在仲巴县仁多乡小学安装成功。
西藏自治区“4·25”地震发生后,他迅速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发起倡议,得到爱心人士支持,价值数十万元的衣物、价值4万余元的毛毯和日用品迅速运抵灾区,及时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李新宇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雪域高原好税官等荣誉称号。
134 何方礼
何方礼,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 武警广西总队来宾市支队政委。
在柳州,与战友们帮助贫困县发展经济、倾心扶贫助学,改变了红瑶同胞“女不读书”的传统习俗,资助300多名学生上学、50多人走出山寨;调任来宾后,继续资助贫困儿童100多人次。
1993年初春刚刚入伍,曾有过辍学痛苦经历的何方礼看到贫穷的大瑶山里一个个辍学女童渴望的眼神,深受触动,在当战士的3年中,何方礼靠微薄的津贴费,积攒500多元,资助6名红瑶女童读完了小学。
何方礼认识到,只有帮助瑶族群众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大瑶山世世代代“女不读书”的信条。他和战友们指导瑶山农民种柑果、修茶园、养牛蛙,使红瑶群众的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100多元增加到2010年的2200多元。许多脱贫群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女孩重新送进学堂。
2010年,调到来宾市支队工作以后,何方礼带领支队官兵先后12次到中小学看望慰问留守儿童,送去近5万元的生活用品。2014年,何方礼第一时间资助“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女学生钱运星,在他的带头号召和民政部门关注下,钱云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帮助。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支队先后为“希望工程”筹措善款20多万元,资助贫困适龄儿童返校100多人次。
何方礼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荣登“中国好人榜”。
135 张杰
张杰,男,汉族,1929年9月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
36年,张杰克勤克俭,为家乡捐资助学1500余万元,建立21所学校,“张杰精神”誉满浙江。
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张杰小学尚未毕业就外出谋生,后辗转来到香港“淘金”,从刚开始的做帮工,到成为一家南货店的伙计,一干就是20年。1978年,他在九龙一带的街上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楼道口,开设了零售铺,做起了卖蟹、卖粽子、卖茶叶蛋的小本生意,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终于有一点积蓄。
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张杰非常明白知识的重要,他说:“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要富强,关键在教育,我们海外游子总要尽点心、出点力。”1979年起,他连年不断地为家乡上虞捐资助学,30多年来,共捐资1500余万元,建立起21所学校,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受惠学生达2万多名。上世纪70年代后,他还先后向上虞中学捐献彩电、冰柜、汽车,设立奖学基金,并捐建两幢教学大楼和图书馆。
梁湖镇江山中学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水资源缺乏,影响了当地人才的培养。1995年暑假期间,张杰从香港回乡,冒雨察看了江山中学,次年就慷慨出资65万元,新建2000平方米的梁湖镇中教学大楼。张杰常说:“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国家好,才算好。”
张杰荣获浙江省爱乡楷模、浙江省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36 张宝
张宝,男,汉族,1981年3月生,民建党员,江苏九鼎环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经理。
作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库志愿者,张宝不顾车祸后身体虚弱,依然为配型成功的韩国患者捐献骨髓,大爱无疆的捐献义举成就中韩友谊一段佳话。
2001年,上大学的张宝在街头献血,顺便留取了造血干细胞样本。2008年5月,张宝突然接到通知,他和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后来因为患者个人原因,张宝捐献的事却被搁置了近一年时间。2009年3月,张宝遭遇车祸,挨过了伤筋动骨的100多天后,一边疗养一边工作。
2009年11月,正在休养期间的张宝再次接到通知,竟然还是上次那位韩国患者。家人担心他车祸后的身体吃不消,建议他延迟捐献或者放弃捐献。张宝认为病情不等人,说服家人后立即放下手头生意赶到北京为捐献做准备。2010年1月11日,取自张宝的12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送到韩国,输入那位患者体内。张宝也成为当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首例涉外捐献者。
作为淮南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张宝除了自己献血捐髓外,他还动员60多位亲友成立了淮南市红十字会张宝献血志愿服务小分队。得知格桑花西部助学网长期资助西部贫困学生,他立即联系网站负责人寻找结对帮扶对象,累计资助16名西部贫困学生。2011年夏天,张宝听说淮南罗山烈士陵园需要修缮,个人出资15万元,将陈旧的烈士陵园修缮一新。
张宝荣获安徽省“心动安徽·最美人物”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37 张全收
张全收,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秉承守望相助、有难必帮的高尚情怀,创造帮助农民工就业、维权的“全顺模式”,先后安排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创收100多亿元,被大家亲切称为“农民工司令”。
张全收自幼家境贫寒,十几岁就外出务工。多年打工经历,使他遍尝人间冷暖,对农民工打工难、维权难有着切身体会,萌生了帮助农民工兄弟的强烈意愿。1997年,张全收在深圳开了一家小吃店,看到农民工活难找、钱难要,他就热心提供帮助。两年后,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张全收创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专门安排家乡农民工就业。为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活干,2002年,张全收创办了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把“守望相助、有难必帮”作为公司的服务宗旨,首创包培训、包上岗、包薪金,大病和意外伤害实行全面负责的“全顺模式”,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兄弟合法权益。10多年来,公司累计安排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为农民工创收100多亿元,帮助农民工义务维权300多次,垫付农民工工资约1000万元。
张全收把所有农民工当兄弟姐妹,甘作他们的代言人、维权人,“有事找全收”也成为许多河南农民工的生命之托。除了帮助农民工群体,张全收还热衷公益慈善事业,多方面回报家乡和社会。10多年来,累计向社会捐献资金多达2000多万元。
张全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38 张兴儒
张兴儒,男,汉族,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普陀区利群医院院长。
张兴儒从医31年,始终把奉献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张兴儒生于祖国的大西北,对边远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深有体会。作为一名眼科医生,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这些地区的群众做点什么,一直是他的梦。2006年,在张兴儒的呼吁下,一支完全由志愿者出钱、出力、出技术的“慈善光明行”医疗队成立了。首次出征,目的地是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甘孜。志愿团队共义诊108位患者,完成手术18台,全部成功。
从此,张兴儒踏上了“慈善光明行”的漫漫征程。他带领上海25家医院的眼科专家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利用休假时间,自筹经费,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克服交通闭塞、高原反应、设施简陋等一系列困难,为当地眼病患者提供免费诊疗服务。10年来,他们共义诊13400多人,实施手术1454台,手术成功率高达100%。2006年,张兴儒又组织了一个白内障俱乐部,旨在关心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康复生活,如今俱乐部的会员已经由当初的300多人发展到7000多人。
张兴儒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39 张红娟
张红娟,女,汉族,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第一五三医院妇产科主任。
张红娟入伍从医20多年来,始终牢记军人职责,践行人民军医为人民的宗旨,先后参加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赢得“仁心仁术好军医”美誉。
汶川地震后,她第一个递交请战书,5月18日抵达青川后,不顾余震频发、险情不断,迅速抢救伤病员。接诊的第一位孕妇伤势严重,胎儿胎音微弱,张红娟临危不乱,顺利迎来了震后灾区第一个小生命。玉树抗震救灾,张红娟克服严重高原反应,连续奋战62个日夜,接诊患者2000余例,创下了接生73个“玉树宝宝”无一死亡、做妇科手术27例无一感染的奇迹,被灾区群众誉为“高原格桑花”。
5年来,张红娟始终牵挂她亲手接生的“玉树宝宝”。早产儿小桑周出生后体质较弱,张红娟经常给小桑周妈妈打电话,传授护理知识。2011年7月得知小桑周病重的消息,她当即赶到玉树将其带回郑州治疗。2012年她回访玉树时,发现许多藏族儿童聪明伶俐,但学前教育几乎为零,张红娟主动与玉树州人民医院联系,与他们一起帮助藏族儿童建立健康成长计划表和心理健康档案。返回郑州,张红娟又为每人购买邮寄了印有汉藏文字的识图挂图、智力开发玩具等幼儿启蒙教育资料。为了能找到更多孩子的下落,张红娟自学了藏语,赶到玉树州电视台,播发了“寻亲”广告。
张红娟从医17年,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没收过一个红包,没接到一起投诉。河南一位妇女手术后化疗痛苦加上贫困,打算放弃治疗,张红娟在电话里反复开导,患者就是不听,最后她亲自赶到患者家中劝导,患者感动地失声痛哭。
张红娟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140 张纪清
张纪清,男,汉族,1941年6月生,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民。
虽然清贫,张纪清却27年以“炎黄”的名义捐款、捐物,累计捐赠近3万元,直到有一天向灾区汇款突发脑梗晕倒,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987年6月,张纪清利用出差的机会,把自己养殖地鳖虫的1000元收入作为捐助款,从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汇到了祝塘镇党委,附言“转交正在筹建中的祝塘镇敬老院,以此表示孝敬老人之心。”这是他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在当时,1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2年的工资收入。此后27年,“炎黄”或“黄炎民”多次以虚构地址,从无锡、张家港、上海等地邮局向祝塘镇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革命老区、自然灾害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捐钱捐物。直到2014年11月,一位老人在银行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出1000元捐款后突发脑梗晕倒在地,医护人员和民警在他身上发现3张落款为“炎黄”的汇款单。这位隐姓埋名27年的好心人的真实身份终于得以公开,“炎黄”就是张纪清。
张纪清并不富裕,退休后的他月收入不足千元,包括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层出不穷,江阴市为此专门成立“炎黄陈列馆”。
张纪清荣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1 张敬民
张敬民,女,汉族,194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负责人。
张敬民全心致力于眼科社区服务直通车,免费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检查、赠送药品、扶贫助困,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被称为“光明使者”。
7年前,刚退休的张敬民,启动了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专列,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装有国际一流的进口眼科检查设备,配备了专门的医护人员,可以筛查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弱视、近视、远视等疾病。直通车从当初一年的几十台手术,发展到如今的年均200台手术,已解除了2000余例贫困白内障患者的痛苦,并且保持着无一例手术事故、无一例术后复发的纪录。截至目前,张敬民和她的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服务覆盖京、津、冀、晋、陕、豫等地;累计出车800多次,行程12万余公里,服务时间超过4万余小时;免费清洗、修理眼镜3万余副,为患者免费义诊检查服务12万余人次;为贫困病患捐钱、捐物,赠送药品6500余支,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达28万多份。
张敬民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
142 张景兰
张景兰,女,汉族,194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人大办公厅退休干部。
在任期间自己捐助、动员机关同事资助了250名皖南贫困山区女童;退休后拾荒资助700余名贫困学子,并感召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助学队伍,被人们亲切称作“拾荒主席”。
1998年,张景兰参加了省人大对口帮扶绩溪县的活动。皖南经济不发达,许多家庭只能让男孩念书。张景兰决定帮助当地贫困女童走进学堂、走出大山。回到合肥后,张景兰在安徽省人大机关倡议开展“心系绩溪困难学童帮扶行动”,短短两年时间就让250名皖南山区贫困女童圆了上学梦。
2008年,张景兰从省人大机关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女童。张景兰了解到去街头捡拾废品,一天的收入可以解决四五个孩子一天的生活费。从此合肥的大街小巷、社区商场多了一位四处“拾荒”的工会主席。靠着结余工资和拾荒收入,退休后的张景兰又资助了171名贫困学生。
张景兰有高血糖的老毛病,随着年纪渐长,腿脚有时也不太听使唤。周边居民商户主动把家里废品留着送给张景兰,许多爱心企业家受她感染也纷纷伸出援手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并协助张景兰成立了专门资助贫困女童的“爱心基金”,为700多名贫困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2015年,张景兰的爱心计划是帮助150个贫困地区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张景兰荣登“中国好人榜”。
143 虎蕊
虎蕊,女,回族,1977年4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康源肛肠医院护理部主任。
1997年从事护理工作以来,虎蕊时刻牢记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把病人当亲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免费义诊、健康讲座,默默无闻献爱心,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2006年7月,虎蕊所在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的科室里收治了一位65岁、没人陪同的汉族脑梗塞患者。虎蕊得知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家境不好的情况后,就主动承担起义务照顾老人的责任,陪着说话、负责一日三餐。这一照看,就是50多天。老人出院后,她每天都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洗衣做饭、拆换被褥,让老人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2008年的冬天,虎蕊怕老人冻着,作出了一个决定:把这名汉族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住。原本只有50平方米的家,显得更拥挤了。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每到冬季,虎蕊都把老人接到家里住,照顾得无微不至。
2014年2月,虎蕊调到宁夏康源医院工作。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两个月后,她组织成立了“宁夏康源医院志愿者服务队”。截至2014年年底,她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志愿者走遍周边30个村庄和社区,开展免费义诊、健康讲座服务,受益群众达2600多人次。
虎蕊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十大人物、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第七届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称号。
144 金九皋
金九皋,男,汉族,1941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三区居民。
民间节水“发明家”,金九皋坚持义务研制、推广节水器,已有6000多户家庭使用他发明的“久节”节水器,年节水超过40万吨。
1965年,金九皋在河北省滦平县的一次工作中深切体会到缺水的痛楚,让金九皋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节水。1996年,金九皋被确诊为癌症,闯过生死关,他更加坚定了做好事的信念。退休后,他开始“专职”研究如何改造马桶来节水。经过反复实验,金九皋终于发明了“久节”节水器,每年可为三口之家节水70余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虽好,推广却是难题。但他不顾曾患过癌症的身体,亲自为居民上门讲解原理、安装、示范。2007年5月16日,望京街道建起“金九皋节水工作室”,并投资5万元设立专项活动经费,推广马桶节水器。一批社区志愿者加入工作室,为居民义务改造马桶。挪威国家电视台格瑞芙女士得知消息后,不远万里来到老金家中制作节目,介绍给市民大众。而此前,还有一家京外企业,愿出高价买下节水器专利,未曾谋面,就在电话中开价5万元,被金九皋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就是在做公益,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
金九皋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
145 周丽娜
周丽娜,女,汉族,1966年2月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亚维勒克双语幼儿园园长。
身为卡依拉克村中唯一的汉族人,周丽娜有幸成为这个维吾尔族乡的一名汉族乡村教师。为了让大山深处的孩子学会“用知识改变命运”,她自创“兴趣教学法”,被誉为“最美乡村教师”。
1997年,从小生活在沈阳的周丽娜与卖烤羊肉串的新疆小伙儿乃斯如拉·吾买尔相爱并结婚。2006年,周丽娜跟随丈夫从沈阳来到新疆克州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定居,被该镇卡依拉克小学聘为临时汉语教师。
为了使孩子们尽快掌握汉语,周丽娜自创了一套兴趣教学法:一节课只上15分钟,其余时间让孩子们轮流到讲台上表演,并将汉字写在玩具上,让孩子们带上玩具做游戏,在游戏中认识汉字。她常常把孩子们带到乡村田园,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汉语词汇。周丽娜意识到,孩子们是她学习维吾尔语的最好老师。于是,她说汉语,让孩子们教她维吾尔语。几年下来,周丽娜和孩子们能流利地用维汉双语交流了。
2010年9月,周丽娜成为一名正式编制的教师, 2014年4月,又到亚维勒克村双语幼儿园当了园长。虽然工资不高,但周丽娜每月都拿出100元资助贫困孩子。
周丽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146 房泽秋
房泽秋,女,汉族,1960年9月生,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贡院墙根社区居民。
36年前,她将毫无血缘关系的瘫痪老人接回家中照顾,直至55岁华发已生,用自己的华美时光扮靓一位97岁老人的人生。
李玉柱是房家的老邻居,一生未婚。1979年,李玉柱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见老人没人照料,房泽秋主动跑去照顾。当时她的同事于海也被她热心助人的精神所感动,时常到医院同她一起照顾老人。后来老人病情好转即将出院时,当时只有19岁的房泽秋就与母亲商量,在住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把老人接回家。1982年,房泽秋与于海结婚后,小两口就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更加无微不至地照顾起来。
1998年4月,老人住院期间,做牵引手术引发胃出血,非常危险,必须一直吸氧,吊瓶一打就是五六瓶。当时房泽秋两口子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200元,可面对医生的病危通知,房泽秋没有丝毫犹豫,“打最好的针!”一针600元,连打两天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12年,丈夫突发疾病去世,儿子于霄宁接过父亲的班,每周背老人去医院换尿管为老人排便洗澡等。于霄宁结婚后,小两口又一起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2014年12月24日凌晨,老人到了弥留之际,他叫着房泽秋的小名说:“谢谢你,多亏了你!”
房泽秋荣获山东好人之星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7 孟繁英
孟繁英,女,汉族,1958年4月生,民盟盟员,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廖家湾社区居民。
孟繁英创办湖南省首个社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15年组织大量公益活动,亲情走访上千户,热线、网站和心灵家园接访上万人次,帮助2000多名青少年。
小新因为交友不慎,先后多次伙同他人贩毒,后来被判处8年徒刑。孟繁英作为人民陪审员参加了庭审,她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入小新的内心,温暖他,感化他。小新到管教所后,孟繁英经常看望他,一直以书信、探视、帮教会等形式对其进行帮助,时间长达3年,最终小新受到感化,积极改过自新,减刑释放。孟繁英把他接到了“青护园”做义工。如今,小新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着。
她的义行感动无数人,一起加入到她的善行里面来。文花枝、任菲莉等近2000名社会爱心人士成为“青护园”爱心园丁,“孟妈妈”和她的爱心团队先后帮扶弱势群体3000多人,举办普法、禁毒、教育演讲320场,参与受益者达10万人次。她哥哥在弥留之际将治病余下的5000元钱交给她,希望帮助妹妹济困行善,并嘱咐去世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后来让两位农民工的孩子重见光明。
孟繁英荣获中华慈善人物、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全国优秀盟员、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8 赵喜昌
赵喜昌,男,满族,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惠州市志愿者救捞队队长。
赵喜昌不顾自身5级伤残,脊梁骨成S型,率领救捞队风雨无阻,救活32人,打捞244具遗体,发起成立惠州志愿者救捞队,带领大家无怨无悔开展义务救捞活动。
对于赵喜昌来说,救捞的困难不仅是身体的残疾,更要和死神打交道——被水下锋利的石头割伤脚板和腿,踩到光滑的石头摔伤手、碰伤头,潜入水底拉网脚被网缠住被溺……有一次打捞作业时逢8月,整整5天,赵喜昌每天凌晨4时就起床赶去红花湖现场,直到晚上12时才回家。由于家属记错了溺水地点,他在第六天才把尸体打捞上来,脊背晒掉了一层皮。
为了防止溺水事故发生,2014年5月,赵喜昌参与拍摄制作了2万多张防溺水宣教片(DVD),免费发放到全市中小学各班级,取得良好效果。为更好传播雷锋精神,赵喜昌还经常走进道德讲堂,用亲身故事教育身边人。近两年赵喜昌累计开讲30多场“学雷锋”道德讲堂,以学雷锋精神为魂,传承雷锋精神。
今年3月21日,在赵喜昌的倡议下,由惠州3家出租车公司12名出租车司机组成的“雷锋车队”正式成立。队员们除了在工作中及时对有需要的乘客给予帮助外,还积极参加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赵喜昌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广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49 胡启初
胡启初,男,汉族,197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萍乡市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会长。
26年来,他一面与病魔抗争,一面坚持文学创作、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贫困学生、残障学生提供志愿服务2万人次,把爱心播撒到孩子们心中。
胡启初13岁时因病几乎全身瘫痪,只有左手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他坚持自学绘画和写作,1996年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约100多篇(首)。20多年来,胡启初在跟病魔作斗争的同时,自强不息,坚持写作,累计创作发表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共青团芦溪县委的帮助下,2012年4月,胡启初在南坑镇窑下小学建立起了“杜鹃花小屋”。每个周末,胡启初坐着轮椅与志愿者一起,风雨无阻地义务辅导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2014年4月,在胡启初的倡议下,“杜鹃花小屋”志愿服务队正式注册成为萍乡市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协会以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残障学生为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各样的爱心服务170多次,为将近2万人次提供了爱心服务。
启初志愿者协会从当初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人,并建有4个固定爱心活动中心,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胡启初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雷锋哥”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0 修保
修保,男,汉族,1955年11月生,民进会员,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主任。
他坚持“为人以善、德济天下”的人生信条,用法律知识和大爱情怀伸张正义,义无反顾、敢做敢冲,甘做群众依法维权的守护者。
从业27年来,修保把困苦无助的法律求助者当成亲人,运用法律知识,坚定地走在为老百姓提供司法援助的道路上,主动接过一个个别人不愿或不敢触碰的“烫手山芋”。为一名女工维权,官司一打就是7年。修保对女工说:“没钱我给你出。相信我,咱们占理的事,哪怕10年我也要替你一打到底!”
他知难而进、依法息访,甘当社会和谐稳定的“稳压器”。2011年,他拿出20多万元,组织律师和法律专家开办吉林市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首开律师依法参与信访工作先河。4年来,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涉法信访案件374件,接受咨询和为涉法信访人提供法律服务4200多人次,结案285件,息访人数达2800多人。
多年来,修保义务代理经济案件和劳动纠纷案件400余起,累计为3万名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讨回赔偿、补偿款和社保退休金近2亿元,为国家、个人挽回经济损失10亿多元。他热心公益事业,累计资助捐款80多万元,被人们亲切称为“平民律师”“人民卫士”。
修保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151 侯振国
侯振国,男,汉族,1964年5月生,民盟盟员,河北省霸州市新利钢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在大力发展企业的同时,侯振国不忘回报社会,组建爱心团队为社会捐款1130万元,救助贫困家庭1464个,贫困学生1619名。
2008年底,霸州市信安镇年仅4岁的张一凡在出生4个月时就被确诊为肺动脉瓣狭窄、大动脉转位和单心室三种疾病,已经花费20万元,家庭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侯振国得知后,第一时间去他家了解情况。后来,20名骨干员工每人5000元,侯振国自掏2万元,凑齐了12万元的手术费,帮助张一凡顺利完成手术,“侯振国爱心团队”也就此应运而生。
侯振国带领爱心团队共救助过6名白血病患者。2010年6月,18岁的晶晶被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无钱医治。侯振国听说后,带领队员帮她凑齐了医疗费用,但因为没有找到能成功配型的造血干细胞,晶晶不幸离世。2013年10月23日,“侯振国爱心团队”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170名爱心团队成员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样,1790余名队员填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书,其中1522名队员成功通过检验,入册中华骨髓库,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群体。
如今,“侯振国爱心团队”已由建立初期的334人发展到现在的1885人,救助范围不断扩大,编织起一个爱心互动的大联盟。
侯振国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2 洛桑群培
洛桑群培,男,藏族,1962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播音指导。
洛桑群培常年到敬老院、孤儿院照顾孤寡老人儿童,用医术专长无偿为周围群众看病,事小情真、不图名利,集小善而成大德。
洛桑群培的父母早已去世,但他将敬老院的老人视为父母,长年坚持义务照顾孤寡老人。一次,敬老院有位老人因病卧床,他想方设法为老人求医问药,亲自为老人煎药、喂服,全天守候在床边,直到老人痊愈为止。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女儿争先给孤寡老人做可口饭菜,争着给老人洗衣端水。不管平时工作怎么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每当老人有不开心的事情时,他都会耐心开导。他收入不多,但依然会拿出一部分钱为孤寡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每位老人的生日,他熟记于心,都会精心准备一份生日礼物。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全家人与老人欢聚一堂,让老人感受温暖。
在关爱孤寡老人的同时,他也十分关心孤儿的成长,时常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帮助孤儿解决困难。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他曾给玉树孤儿院寄去现金5000元、衣物100多件。当周围同事和邻居有困难时,他都会全力相助,邻居们大小事情都喜欢找他帮忙。他们一家不但夫妻恩爱,而且从未和邻里发生过争执。
洛桑群培荣获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
153 姚贝娜
姚贝娜,女,汉族,1981年9月生,生前系华谊兄弟音乐公司签约艺人。
作为广受群众喜爱的优秀青年歌手,姚贝娜热心公益,全力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不幸患绝症早逝,家人按照她的嘱托把眼角膜捐献给多位眼疾患者,使他们重获光明。
姚贝娜2005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并考入解放军海政文工团,任独唱演员;2008年,她参加第十三届青歌赛,夺得流行唱法金奖。
姚贝娜热心公益,用行动奉献爱心。自2006年起,姚贝娜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多个公益品牌栏目录制,并随中国文联慰问团赴“辽宁舰”演出。她先后担任了“粉红丝带乳腺健康粉皮书”宣传大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抗癌宣传健康公益大使、“爱的小桔灯·儿童关爱行动”爱心大使。2010年7月,姚贝娜在深圳举办公益音乐会,将演唱会全部收入捐赠给南方贫困地区。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姚贝娜被查出患乳腺癌。得知自己病情严重,姚贝娜主动提出捐赠全身器官,让它们挽救更多的生命。然而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她全身,仅仅剩下眼角膜还有功能,所以姚贝娜做出捐赠眼角膜的决定。即便在临终昏迷之前,她还一再表示:“只要是有需要的东西都可以拿走”。2015年1月16日,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根据姚贝娜的遗愿,她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深圳、武汉和成都的三位年轻人,使他们重获了光明。
姚贝娜荣获广东好人荣誉称号。
154 贺军
贺军,男,汉族,1962年9月生,陕西紫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2010年开始,贺军把公司年利润的10%用于帮助他人,打造了“爱心香粥”志愿服务品牌,5年送出“爱心早餐”800多万份,被称为“爱心香粥掌勺人”。
“爱心香粥”志愿服务活动每天早上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的白粥、馒头、小菜等爱心早餐,2010年以来从未间断。不仅如此,贺军每开一个分店就会向当地需要帮助的人群免费提供400份早餐,随着分店的开张,他的爱心早餐奉送数量也从刚开始的每天1200份增加到现在的4000份。5年间,累计受助人数达600万人次,成本超过1000万元。
贺军尽己所能,坚持在靖边、榆林、横山、米脂、绥德、西安等地常年帮扶70多家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每年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孩子们上学的食宿费,全部由贺军提供。2009年,贺军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员工两元爱心基金会,六年来共帮扶300多名困难职工;为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灾区等地捐款20多万元;向靖边县慈善协会捐款100万元;向榆林市慈善协会捐款100万元。
贺军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5 秦坤
秦坤,男,汉族,1981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有线电视台编导。
2011年,他与团队创办公益视频栏目“欢行手语”,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向聋人世界发出最温暖的“声音”。
2011年,秦坤参加一个电视手语大赛,几百人一起表演手语的场景让他深深震撼。赛后,秦坤尝试着去跟一些聋人孩子学习手语。在学习中,他发现这些孩子非常渴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普通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
中国目前有听障残疾人2054万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群体?秦坤和同伴们制作了许多宣传手语的公益短片在网上播出,而且还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公益性视频节目——“欢行手语”。“欢是欢乐,行是行走。”在节目设计编排中,主持人在手语表现形式上加入一些面部和肢体语言辅助,或用唱歌、舞蹈、模仿情景剧等手段,将原本枯燥简单的手语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和欢快。作为“欢行手语”公益项目的创办人,秦坤到全国各地推广“欢行手语”。如今,成都、福州、厦门、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都有手语推广志愿者的身影。热爱公益的秦坤还推出一系列关爱特殊教育的公益活动。
秦坤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156 敖其尔
敖其尔,男,蒙古族,1957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心支行保卫科主任科员。
30多年来立足平凡岗位学习雷锋精神,他自掏腰包帮助困难孩子读书,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把爱心和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
1981年退伍以来,他拿出26万多元帮助48名贫困和残疾孩子读书、找工作,为此曾经一度负债;四处奔波,借助传媒力量和社会帮助,积极争取爱心善款120万元,帮助400多名贫困大中小学生顺利走进学校大门,帮助100户残疾、特困和重病患者家庭的300多人次得到及时的救助;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移动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安装移动信号接收塔,解决了几百户农牧民家庭的手机通信问题;为汶川、芦山、鲁甸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慷慨解囊,捐出了包括为女儿读研所备学费在内的6万余元;呼吁和争取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为巴彦淖尔市辖内的100名贫困中小学生爱心捐款3万元;2014年12月,“敖其尔爱心基金”成立并启动,将所筹集到的3万元善款全部捐给了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家庭。
由于用多年的积蓄做了爱心,夫妻俩没钱买房,现在临河城区租住一套60平方米的陋室。
敖其尔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57 贾维义
贾维义,男,汉族,1934年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河北区司法局退休干部。
20年来,贾维义退休“不退岗”,通过开通热线、举办讲座、成立工作室,无偿为社区群众提供全天候法律服务,累计解决涉法问题2000余件,被誉为“不退休的好律师”。
2006年,贾维义被河北区江都路街如皋里社区群众推选为居委会兼职委员,主管社区议事会工作。平日里他忙着议事会的工作,在社区举办义务法律咨询日活动,解答社区群众的涉法咨询。他制作发放《法律服务便民卡》,开通“法律求助热线”,提供全天候的法律服务。他关注老人、未成年人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无偿进行法律援助,从调查取证到代写诉状,分文不取。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就是他办案的交通工具。他为一对借钱创业的下岗夫妻追回了8万元的经济损失;举办法制教育课30余场;开展“律师送法进社区”活动;举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知识讲座。在他的帮助下,父亲服刑、母亲离家、没有户口、与奶奶相依为命的郑晓晨,在9岁的时候终于走进了校园。
2013年,经贾维义提议,在所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成立了“老贾调解工作室”,数不清的家庭得以破镜重圆,数不清的邻里重归于好,年逾八旬的贾维义始终服务在一线。
贾维义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司法部银星奖章等荣誉称号。
158 倪岩
倪岩,男,汉族,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惠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倪岩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20年来,他自强不息,手摇三轮车或拄着双拐,奔波于海原、同心、原州三地扶贫帮困,帮助1000多名贫困农民、残疾人走出了困境,勤劳致富。
2004年,倪岩自己掏钱办“天龙网络信息中心”,将信息服务引入七营镇。免费为农民发布土特产、种养殖业、劳务输出、货运等信息。2006年,网站每天点击量超过400次,信息网络固定客户达70多家,为七营镇打开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2007年,倪岩成立“惠农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吸收54名农技人员,开展农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业务。几年来,举办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85期,培训农民2.5万人次、残疾人1500人次;聘请农技人员到农户田间指导3000余次,组织输送务工人员3000多人次;与外地客商联系,推销当地农副产品价值1亿多元,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为帮助残疾人,2010年2月,倪岩成立“海原县残疾人创业协会”,为85个残疾人担保贷款340万元,帮助他们自食其力;投资98万元成立“阳光残疾人艺术团”,走出一条寓教于乐的培训路子。2011年,倪岩创办残疾人打火机厂,通过培训,174名残疾人学会了打火机组装技术。
倪岩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宁夏青年五四奖章、自治区道德模范、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称号。
159 高君芷
高君芷,女,汉族,1920年12月生,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离休干部。
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资助失学女童,捐资创办全省首个“春蕾”女童班,累计捐款20余万元,资助学生百余人,被誉为“爱心妈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君芷被下放到崇安县,看到许多女童因为家境贫寒而失学,这让她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资助农村女孩重返校园之路。1996年起,高君芷每年拿出1200元资助3名失学女童。2002年福建省实施“春蕾计划”,高君芷捐出1.5万元积蓄与25名边远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结对助学。2003年1月,高君芷捐资在三明市大田县太华中心小学创办了一个“春蕾”女童班。
除了捐资助学,高君芷还时常心系灾区人民,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捐款1万多元,印度洋海啸捐款2万元,南方冰灾捐款4000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又捐款1万元,她还将省吃俭用存下的1万元认捐10口西部水窖。她将自家珍藏的一幅珍贵书法和61件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福建省博物馆。
其实高老家庭并不富裕,家具陈旧斑驳,日用品也是最普通最便宜的。2009年,由于身体原因,高老已无法亲自参加公益活动,但每年她从退休金中挤出1.5万元资助边远山区的失学儿童。在她的感召和带动下,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全体员工自发成立了“高君芷助学基金会”和“高君芷助学基金”青年志愿队。两年来,基金会募集助学金7万余元,资助了27名宁化县失学儿童和4名贫困大学生。
高君芷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160 高宝华
高宝华,男,汉族,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农安县宝华骨科医院院长。
他医者仁心、医术精湛,心系困难病患,自筹资金创办骨科医院,10余年间累计为2万余名患者减免费用600多万元。
1978年,高宝华成为一名外科大夫。2003年,他在朋友、同学的帮助下筹资200多万元,创办农安宝华骨科医院。建院之初,高宝华向社会公开承诺:凡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的患者、军烈属和五保户,免收处置费,免收20%手术费,先、后天肢体畸形患者100%免收手术费。
高宝华深知农民看病不易,提出“少用仪器多出力气”,能够通过体格检查确诊的不做仪器检查;能不做手术的不手术;能不吃药的不开药,尽量为患者省钱。农安镇南关村一位老人高位截瘫,高烧不退。在一家医院住了18天,花费3万多元,欠下上万元的外债,老人硬撑着回了家。老伴哭着找到高宝华,高宝华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来到10公里外的患者家中,为老人做检查。此后,他每天午饭后就跑来给老人检查,经过3个月不间断治疗,病人病情终于好转。治疗过程中,高宝华没收一分钱。
12年间,医院共为患者减免手术费604万元,连续10年为新阳乡顺山小学解决冬季取暖煤问题,为灾区18名大学生捐款助学,定期为全县老干部、劳动模范、千名教师做免费体检,累计捐款达20万元。
高宝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161 黄小清
黄小清,女,汉族,1969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三明市清流县供电公司余朋供电所职工。
24年来,黄小清收养了20多位孤寡流浪老人,以“亲闺女”身份为老人送终,即使丈夫意外身故也不离不弃,被誉为“幸福养老院的守望者”。
1991年冬,黄小清夫妇到乡政府办事,正巧碰上两位衣着破旧、步履蹒跚的孤寡老人来领补助,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随即向乡里提出想赡养那些孤寡老人。不久,他们用乡里腾出的闲置旧房办起了幸福敬老院。第二年开春,简单而温馨的敬老院迎来了首批5位孤寡老人。每天下班后,黄小清就到敬老院给老人打扫房间、做饭、洗衣服、陪老人聊天。碰到老人生病,夫妻俩就轮流看护。24年来,她先后为16位老人送终。每一次,黄小清都会以“女儿”的身份为老人擦净身子,换好寿衣,送行安葬。
1993年,丈夫经营的企业倒闭,全家生活陷入窘境。黄小清一家节衣缩食,甚至向亲朋好友借钱,以渡过难关。即便如此艰难,老人们的生活标准一点也没降。
慢慢地,旧的敬老院变成了危房。2011年,黄小清夫妇决定拿出自家的空地和十几万元的积蓄新盖一幢敬老院。就在大家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丈夫陈诚文不幸遭遇车祸身亡,黄小清不仅要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还得面对一大摊子事。在单位同事、朋友、邻居们的帮助下,幸福敬老院终于落成并投入使用。如今,很多人都被黄小清的执著所感动,纷纷加入到爱老助困中来。
黄小清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2 黄桂提
黄桂提,男,汉族,1972年6月生,海南创新书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桂提坚持16年热心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资助3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及一大批困难群众。
10多年来,他支持海南教育事业、希望工程事业,精心呵护莘莘学子成长成才;关爱失学少年、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累计捐款25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500多名,创造了支持海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个人捐款最多、资助贫困大学生最多的纪录。为了支持海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他向海南师范大学捐款50万元,设立“为人师表奖”,奖励为海南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师。2008年,他捐款20万元,为海南琼中乡村小学捐建教学楼。他分别向海南海口、万宁、屯昌等9个市县教育基金会捐款800多万元。
为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2012年9月,黄桂提向海口市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2013年,他投入100万元在海南主要媒体刊发大篇幅公益广告,致力于提高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他捐款49万元,帮助保亭县报什村村民喝上了干净水;捐款70万元援建广东城中中学多媒体教室,捐助价值100万元教学设备及报刊给新疆、河南、广西、河北、贵州等地区。
黄桂提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提名奖、全国民族青年团结进步奖、海南省道德模范、海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63 盛春德
盛春德,男,汉族,1938年9月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村村民。
大张家村地处偏远,通村通乡路经常出现雪阻和淤泥堵塞等问题,村民出行不便。他义务修护村路,早出晚归,不论冬夏,一干就是30多年,总计步行2.2万多公里,运送土方近2.5万立方米,被当地群众称为“村路愚公”。
1962年春,24岁的他随父母来到黑龙江省桦南县闫家公社大张家村第二生产队安家落户。村里的公路,在冬季出现雪阻、夏季涵洞淤泥堵塞是常事儿,严重影响村民出行。44岁那年,他决定义务修桥补路,从此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到15公里外的修路点,一镐一镐刨、一锹一锹挖、一筐一筐担,一干就是一整天。
从县城通往公心集村的车辆大约每十几分钟就有一趟,每年入冬以后道路经常被雪阻,为了让过往车辆节时省油,盛春德坚持每天清理这个路段。2011年春节期间,他凌晨两点“开战”,每隔30米挖一个错车位,苦干六天三夜,硬是挖出了6个错车位,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每年开春季节,白天冰雪开化,晚上就会结冰,起早驾车的司机如履薄冰,而校车走在这样的路上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个时节,他凌晨两点起床,推起独轮小车赶到现场清理路面。等校车通过时,路面的冰雪早已被清理干净。
38年来,大张家村附近一条条平整的村路,记录了盛春德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作和艰辛。附近15个村屯的村民也因为他的默默付出,方便了出行,得到了实惠。
盛春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4 康洪宝
康洪宝,男,汉族,1977年12月生,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盏西镇中心小学德育主任。
16年任教期间,康洪宝为学生慷慨解囊,用微薄收入帮助孩子们;建“青爱小屋”、组“公益联盟”,带动更多人献爱心、做好事,给更多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1999年,康洪宝在盈江县普关小学任教,刚上任就碰到学生生病没钱,每月只有600元工资,他仍出手相助;学校没有教材、生活费他及时垫资,高时一个月就垫300多元。
贫困地区需要资助的人太多了,康洪宝感到个人力量非常有限,只有依靠社会才能帮助更多人。于是,在2012年8月,康洪宝通过大盈江公益慈善组织平台向其他公益组织提出资助申请,当年9月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就为盏西30名孤儿争取到每人500元的特困补助。2012年8月,在大盈江公益慈善协会的支持下,他向北京青爱办申请建立盈江“000288号青爱小屋”,以这个平台发动和结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来献爱心。当年11月,康洪宝为3个村60个严重贫困的家庭争取到救助;为2个镇争取到盈江地震灾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寨老人帮扶示范项目。
康洪宝加入全国80多个公益群,通过网络、QQ、微信发布慈善信息,得到北京仁爱、北京青爱办、福建佰福林、盈江儒林公司等多家基金会的帮助。截至2015年5月,康洪宝共筹到资金40多万元,使140多名贫困生受益,募集爱心物资20批次,受惠学生4000多人次。2015年3月,康洪宝发起成立盈江县民间公益联盟。
康洪宝荣登“中国好人榜”。
165 董永才
董永才,男,汉族,1949年3月生,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村民。
他收养聋哑走失老太太,而且父子接力义务赡养10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003年11月26日清晨,通城镇清泉村,时年54岁的村民董永才推开房门,在自家院坝内看见一位步履蹒跚、衣衫褴褛的老奶奶。上前询问后,董永才发现这是一位从家中走失且右眼失明的聋哑老人。他顿时心生怜悯,立即将她迎进家中,悉心照料。尽管董永才家中并不富裕,但全家人不忍心看到老人继续流浪、挨冻受饿,商量后决定先将老人收留下来,再慢慢帮其寻找家人。就这样,老人在董家住了下来。从此,董永才就带着家人承担起了照料老人日常生活的重任,他们始终把老人当成是自家亲人。
4年后,为照料患病住院的妻子,董永才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儿子董兴树,将赡养老人的爱心接力棒传给了儿子。返乡后的董兴树靠开车送货维持生计,他每次出门都不忘帮老人打听家人的消息,帮她实现寻亲愿望。一晃10年过去了,董兴树跑遍了巫溪及邻近各地,却始终杳无音讯。董兴树最后决定把老人的户口落到自家,使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董家人。2013年底,巫溪电视台播出了董永才赡养走失聋哑老人的事迹,老人的儿子看到报道后立即与董家取得联系,并确认老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母亲张明芝,老人终于与家人团聚。
面对亲戚邻里的称赞和媒体的追问,董永才说,助人为乐是人之常情,董家人从上一辈起就是孝顺贤惠的,这一代、下一代也要做好事、做好人。
董永才荣获重庆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66 董贵生
董贵生,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黄土村九组村民。
退伍后,替27位牺牲战友尽孝28年,董贵生用尽全部积蓄,付出全部精力,是战友父母的“好儿子”。
1981年冬天,18岁的董贵生是陆军某师特务连侦察排一班的班长。他和战友们每天都面对着生死考验,在并肩作战中结下了深情厚谊。战后,董贵生接到一个彻底改变他一生的任务:送达战友遗物和阵亡通知书。带着阵亡通知书,董贵生走进一个又一个烈士的家庭。面对同样撕心裂肺的伤痛,想起与战友的深情厚谊,董贵生暗下决定:替阵亡战友尽孝。
28年中,董贵生成了27位牺牲战友爸妈共同的儿子,每逢春节,他都将“爸爸妈妈们”接到家中团聚,让他们感受到儿子的孝心和家人团圆的亲情;清明节前夕,他总要带上“爸爸妈妈们”到云南看望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建军节,他都要与“爸爸妈妈们”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同叙亲情……
1996年,董贵生创办“听涛园俱乐部”,专门为牺牲的战友设置纪念堂。19年来,董贵生每天都会准时奏响嘹亮的军号、军歌,为战友上香、行礼。多年来,“听涛园俱乐部”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照顾“爸爸妈妈们”。
28年来,董贵生照顾“爸爸妈妈们”的足迹遍及四川、云南、重庆等地。烈士杨模山与董贵生是老乡,杨模山父母年迈体弱,董贵生经常帮助他们料理生活。杨爸爸去世后,董贵生更是精心照顾着杨妈妈, 房子破旧漏雨,董贵生就在镇上为她租房子;2015年1月和4月,杨妈妈先后两次食物中毒,都是董贵生及时发现并将她送到医院抢救过来。
董贵生荣登“中国好人榜”。
167 蔡美岐
蔡美岐,女,汉族,1952年5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建筑公司退休职工。
她是一位视力残疾的好大姐,自强不息学医术,15年义诊两万多人次,组建“爱之光”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组建“特殊旅行团”带领盲人“看”世界。
蔡美岐克服右眼先天失明、左眼视力微弱的困难,自学获得了中医主治医师职称和保健按摩中级证书,此后,她十几年如一日为社区群众义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巷子医生”。她生活的石板坡社区处于一个巨大的坡地上,群众出门就医十分不便,蔡美岐常年背着药箱穿梭在小巷间,送医上门,照顾患病老人,为残障人士提供医疗服务,并向盲人朋友免费传授按摩技艺。93岁的田景秀老人因患病毒性湿疹,每天都需要对病灶进行局部护理,但因老人住在一栋旧式住宅的顶层,出门很不方便,蔡美岐得知后立刻答应了下来。此后,她每天背着大药箱,爬上300多级台阶上门为老人家护理病灶,一天也没有耽搁,直到老人痊愈。2000年以来,她共为两万多名群众提供了医疗服务。
蔡美岐了解到许多盲人朋友都有“出去走走”的梦想,就决定帮助他们实现这一心愿。在多次联系旅行社未果后,她决定自己动手,组织“盲人旅行团”,旅行途中,她亲自带队,热情照顾每一位团员,从2008年至今,先后带领了300余名盲人完成了梦想之旅。蔡美岐还成立了由60多位盲人组成的“爱之光”志愿服务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农民工、环卫工人、空巢老人按摩诊疗,累计服务群众千余人次。
蔡美岐荣获“十一五”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工作优秀个人、重庆市道德模范、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168 嘎罗
嘎罗,男,藏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中学校长。
注重师德、爱生如子,善帮乐带、扶贫帮弱,建立“贫困学生档案”资助3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经常利用自己所学所长,热心帮助职工和周边农牧民,被称为“爱心教师”。
1995年7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他先后资助3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金额达10万余元。工作之余,他经常翻山越岭,步行数公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一次,当他得知一个学生考上青海师范大学却上不起学时,立即步行15公里,赶到学生家中,把2000元钱交到学生手上。2005年至2008年期间,他从云南、四川等贫困地区招收15名孤儿在盐井中学就读,自己出资给这些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还给他们零用钱。
盐井一直没有闭路电视,都是靠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接收电视信号,而且会调信号者寥寥无几,嘎罗就是其中一个。不管是谁,一旦卫星接收出现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有一次,他在给一位牧民调电视时,一蹲就是3个小时,因为大脑缺氧,晕倒在地。
嘎罗竭尽所能帮助他人。一次,正值秋收秋种季节,一户人家只剩下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家拨通了他的电话,他闻讯后,利用周末组织16名学生帮忙。17年里,他共帮助过18户人家播种、收割。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介绍给其他教师,对新教师,他几乎是全程协助。在他扶助下,5位教师成了教学骨干,8名班主任成了“班级管理能手”。
嘎罗荣获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169 廖理纯
廖理纯,男,汉族,1965年10月生,无党派人士,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副院长。
从成功企业家转变为环保公益人士,廖理纯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带领148批共5000人次志愿者参与绿化封沙活动,在绿化沙丘的同时绿化人们的心灵。
廖理纯24岁就成为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27岁创立北京晨拓集团。2005年,廖理纯决心走公益绿化之路。2014年,他毅然“弃商从树”,辞去董事长职务,全身心投入环保绿化事业。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北京85%的沙尘来自于这个方向。2011年5月1日,由廖理纯带队的首批绿化志愿者奔赴浑善达克沙地,开始了第一绿化基地的建设。2013年,他又在位于内蒙古高原上的河北省张北县建立了第二绿化基地。这两个绿化基地的总投资达到1200多万元,几乎全部来自廖理纯的个人积蓄。
每年4月中旬到11月中旬,廖理纯都在基地种树。短短5年,廖理纯带领志愿者们自己动手建立了隔离牛羊的围栏,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尝试种植赤峰杨、新疆杨、樟子松、油松等多类树种,已经种植了100万棵树苗,可以绿化40000亩的沙地。
每一位绿化志愿者去一趟基地,吃住行等费用人均450元,相当于雇用当地农民的4—5倍,劳动量却不足后者1/4。即便如此,廖理纯还是坚持用这种高成本模式来治沙。他希望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并让更多志愿者参与进来。绿化人心,这也是廖理纯的公益行为背后更深远的考量。
廖理纯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
170 熊宁
熊宁,女,汉族,1978年8月生,生前系陕西省兵器工业管理局家属院居民。
熊宁把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每周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4次前往青海玉树奉献爱心,2008年3月在前往西宁做公益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的理想。从2007年起,她坚持每周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节假日到福利院为孩子们发糖果、讲故事、辅导功课、做饭洗澡。熊宁还经常和丈夫一起接孩子回家,带他们出去玩。她总是说:“我要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家的温暖!”熊宁的爱让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熊宁妈妈”。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的许多朋友也纷纷加入到关爱孤残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一次去青海的旅游,让熊宁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从青海回来以后,她深深地牵挂着那里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此后,她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当地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筹资助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008年春节后,熊宁得知玉树地区遭遇罕见雪灾的消息,立即发动身边朋友捐款捐物,还到多家企业开展募捐,跋涉颠簸两天来到玉树地区,给村民发放衣物、冻疮药等急需物品。3月10日,熊宁和同伴搭便车前往西宁商谈助教事宜,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年仅29岁。
熊宁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71 魏国升
魏国升,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地税局社保科科长。
他以雷锋为榜样,满怀爱心、乐于助人,持续捐助贫困学生,担任课外辅导老师,组建志愿服务队做公益,始终走在帮人助人的快乐道路上。
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的26年里,魏国升每月都捐出部分工资给贫困学生,目前已累计捐款32万余元,先后资助过176名中小学生、1名残疾人大学生,帮扶过8位孤寡老人,协调有关部门为3户困难农民建起400平方米住房,为13户农民工义务讨薪8万多元。他积极引导企业接纳聋哑学校的学生和残疾人就业,至今帮助安排3275位残疾人就业。2008年,他组建“魏国升志愿者爱心服务队”,目前已发展了一个总队、27个支队,志愿者达3.5万余人。几年来,服务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500余次,累计捐款120余万元,拓展爱心基地4处,捐赠爱心图书5600余册,义务讲课近5000课时。“魏国升志愿者爱心服务队”已经成为辽宁省朝阳市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品牌。
聋哑男孩小李的母亲患先天性心脏病,姐姐先天小脑瘫痪。2006年,小李考取职业技术学校后,因学费一筹莫展。魏国升承担了他上学5年的全部费用,2012年毕业后,又帮他找到工作。2010年,魏国升被聘请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教育课外辅导员”。他联系大学生跟聋哑学校的残疾学生结对子,为困难学生捐款,帮助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魏国升热爱税收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创造的社保费征收办法在全国推广。
魏国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相关专题 |
·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