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去你们那儿上,你们这是私立学校,国家肯定不让你们参加中考。”在去各个村里做招生宣传时,有村民这样说。
“你们还收学费,肯定是不正规的。”也有村民这样说。
甚至还有同行直接提出了质疑,说她是以营利为目的。
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刘华并不在意,她说不管怎样都要先试一下,“村民看到效果,就不会怀疑我们了”。
第一次招生,刘华招来200多人。对她来说,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战绩。也就是这200多人,让她的学校日渐成名。
对于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刘华不仅仅是校长,更是一位家长。在这个学校里,刘华用家长的方式管教学生,让大多数孩子慢慢发生改变。
一个跟着姑姑生活的初一女孩,之前一直是村里人眼中的“小混混”,进了学校之后也是成绩名列倒数几名的差等生。在别人的描述中,这个女孩不爱说话,偶然说一句,还是骂人的。
刘华关注到了这个女孩,时常就去给她做一下“思想工作”。“你要是有文化,以后会有更好的生活。”她常这样开导女孩。
她还专门让老师组织演讲活动,鼓励女孩勇敢地走上讲台,培养她的自信。“第一次上台,她的背紧紧地贴在后面的墙上,不敢走到前面去”。
慢慢地,女孩不是那么叛逆了,竟然也认真学习起来。后来,不仅学习成绩赶了上去,还成为班里的纪律班长。
“谢谢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在偷偷递给刘华的纸条上,女孩这样写道。
上初二的张英是被别人影响来的。“村里的同学说这里教得好,管得严。”张英的父母出去打工已经3年了,她一直住在亲戚家,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她也会希望有个人能够好好地管管自己。刚到留守儿童学校的时候,张英的成绩还不是太好,“英语都考不及格” 。在学校里,老师经常会给她补课,没事的时候,刘华也常会过问她的学习情况,“现在我都能考90多分了”。
有时,在刘华看来都是小举动的事情,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张娟就是被她影响深远的孩子。两年前,爸妈都不在家的张娟常会生出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觉得没人管我,我也不想学习”。有那么一段时间,张娟天天都在家窝着,不是玩就是上网。
这可急坏了刘华,“找她聊天,在网上碰见她就劝她回来上学” 。如今,被刘华“拽”回来的张娟已经成为班里的优等生。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刘老师”对自己的不放弃,自己的将来会是怎样。
在留守儿童学校,这样的孩子不止张娟一个。在学校里,刘华所做的更多的事情也远比“劝诫”学生要琐碎:晚上睡觉前要去宿舍查看学生们的状况、要留意哪些孩子是家庭特别困难需要减免学费的、要帮孩子们筹集更多的课外读物……
有的时候,忙碌的刘华让爸妈都会觉得心疼,“有时觉得她工作就像是在拼命”。
在刘华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责任,既然孩子来到了学校,她就必须要管好他们,教好他们,让他们的家长放心。
在开办学校之初,大部分家长对这个才只有二十几岁的女校长其实并不放心。现在,却常会有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给她打来电话,跟她念叨说“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之类的话。
“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原来不爱写作业,现在能自觉写作业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没有以前那些坏毛病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是刘华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几年办学,尽管很累,但看到孩子们的改变,她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事实上,同在贾滩镇做大学生村官的聂磊也曾担心这个学校的前途,对教学质量心里没底。但现在,看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他的心放下了。“我们学校没有打架的,没有逃学的”。
如今这个只有一栋教学楼、只有简易宿舍的留守儿童学校,已经成为贾滩镇十里八村的名校,很多学生都是慕名而来。迄今为止,这所学校已经先后接收1000多名留守儿童。
“最远的村离这里20多里地,刚开始就来了一个学生,这学期一下来了十几个。”刘华说。
然而,刘华并不满足,对于这所学校,她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能达到1500人的规模,让更多留守孩子来这里上学,希望把硬件设施能够配得好一些,让孩子们也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有电教室、图书室。”当然,这样的希望对于仍在负债的刘华来说还太高远。但她说,她愿意为这个希望而努力,她愿意坚守着这个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孩子走进来。(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