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感悟“访知解”

郭龙龙
2013年07月11日09: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根据县委安排,在领导干部“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中,我联系的是杨村镇的杨村村、池下村、岭北底村等十个村。从3月中旬开始,我先后6次来到杨村镇,与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座谈,实地调研村上产业发展,入户走访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调查了解村里各方面的情况,感受很深。

党建是引领一切发展之基

杨村村是一个党建老典型,从1990年被誉为“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以来,村党支部始终把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动,确保了典型之树的长青。如今,村两委干部还在一如既往地坚持着早、中、晚一天三签到制度,这也是全县唯一一个农村干部实行签到的村。因为有了党组织的引领,村集体所办的每一件实事都落到了实处。近年来,村集体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杨村寄宿制小学,投资500万元开发建设了开元街,投资120余万元给全村830户安装了太阳能,投资2000余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引资上亿元,兴建起兴源河精钙、丰茂蔬菜、鑫康饲料、五色土健康产业等10余个大型民营企业,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500余人。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924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3元。

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杨村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都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点,在我所走的北冶村、太和村、泉头村、岭北底村、池下村等村也得到了很好验证。调研中我还了解到,发展较快的村,还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农村带头人队伍,像杨村村原任支书吴文忠一干就是28年,继任者杨六平已是连任第三届了;泉头村支部书记付保国和池下村支部书记王牛锁任职分别达到了20年和26年,岭北底村支部书记张志勤尽管只有42岁,但当村主干已经14个年头了。而有的村发展不快、甚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干部换得较快,缺乏连续性。这也应了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由此我想到,鼓励村干部连选连任,既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下届农村两委换届首要考虑的问题。

增收是百姓心中永远的梦想

东尧村41岁的村民郝书亮养猪已有10多个年头了,目前存栏有一百多头。每次见到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总感觉他身上有股用不完的劲。从一开始的十几头猪起家,到现在要扩大养殖规模,郝书亮几年来的积蓄都投入到养殖上了,新建的两千头养猪场今年秋天就能完工,难怪在他的家里看不到一套像样的家具,而只能坐在床上和他攀谈。谈到今后打算,小伙子腼腆地笑着说,对咱们老百姓来说不知道实现中国梦是个甚样子,但增收致富多挣钱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当问到眼下的困难时,他非常坦诚地说,投资得120万,还缺不少资金,问我能不能帮助在银行贷一部分。据我了解,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每次最多只能贷5万,其他银行对于农户的贷款很少数额也小,这对于像郝书亮这样想发展壮大产业的农户来说,这点资金远远不够,这是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调研走访发现,当前农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传统种植。10个村有耕地1.6万亩,人均不足1.4亩,以种玉米作物为主,亩均收入1000元左右,主要靠50岁以上不便外出的老年群体耕种,纯粹种地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穷。第二条是搞养殖。在东尧村像郝书亮这样的养猪户还有7家,另外,村上还有3户养兔的、2户养羊的和1户养鸡的。陪同的村主任崔水元说,在这些养殖户的带动下,村上想发展养殖的户数还有不少。在调研中,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十个村搞养殖的累计有50多户,还有60几户搞蔬菜大棚和食用菌种植的。这些种养户家庭相对来说都比较富裕。第三条是外出打工,平均每个村有一半以上的户数都有人在外打工,这些家庭一般来说处于村里中等偏上收入水平。

靠出蛮力气只能养家糊口,靠智慧胆识才能发家致富,这是我对农民增收的一点粗浅认识。在走访中我听到村干部和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增收二字。是啊,增收增收,这也是各级党组织一直在着力破解的一个难题,这何尝不是老百姓心中永远的梦想呢!

民生就是眼前的幸福

在农村,老百姓的幸福就是把眼前的愿望变为现实。对于愿望的理解,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想法。泉头村的牛永富和李思的老两口,一个患有高血压,一个是半身不遂长年卧床不起,长期吃药就是家庭最大的开支,虽然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是无法弥补不足,导致生活比较困难,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能补贴一点,但老人不愿拖累儿子,对于他们来说,希望上级政府能给个低保户,就是眼前最大的愿望。东掌村今年组建了一支女子军乐队,由24名家庭妇女组成,她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和杨村村的女子军乐队一样“风光”,谁家办事都愿意请她们。池下村集体规划建起了一个新村,统一铺设了下水道,实现了绿化亮化硬化,对于有能力修新房特别是孩子要娶媳妇的家庭来说,他们巴望的就是也能成为新村的一员,因为新房子就是农村娶媳妇的招牌。杨村村正在规划建设一个108户的住宅小区,与之临近的泉头村、乔山村、太和村等村有50多户村民报了名,对于他们来说,能早日喜迁新居不但能解决冬季取暖问题,更是实行农村城镇化后的一种身份象征。在西掌村、岭北底村,村支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争取个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名额,好为村民办更多的实事。

近年来,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特别是“新的五个全覆盖”的落实,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吃的磨河水(陵川县城用水)、种地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健身有场地、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老人领上了养老金。民生作为保障幸福之本,在惠及更多群众的同时,如何解决好不同利益群体的民生问题,是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