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你是我的亲戚 我是你的亲人”

手拉手同圆中国梦——遵义县党员干部开展“双亲”活动记事

2013年06月25日17:15   来源:贵州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县委书记穆嵘坤看望80高龄的“老亲”梁龙仙。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志永与结亲对象话家常。

县农牧局干部杨荣刚指导结亲对象旱育秧技术。

乌江镇机关干部为结亲对象发放连心卡。

县卫生药监局干部江兴琼给“干女儿”王某送生活费。

“请开门哪!”

“哪个?”

“我是你家‘亲戚’啊,来和你们摆哈龙门阵,看看有啥困难需要帮助没有?……”

——遵义县党员干部上山下乡,走村串寨,上门认亲、帮亲的这类场景,在该县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持续不断的演进。

采访中,一组让人振奋的数据闪耀在记者的眼前:

2012年,遵义县在全县开展了“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亲人”的“双亲”活动。仅一年半时间,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达到了1.8万余人,走访群众10余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700多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0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6300多万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两千多年前,孟子所描绘的“和谐之风”,今天正在遵义县悄然兴起。该县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通过认“特殊亲”贴近信访群众,认“远亲”走近山区群众,认“困难亲”帮扶贫困群体,认“老亲”关怀孤寡老人,认“娃娃亲”关爱留守儿童。迄今为止,全县党员干部共结亲19831对,其中“特殊亲”1567对、“远亲”918对、“困难亲”7028对、“老亲”1765对、“娃娃亲”8553对。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

据悉,这项活动在今年5月已入选全国第二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在初评时就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关注……

(一)

认亲戚,察民情,解民怨,惠民生:边远乡村干部“发明”的工作方法,“自下而上”成为遵义县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有效载体……

洪关苗族乡是遵义县最边远的少数民族乡镇,也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乡内无任何工矿企业。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基层干部与农村群众之间传统的“追粮催税”关系链断裂,农村干群关系日渐疏远;加之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老、弱、病、幼、残等弱势人群留守乡村,收入差距拉大、群众诉求多元、人际亲情缺失等社会问题日渐突出,这样的现状,一度让洪关乡的干部们普遍感到基层群众工作越来越吃力了。“有吃有穿不会找你,有了问题一定找你,出了事情就会骂你!”采访中,一位基层干部向记者这样描述越来越疏远的干群关系。

洪关乡的现状,是广大农村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深深地刻在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穆嵘坤的心里。

穆嵘坤是两年前来到遵义县任县委书记的,上任伊始,他听说洪关乡的干部们为了改变做群众工作“吃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书记、乡长带头与上访户、扯皮户、困难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家庭结为“亲戚”,帮助这些特殊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并帮扶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生产,干群关系由此发生了“逆转”:由疏至亲,由冷转暖,信任感增强,满意度上升……

于是,穆嵘坤带着县里的干部来到了洪关乡,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开展调研。他们想从这个“有点意思”的群众工作方法中,探寻到破解当下农村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调研中,一桩“七旬苗胞住牛棚”事件的处理,深深地触动了穆嵘坤与县里的干部。那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穆嵘坤串门走访来到了洪关乡小坝场村一位叫熊绍明的苗族同胞家——一间低矮狭窄、年久失修的土墙瓦房。奇怪的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有家不住,却住在一间破旧的牛棚里。熊绍明寡居多年,老伴10年前就去世了,女儿已外嫁他乡,他认养的儿子长期在外务工,杳无音信,儿媳的娘家人又和他扯皮,因担心他的耕牛被儿媳的娘家人利用晚上拉走,他便睡在了牛棚里的草楼上。

向左邻右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穆嵘坤对随行的洪关乡党委书记王军说,你们搞的“认亲”活动不要留死角,快把这门“亲戚”认下来,好好帮一帮。然后把乡里的孤寡老人排查一遍,发现一个就帮一个,让老人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由于熊绍明年老多病,家里没有劳动力,无力重新修建住房。经他的“亲戚”——洪关乡党委书记王军出面协调,将他破旧的老屋与邻居李富乾的房子置换,由乡里对李富乾进行建房补助,在熊绍明的老屋地盘上重建新居,熊绍明搬进李富乾的房子里去住。没多久,这位曾经住牛棚的苗族老人搬进了他满意的“新居”,望着这栋面积约110平方米、有着“田字型”砖混结构房四间,另加厨房、猪牛圈、沼气池等设施的“新居”,熊绍明激动得热泪盈眶。见此场景,他的邻居81岁的老人付芝茂说,干部们照顾得太周到了,这下老熊的晚年终于安稳了!经过干部的耐心协调,儿媳娘家的人也不和他扯皮了,乡里的干部们还帮他把儿子找了回来。更让熊绍明欣慰的是,他还成了乡党委书记王军的“亲戚”。当年春节,他的这位“亲戚”带去了三百元红包、几百公斤燃煤、两大袋米、两桶食用油给他拜年。他高兴得逢人便说:“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

除了熊绍明,乡里的干部们另外排查出6户特困户,乡里均通过新建、改建、置换等方式,让他们像熊绍明一样“提着扫帚搬进了新房”,他们也和熊绍明一样,成了乡干部们的“亲戚”,生产生活上从此有了“靠山”,开始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

对此,穆嵘坤这样说,洪关乡干部“发明”的“认亲、帮亲”活动,是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一个创新,为“干部接地气,党群心连心,同步奔小康,共圆中国梦”探出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志永告诉记者,只要党员干部都来帮,率先小康就有希望。通过结亲认戚,至少可以帮助9000多户贫困户。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通过反复的调研,2012年2月,遵义县委作出决定:在全县开展“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亲人”为主题的“双亲”活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县级领导结亲3户、科级干部结亲2户、一般干部结亲1户的“321”结亲机制和建立一本民情信息档案、一本连心通讯录、一份服务承诺书、一本入户日志、一张便民服务卡、一本联系服务台帐的“六个一”要求,忙里抽闲走出机关,深入村寨,以“认亲戚,察民情,解民怨,惠民生”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接地气”,找回曾经疏远了的干群关系。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