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基層組織強 繡花功夫深——上海構筑超大城市黨建新格局(下)

記者  劉士安  曹玲娟

2018年12月15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社會治理如繡花。上海,身處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面對的是其他城市尚未遇到或即將遇到的治理難題,社會治理難度更大,更需精細。

  堅持共建共享理念,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高度融合,上海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黨建這根紅線貫穿,社會治理下足繡花功夫,讓超大城市更安全、更干淨、更有序、更有溫度。

  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上海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是群眾眼中“家門口”的服務站。

  走進市民驛站,一樓是綜合接待大廳,設有黨群服務、社區事務辦理、養老顧問等敞開式服務窗口﹔樓上是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縫椅墊、做點心、看書寫字、打康樂球,各得其樂。

  “子女都上班,早上把我送來,傍晚再接回家。我在這裡吃得好、休息得好,想想這麼大年紀了,真是福氣啊。”82歲的夏娟娟樂呵呵說道。

  虹口區人口密度大,養老和托幼需求突出。針對“一老一小”照護、看病、取藥、就餐、社區養老等群眾“家門口”的服務需求,虹口在全區布局市民驛站建設。到今年8月,35個市民驛站全部建成,構建起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網格管理圈和黨建活力圈。

  “社區是黨委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神經末梢。”虹口區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白愛軍說,市民驛站就是在黨建引領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用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上海充分整合政府、群團、市場、社會資源,在四級黨建服務中心站點全覆蓋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基層公共服務多元供給。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的市新居民區,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60歲以上老年人佔三成,租住人口近一半。面對老舊小區的治理難點和服務需求,市新居民區黨總支把組織、動員、凝聚黨員群眾融入到“家門口”服務的全過程,全面打造黨建引領下的“家門口”服務體系。現在,市新居民區“家門口”184項大事小事“一網通辦”,群眾從“至少跑一次”到“隻跑一次”,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

  在市新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周佩娟正在打印社保卡清單。通過上海市社區事務受理信息系統,服務站工作人員視頻連接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相關窗口,遠程協辦,不到一分鐘就打印好了清單,並確認蓋章。“過去是‘干部動嘴,群眾跑腿’,現在‘群眾動嘴’就行了。”周佩娟笑著說。

  破解困擾基層“老大難”問題

  “我今年92歲,在這6樓住了27年。”虹口區江灣鎮街道池溝居民區居民畢振華,很期待即將裝好的電梯。“9月份開工的,應該就快裝好了。”

  在上海,沒有電梯的多層住宅規模大、數量多。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市民對增設電梯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加裝電梯,並沒有那麼簡單。“是民心所向的事情,也是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池溝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賀衛東感慨。

  按照政策,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需征得樓道90%以上居民同意並簽字確認,且不能有明確反對意見。但眾口難調。住在底層的,用不上電梯,還擔心加裝電梯會影響採光、侵佔空間或帶來噪音。

  “今年3月第一次征詢,我當然不睬的,來幾次我門都沒開。”住底樓的葉年根阿姨,持反對態度。

  “整整一個半月,我基本上一有空就去做工作。最開始吃閉門羹,后來慢慢好起來。男主人是黨員,家裡人都在勸葉阿姨,樓道裡其他居民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迫切意願。”賀衛東回憶。

  “書記一趟趟來,也是為了大家。”葉阿姨性格干脆,“人心都是肉長的。我想清楚了,不能為了自己而影響大家。”

  “有黨組織出面,原來想象當中比較復雜甚至辦不成的事情,一下子就在眼前實現了。”居民張建明說。

  長寧區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2011年曾推行過垃圾分類,后來不了了之。現在,這個居民區以中華別墅小區為試點,通過黨建引領、自治先行、專業支撐,實現了95%以上源頭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小區面貌顯著改變。

  有序引領社區居民通過自治、共治、德治、法治,通過民主協商等方式,有效實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上海,在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不斷求新求精、做細做深,垃圾分類處理、業委會建設等難題開始破解。

  打造城市基層黨建智能平台

  隨著時代發展,上海城市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正呈現新的特征。

  基層干部更年輕。2018年換屆后,上海居民區書記平均年齡降至45.5歲,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增長20%,書記和班子隊伍的年齡、知識、能力結構明顯改善,一批“80后”本科生、研究生開始在社區基層“挑大梁”。

  網格管理更精細。立足黨建工作全覆蓋、無遺漏,靈活設置黨建網格,全市劃分3萬多個區塊,加強資源配置和力量統籌,促進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實現聯系服務群眾“零距離”。

  上海推動基層黨建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設智慧黨建系統,一批智能平台成為城市基層黨建的強大助手。

  “這是田林十二村,目前小區裡有377輛機動車。這幾扇樓道門沒關,我們會通過移動終端,通知相關人員到現場檢查是什麼情況。”徐匯區田林街道智慧社區聯合指揮中心指揮長戴文蔚說,街道日常情況的曲線分析“管了大用”,“這些數據幫助我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而不是等接到投訴了才知道、才解決。”

  在田林街道,黨工委通過智慧社區平台,牽頭成立聯合指揮中心,通過布設人臉識別、智能監控等感知設施,形成“物聯、數聯、智聯”的社區精細化治理模式。“如果同一張門禁卡每天刷卡次數過於頻繁,很可能存在群租現象。”田林十二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趙國慶說,發現進出異常情況,居委會將在第一時間上門排查。若門禁系統顯示8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連續48小時未進出居民樓,居委會也會主動上門看望。“總之,要在居民遇到問題前就想辦法解決。”

  基層社區治理中,各工作系統間聯通互融不夠,群眾需求的導向還未完全聚焦,是長期存在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寶山區探索建立了以黨建為引領、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智能化治理系統“社區通”,總支書記當“群主”,社區“兩委”分工負責、輪班在線。在“全天候、零距離”的聯系服務中,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不斷增強,群眾訴求一線處置的能力有效放大。

  “社區通”自2017年2月創立以來,寶山區557個居、村全部上線,近40萬戶家庭、51萬余名居民村民實名加入,成為目前國內由黨和政府主導、區域內覆蓋率最廣、活躍度最高的網絡共同體。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5日 02 版)

(責編:黃瑾、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