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让基层干部有奔头能带头

上海长寿街道社保科长董和国:做善事好事 越做越投入

记者  姜泓冰

2013年03月04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早社区慈善超市

传递党和政府温暖

100多平方米的小超市,地方很偏僻。车子从车水马龙的长寿路旁一条连名字也没有的窄马路进去,兜兜转转开到路将尽头,店门被掩在高大的家乐福超市侧后面,不熟悉的人,只怕很难找到。

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商业超市,而是上海办得最早的社区慈善超市,2004年开业,由几名社工和义工负责日常管理。

“别小看小超市,每个月的收益有15000元,不少人特地从别的区过来捐赠、消费,表示支持。”董和国熟练地从文件柜里20来本蓝皮文件夹中抽出两本:一本是“金秋助学”;另一本是“春节帮困”,里面是近两三年间的捐款收支账目、与受助人签订的一份份协议,厚厚一沓,清晰、透明、规范。

董和国是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街道社会保障科科长。长寿街道辖区内既有门前停满豪车的高档小区和繁华商业街、写字楼,也有大量亟须改造的简陋旧里和建于三四十年前的五六层楼房。董和国关注的对象,大多都是居住在后者的穷人、边缘人和困难群体。

在部队工作20年,转业到地方,先从事社区安全综合治理,随后就从事民政,社保科科长当了6年。董和国感受最强烈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近几年投入明显加大。而他所在的社会保障科,人员队伍也随着工作内容的增多而逐渐壮大,现在已经有60多个“兵”。

“在基层从事民政工作,就是通过我们的手把党和政府各种救助政策的温暖,送到各类困难家庭和个人。从哪一面说,做的都是善事、好事,越做越投入。”董和国这样定位。

加长“慈善菜单”

帮困更贴心更专业更个性

第一次面对情绪激动地冲上来抢过他手上谈话记录本一把撕掉的居民时,转业不久的董和国大吃一惊,难以理解也难以想象。近10年基层工作中,被打过,也被骂过,49岁的他逐渐变得耐心十足,对少数居民的不理性举动怀有感情上的深切理解和宽容——“大多都是老实人一时冲动。我们不会无原则地帮你,也不会因为你得罪了就不给救助。”

“国家救助政策是面向困难群体中大多数的,可以保障托底。但在基层工作,会发现政策不能满足老百姓的个案需求。”董和国告诉记者,这往往是最令他困惑的,“政策要讲,政策覆盖不到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解决。”

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救助项目,寻求各方社会力量伸手相助,是董和国最常使用的办法。一脸憨厚的社保科长,其实很能琢磨些好点子。

经营了9年多的爱心慈善超市,已是长寿街道救助社区特困群众的重要基地,许多捐赠、帮困、助学的款项和物资都从这里进出。街道按季度下发红、绿两种爱心券,有近千户居民可以凭此领取食物和日用品。光是米、油一项,每月超市的支出就在50万元上下。

2012年春节,董和国在走访困难家庭时发现,长鸿居委会有位住在阁楼上的单身老人不仅生活拮据,且行走不便。董和国琢磨许久,想出一个“送敬老爱心菜”项目。他们排摸出首批20户独居老人、孤老或残疾人家庭,每周五由专业配送公司配送一份50元的“爱心菜”,荤素搭配齐全,每周3份蔬菜,原则上每月不重复。“爱心菜”由社区一家公司老板捐助,社保科员工带他到一户户居民家实地核实,切切实实看到捐款去向,让他觉得放心、值得。

这份“爱心菜”让很多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激动地流下热泪。今年,有新的捐助人加入,“送菜”扩大到40户。

不止是送菜。董和国手里,已积攒出一份长长的“慈善菜单”,项目都不算大,却很能贴近贫困家庭实际需求,涵盖“为困难家庭送电影票”、“帮助孤寡老人新春大扫除”、为困难家庭老人提供洗浴服务和扶持青年人自主就业创业等项目。一旦有社区单位或个人表达捐助意愿时,他就会拿出“菜单”,请他们“点菜”,然后社保科负责委托社会专业机构,为社区困难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慈善帮困。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