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先进”标准要厘清
总量控制之外,党员队伍的结构和标准也是重点。
据陈志刚统计,工人、农民党员在总体上仍占多数,但其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优化结构一直在说,实践怎么去操作,面临一些困难。”
辛鸣认为,党作为先锋队,必然要集聚吸纳社会中的各类精英人物,但党吸收的精英,要以先进为前提,尤其是思想信仰的先进和阶级立场的先进是重中之重。“广泛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是今日中国社会最大的‘精英库’。今后要加大在体现了阶级先进性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比例。”
按照中央精神,各地组织部门在实践中,往往对在生产一线、农牧渔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人群和薄弱单位中新发展党员所占比例,给予适当政策引导和倾斜。同时实施专项推进,包括在外务工农民中发展党员,高知识群体、妇女和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等。
不过党建专家指出,“三少”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生产一线党员少、青年党员少、文化程度高的党员少。
以广东省为例,当地党情调查显示,在一线工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相对偏小,农村党员队伍老化、能力弱化问题突出,高校中学生党员增幅明显但青年教师党员比例不高。
受访专家因此建议,大力吸收产业工人入党,加强对工人阶级的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大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的力度,一定要把农村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吸纳入党;创造条件让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了解党的历史、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最终把他们吸收入党。
但标准不能松。陈志刚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民企的管理人员相比一线工人更容易入党。“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企业里谁的职务高谁就更先进,农村里谁更富裕谁就更先进,高校学生谁的分数高谁就更先进。”
“入党动机中有利益成分,无可厚非。但应牢牢把握一条:达到标准,欢迎入党;但绝不因为追求数量规模或者结构平衡,放松对质量的要求。”陈志刚认为,固然不能对入党申请人求全责备,但同时要防止人为地降低标准、曲解标准,片面强调知识化、专业化,用“能人”、“富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
“严格坚持标准,本身是提升党的战斗力的重要内容。”辛鸣说,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实践和理论统一,牢记共产党的基础所在,牢记共产党的战斗力根源所在。
畅通“出口”:党籍不是保险库
从各地组织部门实践来看,质量强党的困难之处,还在“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
“党内一些腐败堕落、违法乱纪的分子倒是容易界定处置,主要是一些中不溜的、不起作用的党员,不好处理。”叶笃初说。
陈志刚说,要严格执行党章等党内法规,排查归类各种“不合格”的表现,切实找准存在问题。对于长期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组织分配工作、言行背离组织纪律的党员,该处理的处理,该退党的退党。
辛鸣认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不仅要组织上不越轨,更要思想上保持真信仰,因此要注重党员的党性分析,注意党员日常行为的变化。“比如群众有时会说一些领导干部‘不像个党员’,说明日常行为已经反映出这些党员合格与否。”
完善“出口”机制,地方也有所探索。江苏苏州市委组织部介绍,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当地较早面临了不及时转接组织关系的“口袋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的“档案党员”、思想行为不能达到党员标准的“问题党员”等数量增长的状况。近年来探索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全市党员队伍的组织处置率为1.23%,规范管理面达3.68%。
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有的地方仍把“出口”虚置,只要不违法犯罪,党籍基本就是保险库了。陈志刚指出,一些地方领导怕承担教育管理不善的责任,甚至不允许一些不愿意为党服务的党员自动退党。
辛鸣认为,十八大部署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结合教育活动,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相应教育和处理。
“共产党是政治组织,不是政治俱乐部,纪律是组织的根本保证。”辛鸣说,不能让一小部分不合格党员绑架了全党,“不要怕处置不合格党员会影响党的形象,没有杂质的钢才是好钢;也不要怕严格要求会缩小了政党的规模,政党的战斗力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
“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叶笃初说,“党是有进有出的,将一部分不合格党员排除出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