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讓黨建成為城市治理的“繡花針”

2018年12月15日11:01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讓黨建成為城市治理的“繡花針”

堅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引領社會治理的路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相繼作出的重要指示。

近年來,上海認真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讓黨建成為引領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繡花針”,基層黨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強,社會治理得以有序推進,走出一條卓有成效的“上海新路”。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深入上海街頭巷尾,探訪上海如何打通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裡,感知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社區服務就在身邊

攤皮、包餡、烘烤、切塊……近日,記者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時,夏娟娟老太太和一群社區老人正在學做雪花酥,看著香噴噴的“作品”出爐,大家都忍不住嘗上一口。

該分站就設在嘉興路街道天寶社區,集家庭診所、家庭藥房、社區食堂、社區養老、社區助幼於一體,形成了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和網格化城市管理圈。

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白愛軍說:“今年11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們這裡時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裡”就在社區,加強社區治理既要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也要發揮居民自治功能。所以我們把市民驛站作為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管理的共治平台,為群眾打造‘家門口’的服務站。”

如果說市民驛站以服務社區居民為主的話,陸家嘴金融城的“金領驛站”則是以服務樓宇內的白領人群為主。今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這裡,他充分肯定了上海從產業集聚、企業匯聚、人才廣聚的實際出發,創新黨建工作思路和模式,為樓宇內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提供學習指導、管理服務和活動平台的做法。

據悉,浦東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樓宇黨建工作創新,從90年代末的“支部建在樓上”的1.0版本,到后來“樓宇黨建由點及面”的2.0版本,再到現在陸家嘴金融城樓宇黨建的3.0版本,徹底打通了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裡。

其實在上海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各區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品牌做法,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升服務水平成為廣大黨員的自覺,也成為廣大市民群眾的共識。

位於黃浦區小東門街道康家弄42號的“鄰家屋裡廂”東街家庭生活服務站也是其中之一,這裡的黨組織根據老城廂居民實際需要,打造了佔地640平方米的服務站,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廂社區,這樣的面積已屬“超級奢侈”,這裡不單建有家庭式灶間、公共廚房、公共餐廳,還建有家庭式衛生間、獨立助浴間、公共洗衣房、全科醫生工作室、老年活動室、親子活動室、便民維修區、公共晾晒區、流動式菜點、接待休息區等功能區域,開啟了老城廂樂惠生活的公共服務載體。

近年來,上海市委清醒地認識到,要打通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裡,推進便捷、高效、優質的社區服務是關鍵,隻有以服務促治理,才能事半功倍,以治理帶服務,才能腳踏實地,這是社會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真正體現。

平安建設你我同行

近日,有一件事盛傳於徐匯區田林街道的居民口中,原來,前兩天一名“潛伏”於該街道某小區的販毒潛逃人員在小區門口的人臉比對中現身,直到被抓歸案都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據悉,這名女性毒販9年來輾轉多地,一直以保姆的身份做掩護,成功逃避警方的追逃。

其實,毒販落網完全歸功於該街道於去年下半年啟動的智慧社區項目。該項目目前已經在11個小區推廣應用,依靠10大類2000個神經元傳感器實現人臉識別、智能監控、電子嗅探等治安感知功能,同時通過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數據協同,實現“物聯、數聯、智聯”的社區精細化治理模式。

該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棟梁說,街道黨工委作為城市基層黨建三級聯動體系的“龍頭”,通過智慧社區平台,更好地發揮街道黨組織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的作用,打破了行政資源壁壘,在基層治理中更好地實現黨組織統一領導下跨領域、跨區域和跨層級力量互通,為平安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和徐匯區田林街道相比,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則通過樓宇黨建,引領商業圈的社會治理,營造平安和諧的營商環境,受到商家的一致好評。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南京西路恆隆廣場的“白領驛站”時,剛好碰到恆隆廣場聯合黨委在組織黨員學習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這些黨員分屬不同企業和商家,其中還有多名律師。

“通過樓宇黨建,我們可以將商圈中的黨員組織起來,納入基層治理結構中,引領他們成為平安建設的助推力,這些黨員來自不同商家,各有所長。一旦商圈發生矛盾糾紛,遇到法律事務,大家都能齊心協力及時處理,實現小事不出店,大事不出樓。”南京西路黨工委書記周惠珍說。

在浦東新區,近年來在黨建引領下,構建了完備的“家門口”服務體系,極大地推動基層平安建設。

每周三下午2點,賈伯伯都會帶好茶葉和茶杯,來到社區家門口服務站,“跟街坊們喝喝茶聊聊天,了解一下小區的區情,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賈伯伯口中的這個“下午茶”可不只是喝茶那麼簡單,而是指金色雅筑小區的一個服務團隊“房叔叔下午茶”。這一團隊的創設就得益於居民區黨支部的扶持,從最初增進鄰裡交流,發展成為基層自我服務和平安建設的重要載體。

“小區裡流浪貓狗、樓道安全隱患問題,都是‘房叔叔下午茶’商量出解決辦法,並帶動居民自行解決的。”提到這個團隊,社區黨支部書記洪潔一個勁兒地點贊。他說,基層黨建就在於平台的設計和建設,有了好平台就能凝聚無窮的力量,從而營造全社會的大平安。

黨建引領四治一體

現年93歲蔡老太近日心情大好,因為從現在開始,家住6樓的她終於不用爬樓梯了。

蔡老太的“幸福事”源於近年來虹口區江灣鎮街道大力推進的“加裝電梯”工程。據了解,江灣鎮街道老舊住宅比較集中,居民老齡化程度較高,60歲以上的老人達3.1萬人,約佔戶籍人口的36%,“不離舊宅、加裝電梯”成為群眾急難愁盼的難題。

“這件事情說說容易做起來難,關系到千家萬戶,各有各的訴求,各有各的想法和利益,如何做到意見統一、利益平衡,極大地考驗著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智慧和戰斗力。”江灣鎮街道黨工委書記上官劍說。

為此,該街道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採取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四治一體”工作法,成立加裝電梯自治管理小組,動員小區內具有法律、建筑和財務等職業背景的居民發揮專業優勢,參與自治管理,確保做通每家每戶的工作,一梯一部署,一梯一方案。

閔行區古美街道東苑半島小區近年來也發生了巨變,由早年隔三岔五發生盜竊案的治安亂區搖身變為現在常年零發案的平安社區。

“多年來,這裡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業主利益割裂嚴重,業主委員會難以成立,物業費收不齊,物業公司一個接著一個地換,導致社區亂象叢生。”古美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偉麟告訴記者,“后來我們致力於構建以居民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為共治平台、調動居民自治積極性,一舉破解了這一難題,實現了由亂而治。”

其實在上海,像這樣在黨建引領下,實現“四治一體”的生動實踐還有很多。比如剛剛獲得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的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通過法治評估,實現對業委會的全面體檢並對症下藥﹔還有堪稱城市管理頭等難題的垃圾分類工程,長寧區通過黨建引領、自治先行、專業支撐實現了全覆蓋。

所有這些生動的實踐都表明,上海針對超大城市治理的特點,把基層黨建始終貫穿於基層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管理和服務力量向街道社區下沉,精細指導、精准施策,實現繡花般的精細化治理,有效提升了“平安上海”“法治上海”的建設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記者 余東明)

(責編:黃瑾、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