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商志晓:作风,是形象,更是力量

2013年02月26日11:1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抓作风很及时,需要上下联动、持之以恒

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明确调研轻车简从、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文风、出访不搞迎送、减少交通管制、压缩报道内容、严格文稿发表、严守廉洁规定,每一项都具体细致、明白清晰,每一条都言简意赅、操作性强。八项规定从自身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显示出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显示出我们党对人民期待的尊重和回应。

八项规定是聚党心得民心之举。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以抓好自身作风建设开局,意在牢记宗旨、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在作风问题上的表率作用,胜过千万句口头说教。人民群众从八项规定中,感受到了真诚,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新的气象,看到了新的希望。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古训,必须牢记。《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历史的警示不可不察。

八项规定的出台及中央领导的身体力行,既及时又给力,展现出我们党执政的新姿态,同时也给一些不良作风甚至个别人的恶习顽疾以迎头痛击。我们党及广大干部的作风总体上虽说是好的,但确有人民群众很不满意、与事业发展要求很不适宜的问题存在,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传、教条八股,形式主义、官僚习气,独断专行、以权谋私,漠视群众、脱离实际,铺张浪费、贪图享受,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软弱涣散、得过且过。像官僚主义这样一种坏作风,毛泽东1960年写的《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中历数官僚主义的“五多五少”:即“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强调“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作风,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就会春风吹又生了。”种种不良作风,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的事业,严重背离群众意愿,严重破坏党群关系。对此,党员不满意,人民群众不满意。如果不能抓紧解决和及时纠正,必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轻则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重则失去民心支持、甚至导致政权旁落。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当年苏共一夜之间垮台散伙,根本原因是长期官僚主义、背离群众、腐败成风、治国不力,其结果是在存亡之际,人民群众没有给予支持、冷漠待之。

对八项规定和中央领导的言谈举止,人民群众深为关注并大加褒扬,但同时也还有“能否落实”的观望甚或“能否持久”的疑问,观望和疑问的背后则是切切的期待。一是期待落到实处,即不只把作风要求和行为规范写在文字中、讲在嘴上,而是说到做到、有令必行、一诺千金、掷地有声,真正是说了算、定了办。二是期待上下联动,即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级领导到普通干部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上下形成共识同心,形成强大合力。不能只是“上面干,下面看”或“上面喊,下面办”。三是期待持之以恒,即不刮风、不忽悠,不是风来一阵雨、雨过地皮湿,不是热闹一通、赚几声喝彩,没多久,酒照喝、舞照跳,再把架子端起,而是持久扎实,经得起长久的评判与检验,能够做到慎独慎微,“暗室不欺”。

作风建设很关键,务必用以推动工作成就事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上,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领导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不重视作风建设是不行的,对作风问题不常抓不懈是不行的。因为作风容易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积偶然成必然、积偶尔成习惯。好的作风由此会使我们受益无穷,而坏的作风则会遗患无尽。鲁迅1930年在一篇名为《习惯与改革》的短文中说:对风俗习惯,须“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不然,“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否则,“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作风亦如这种风俗习惯,关系当前,关系长远。我们必须通过作风建设,倡树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塑造美好形象,增强执政力量,切实做到以优良作风推动实践、以优良作风促进工作、以优良作风成就事业。作风与实践相联,作风与工作相关,作风建设对事业发展作用明显,关系极大,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大凡事业有成者,必是作风扎实、处事严谨、工作认真、为人可靠。个人如此,单位如此,政党也如此。

无论是学风,还是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都是通过某种行为呈现于外的;即便是思想作风,也不是停留在精神层面或观念范畴,也要以某种做派展示于人的。因此可以说,作风联结着人的观念与行为,沟通着人的思维与实践。就人们干工作、干事业而言,作风可谓是使意图变成现实、由意愿达至实效的中介或桥梁。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完成任何一项工程,首先要有目标、计划、设计、规划等属于“意愿”范畴的东西,然后就是努力使“意愿”实现出来,使之物化或对象化,在实体、实物中呈现为“实效”。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需要行动、实施、奋斗。而主体是实事求是还是主观臆断,是脚踏实地还是松懈漂浮,是开拓进取还是束手裹足,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应付,就是一个作风问题。主体的作风怎样,以什么样的作风参与到工作和事业之中,结果将会大不一样,甚至直接关系到成败得失。如此来看,作风就成为干好工作、成就事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干好工作、完成任务的方法,是我们过河不可缺少的桥或船。作风于工作、事业的这种非凡作用和重大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作风是人如何看待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上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的是作风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然如此,作风于个体,就既是行为风格的呈现,又是能否被信赖倚用的判断依据;作风于各级党的组织,就既是团队形象的展示,又是能否干事有为的评价标准。作风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作风不是无关紧要,而是至关重要;作风不是只抓一阵子,而是须臾不可忽视。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