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写给你,为了雪山的守望——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菊美多吉

本刊实习记者 张磊
2013年05月09日11: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你的名字,是疼爱你的外公所起,“菊美”是远离苦难之意,“多吉”是金刚法器之名;在父亲巴登的眼里,你这个独生子是个不顾家的“当家人”,家里有三个姐姐,两个妹妹,还有你美丽的妻子和四岁的儿子,他们一个月都盼不见你回趟家;在工作中,你却像那高原上的牦牛般不知疲倦。2012年5月18日,你奔波坚持工作超过16个小时,你对表弟说:“夜深了就别麻烦县里党校的同志开门了,就在汽车上歇歇吧。”19日凌晨,你那33岁年轻的生命,因高血压引发的脑溢血,被永远定格在了汽车后座上……

你和乡亲们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一个长头发的小伙子,自己开着拖拉机,带着个编织口袋,还到我的小卖部里赊饮料给大伙喝……”说起菊美多吉,72岁的来米老大妈依然记忆清晰。2001年,从四川省藏文学校毕业的你,成为了道孚县扎拖乡的一名乡镇干部。中等身材,又黑又胖,这是你当时给全乡干部留下的印象。

扎拖乡共辖23个自然村,群众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基层干部,你对工作虽然充满热情,却面临工作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有力使不出的困难。有一次,在参与群众协调工作时,你拿起材料照着念,却被乡亲们当场把书扔到了脑门上。你意识到做好藏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光靠死记硬背宣讲政策行不通。

为了与乡亲们更好地沟通,你找到副乡长邓孜罗布讨教工作方法。“一要相互尊重,二要说话实在,三要打成一片,四要不厌其烦……”田间地头的现场教学,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老同志的指导下,随着与牧民乡亲的逐步交流与了解,你与大家越走越近,话也越说越亲,真正打成了一片。

“2003年,我刚去扎拖乡当乡长,有一天菊美多吉找到我,说他已经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几个月后,当我把组织批准他为预备党员的消息告诉他时,菊美多吉像个孩子似的,在乡政府院坝里又唱又跳。”罗晓玲仍然记得你当时入党的样子。

在“普九”以前,扎拖乡教育程度十分低下,全乡的小学入学率不及40%。很多牧民更希望孩子去放牛、捡虫草,为家里增加一些微薄的收入,并不支持孩子去读书。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当过教师的你又重操“老本行”,坚持到学生家中做工作,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两次不行就跑三次,还主动提出申请去村校支教。

“我也是农村里出来的,要把农民的事情做好,才对得起他们。”你曾说道。作为国家级义务教育地区项目学校,扎拖乡中心校一直依靠的是国家与省级的财政资金扶持。校外的山路在雨季时经常会被泥石流损坏。乡长马文富回忆说,关心孩子们的你,总会在他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牵着他们的手通过那里。

在一些贫困的孩子入学后,你还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对孩子们进行资助。村民拉珍谈起你,总会不由自主留下眼泪,“娃娃入学后,他还经常送衣服,送文具,对家中的困难也是尽心帮助,他是我们的大恩人。”通过菊美多吉坚持不懈的努力,扎拖乡目前的“普九”率已超过了90%。

“唤醒我的不是菩萨,是菊美”

2008年底,你来到地处川藏S303线的纯牧业乡——龙灯乡。

在高原上修公路,要克服气候恶劣,地形险峻的困难。2010年7月,S303线穿过的龙灯乡成了龙灯境内公路改造工程协调指挥部。你说:“只要我们不坑不占、一门心思把路修好,多难的事情都能解决。”白天,你与公路建设方协调,争取尽量使用村上的车、人,并指定专人记好工时。晚上你怕建设材料丢失,组织村组干部蹲点值班……在你和当地百姓的努力下,S303线龙灯乡段如期完工。

为转变长期以来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现状,切实提升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9年,四川省启动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龙灯乡拉日村是被列入首批建设的定居点。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牧民们对“定居行动”很不理解。你带着乡干部,骑着马辗转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场,深入到牧民的帐篷,讲政策、做宣传,一待就是一整天……如今的拉日村,一幢幢藏家别墅式的牧定新房、整洁的村貌、崭新的太阳能热水器和路灯,已经成为了草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搬进新房的村民泽布总是感慨地说:“要不是菊美乡长一遍又一遍地做我们家的工作,我们现在肯定还住在又冷又潮湿的帐篷里。现在,我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就近上学了。”

“菊美乡长是我的恩人!”白多今年85岁,身体有残疾,与他相依为命的老伴儿也已80岁高龄。两位老人无儿无女,生活一直过得很艰辛。“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唤醒我的不是菩萨,是菊美,他是我的恩人。”白多老大爷说,200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他家漏雨的破帐篷里钻进来两个年轻人。

“本以为他们就是来转转、说说客套话,但没想到其中一个年轻人居然成了我帐篷里的常客,背水、捡牛粪、磨青稞这些活儿都被他做了。他还和我们老两口摆龙门阵,给我们讲乡上县上的新鲜事。”年底,你给两位老人在乡政府附近找了个小房子。就这样,你与乡上的干部一道,用床板做成担架把老人抬出他们待了一辈子的山沟。

(责编:杨媚、权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追记菊美多吉:一位藏区基层干部的11年为民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