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孵化中心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100%全覆盖
按照《党章》规定,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对于有3名以上党员的“两新”组织做到了应建尽建,但是肇庆高新区“两新”党建发展还是遇到瓶颈:当时党组织也仅覆盖到区内43%的“两新”组织,还未能覆盖到有零星党员和没有党员的微小型企业。如何把这些还未达到组建条件的微小型企业纳入到党建工作的统筹管理?如何让流动党员、地下党员发挥作用?如何让党的组织和工作做到100%全覆盖?
通过深入“两新”组织调查摸底,区“两新”组织党工委理顺了薄弱环节,决定在区内打造一个孵化培育党员、党组织和党务工作人才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于2012年4月,在省内率先谋划建设“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中心,对区域内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集约化管理。此项目还列入了2012年全省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由市委徐萍华书记牵头主抓。孵化中心主要通过“四建”,即建阵地、建组织、建队伍、建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优化了区域党建资源,构筑了一个动态开放、区域互动的党建工作体系。
一是建阵地,让孵化工作“有平台”。区“两新”组织党工委积极打造“孵化”平台,设置了占地面积150多m2的孵化中心阵地,主要建设了“三厅”、“三室”,即:服务厅、议事厅、展示厅;谈心室、学习室、图书资料室。此外,还配套设置了远程教育设备、电子触摸屏、墙上公开栏(包括职责、流程、人员信息)、服务电话、电脑、办公桌椅等。同时,建立了“孵化数据库”,制作了《党组织孵化中心简介》、《联合党支部职责》、《党组织通讯录》、《挂钩联系“两新”组织党组织名册》、《孵化成果名册》、《党员名册》、《预备党员名册》、《新发展党员名册》、《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城中、临江、沙沥《片区联合党支部覆盖两新组织名册》等12本台帐,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展一目了然,做到数字清、底子明。
二是建组织,把微小型企业“网进来”。将全区“两新”组织按照地域特点划分了沙沥、城中、临江工业园3个片区,以片区为单位成立了3个联合党支部,并各设1名支部书记和3--5名支部委员,将18名党建指导员全部挂钩到区内已投产但暂未达到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负责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将党的工作全部覆盖到这些“两新”组织。
三是建队伍,让党组织“壮起来”。首先,区“两新”组织党工委结合我区实际,将18名党员干部挂钩到全区315家“两新”组织中,对全区微小型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寻找、发现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地下党员,并建立台账,将这类党员纳入孵化中心统一跟踪管理。其次,借助联合支部的平台,通过“1:1”以上发展党员模式,充分发挥联合支部委员和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20人以上的“两新”组织中培养3--5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以此逐步孵化党员。此外,要求企业招聘员工时优先录取党员,通过培养发展和招工优先录取党员等方式吸收党员。等党员队伍壮大后,及时指导帮助条件成熟的“两新”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形成孵化效应。
四是建机制,推动党建“转起来”。通过打造“十三个统一”(即统一配置公章、牌匾、党旗、挂幅、“意见建议箱”、党群一体化宣传栏,制作党工组织义工队队旗、党员徽章,设立示范岗,向正式党员发贺信,印发党组织负责人名片、会议记录本,赠送档案盒等),建立基层组织考评机制,开展“亮牌子、亮身份”的“双亮”活动等,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赢得业主的支持和员工的认可,让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稳得住”,逐渐“生根发芽”。
经过半年的探索和实践,“孵化”的做法有了显著的成效:孵化中心覆盖全区已投产但暂未达到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183家,孵化党组织31个(其中,独立组建10个,联合组建21个),孵化党员151名(其中新发展党员46名),孵化积极分子672名。孵化中心建设有效推动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发展,党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还有一批新的“两新”组织被党组织的向心力吸引,正朝着党这个核心靠拢。
目前,全区“两新”组织党组织108家(其中党委1家,联合党总支1家,联合党支部20家,独立党支部86家),覆盖“两新”组织315家,覆盖率达100%;在职党员742名,培养了1403人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肇庆高新区“两新”组织党工委 李燕萍 林冬阳 刘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