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光明人物

精神硬骨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素描

2013年01月16日13:2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要干得让群众服气”

窟窿秋,不少收,是当地流传的种地老话,说的是玉米苗少几棵,也不用补,有个窟窿,也不少打秋粮。

郇封镇王李张屯村年近60岁的李全道,是从乡里退休回村的干部,不但信这一套,还能讲出个道道,村里人尊称“老干家”。

杨法谊找李全道推广高产玉米,没曾想,俩人会摽上劲儿。

高产玉米株距小、行距大,杨法谊刚刚简单介绍几句,老李一听说株距要密上好几倍,立马打断话,连连又摆手又摇头:那可不中,密成那样咋透风,没那样的弄法儿。

争执之后,老李退了一步,杨法谊“占”了点光:10亩地,只留一畦按老办法种,其余的采用高产种法。老李感到心里有底,按部就班暗暗使劲,肥没少上,劲没少出;杨法谊胸有成竹,拔节化控、施攻粒肥,关键环节一天不止一趟往地里跑。

玉米出了穗,已见分晓。一上秤,高产玉米产量高了一大截儿,平均增产30%。村支书孙金仁忍不住跟老李打趣:“老干家也不中了吧”。

这事很快一个村又一个村传开去,又有一批“老干家”成了粮食高产示范户。

今年59岁的张世恩十几年前下岗后开了个农资门市部,杨法谊急着给示范户送几袋水溶性复合肥,撞到张世恩的店门口就进了去,一看只有硝酸磷、碳氨、尿素几样传统肥料。

杨法谊跟老张唠:“你这是做买卖,观念落后,经营的东西也落伍,要学会服务,为农民的粮食高产服务”。毕竟干了几十年的供销,听了杨法谊的一番话及其介绍的新产品,张世恩很快就把自己空荡荡的门市部用新肥料“武装”起来。

“你的地底肥上得足啊”,王庆玉忘不了第一次见杨法谊听到的这头一句话。回村养鹌鹑后,离自家的7亩多地就隔条进村的路,王庆玉就把卖剩的鹌鹑粪往地里上了些。

杨法谊这一张口,王庆玉心里就暗暗佩服:这人不一般,眼中有活儿。俩人站在院门口就聊起了粮食高产,从备播到田间管理,从施肥到药剂喷防,交谈甚欢,听得王庆玉心悦诚服。

来年5月上旬,按要求对麦田“一喷三防”后,王庆玉就去围着鹌鹑转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黄玉莲与技术员下乡路过,她们知道杨法谊正发高烧在医院输液,就特意拐到王庆玉的地边,还真发现了情况:一整畦中间的麦叶比两边的黄,本该绿油油的麦地,变成了“彩条田”。

她们了解情况后,又到地里来来回回看个不停:喷防时间没问题!药剂、微肥兑水配比浓度没问题!问题会出在哪儿呢?难道种子有问题?不应该啊!

王庆玉知道自己种的是个新品种,不知道杨法谊在医院,见黄玉莲急得泪水都快出来了,就悄悄通了个电话。没过多久,杨法谊人来了,还带来了缓解药害的“芸大120”,原因也从王庆玉身上找到了:来回走在田垄上喷药时,挥大臂甩喷杆,回摆时还有个停顿,这一甩一顿,垄中间四、五行麦的受药量就多喷了好几倍,麦叶子受不了。

真是隔衣把脉啊。这一下子王庆玉彻底服气了,佩服不已,更惊讶不已,这才知道,杨法谊不是跛子,走路一瘸一拐,是患了股骨头坏死。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