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上午,一位普通干部的去世震惊了黑龙江省宝清县这座小城,人们怎么也不相信于海河离开了大家,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更不愿意相信他是因忙于工作而死在阑尾炎这种不致命的病上。
逝者于海河,生前任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兼县农业示范园区主任,病逝时年仅51岁。
于海河1962年8月出生,1981年3月,参加工作成了宝清县富山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凭着出色的业绩,他很快走上教导主任、校长的岗位。1990年,于海河被选任为富山乡党委组织委员。此后,历任宝清县多个乡镇副乡长、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县农业局局长。2012年,他当选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县农业示范园区主任。他这辈子都没离开一个“农”字,凭着满腔赤诚和热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实干,把短暂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宝清县的三农事业。
热心似火融坚冰
宝清县七星泡镇福兴村70多岁的老会计王文全始终认为于海河腿瘸的病是在他们村连续3天领着村民抗洪时落下的。其实于海河的病是在七星泡镇当镇长时冻出来的。
2003年初,是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铺开之年。当时,七星泡镇是全县17个乡镇中最大的一个镇,也是全县经济最差、债务最多的一个镇。2001年3月又赶上撤乡并镇,拥有1.8万人口的凉水乡被并入七星泡镇。至此,七星泡镇共有28个村40个屯近7万人口。镇政府欠外债2000多万元,各村欠外债8000多万元,全镇债务高达1亿多元。别的不说,仅镇里欠小饭店的“白条”就装了一个编织袋,有较真儿的人用秤一称,居然有20公斤!
2003年初,于海河到七星泡镇当镇长。当时,七星泡镇最难缠的问题就是群体性上访,镇政府的走廊里总是挤满了上访的农民。
这个朴实的汉子笑着对镇委书记说:“我不怕麻烦,也不怕累,以后群众上访的事交给我吧。”于海河每天一上班,就对上访群众说:“来来来,都到我办公室门口排队,有事儿进来和我说。找别人最后也得到我这儿解决。”
于海河耐心地听每个上访人“诉苦”。从三年五年的旧事儿到十年八年的老账,他一件件认真记下来……到了饭点没谈完,就带着上访人去食堂边吃边谈;下班时还没谈完,就加班接着谈,直到最后一个上访人满意地离开。对那些不方便来镇里的,就通过电话谈,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即便对方凌晨两三点打电话,他也耐心地接听;碰到没钱回家的,他就自掏腰包给上访者买车票……
因为镇政府没钱,所以冬天也没暖气。于海河在摄氏零下四五度的办公室里,坐着一把冰冷的硬椅子接访,时间长了,生生把腿冻成了脓性关节炎。为了解决在市里、省里挂号的上访村三合村的问题,他在这个村住了3个多月,走访了一家又一家,连村干部都不知道本村究竟有多少村民没有耕地,他却了解得清清楚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于海河将镇财政所、28个村和40个屯十几年的乱账,什么三角债、四角债、罗圈债,都捋得一清二楚,并制定了详细的还债计划。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年底收农业税的时候,镇上没有像往年那样怨声载道。过去税收进度总是全县排老末,而这年竟破天荒地进入了先进行列,各项工作考核从以往的全县末位跃至全县前茅,信访工作更是破天荒地从全县倒数第一升为排名第二。该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邓淑芳说,于海河书记是迈着一双好腿来到七星泡镇的,他却拖着一双病腿调走了。
于海河因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化解难题而出了名,于是,哪里有难解的矛盾,县委总是首先想到于海河。于海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2008年,于海河被县委点将,从最大的镇调到一个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的小乡镇——龙头镇任党委书记。
2009年12月份,夹信子镇夹信子村发生一起信访案件,由于干群之间矛盾尖锐,1400多名村民署名从网上向国家信访总局发送上访信。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只有一个议题:选派时任农业局党委书记的于海河兼任夹信子镇党委书记,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信访问题。上任后几天时间,全村300多户人家,于海河走访了一多半。他与村民促膝谈心,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之中,摸清了这个村的情况,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新的村级领导班子选举出来后,上访人的怨气也逐渐消了。
这么多年来,于海河解决了一起又一起纠纷,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县委书记朱海涛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表扬他说,于海河走到哪里,哪里就稳定,哪里的农民就会安心地发展经济。
县农业局局长宁晓海说:“如果老百姓向上反映的问题是块坚冰,别人可能用锤子击碎它,于海河则是用胸口把这块冰焐化!”
曾在天安门广场和省政府门前撒过传单的老上访户刘连增的女儿刘伟平听说于海河去世后,主动跑前跑后,别人都以为她是于海河的亲属。她告诉记者,是于海河帮她家解决了上访十多年的问题。
相关专题 |
· 于海河:你是人间四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