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新來的年輕娃兒”打掃寢室
“你怕是廖銘哦?”
“嗯,對頭。”
1989年,梁平縣波漩鄉新任林業員廖銘背著鋪蓋卷,要去鄉辦公樓報到。鄉辦公樓位於一間破廟之中,要爬過一段長長的山間石梯才能到達。
廖銘爬到一半,遇上一位下山挑水的農民樂呵呵地跟他打招呼。
氣喘吁吁的廖銘斜眼一看,又埋頭趕路。
那人也不生氣,依舊笑嘻嘻地說:“我就曉得你是。”
等上了山,面見了鄉長,廖銘頓時愣了——“農民”就是鄉長鄧平壽啊!
“早曉得,我去幫他挑水喲。”廖銘撓撓后腦勺。沒想到,鄧平壽根本不介意他之前的“愛理不理”,幫他安排好住宿,又拿著掃帚幫這個“新來的年輕娃兒”打掃寢室,絲毫沒有鄉長的架子。
上崗第二天,鄧平壽就拉著廖銘去了波漩鄉最偏遠的八林村。“過去最偏遠的村是我跑,現在你來了,就交給你了喲。”鄧平壽走在前面,廖銘跟在后面,兩人在田坎裡走了兩個小時,到了也不休整,立馬召集村民代表開會。
十幾個村民代表到齊,鄧平壽把廖銘推到前面,讓這位新來的鄉干部發言。
20歲的廖銘從來沒在這麼多人面前講話,緊張得直哆嗦,如今回憶起來,“沒有哪句話是‘抖’清楚了的”。
回去的路上,廖銘低著頭准備挨批,沒想到鄧平壽還表揚了他:“嗓門夠大,不錯。”
就是這句話,讓廖銘深受鼓舞,在而后20多年的基層工作中干勁十足。
敢為群眾利益“頂撞”縣委書記
黑、嚴肅、敦實——這是劉正輝對鄧平壽的第一印象。
1997年,西南農業大學畢業生劉正輝被分配至虎城鎮工作。時任虎城鎮鎮長的鄧平壽仍是一副農民打扮——草帽、解放鞋、布挎包。
那時的虎城鎮,僅有一條通往梁平縣城的泥結碎石路,鎮內機耕道坑坑窪窪,車輛無法進入,要運送農副產品和生產生活物資,基本靠農民肩挑手扛。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平壽決定組織村民投工投勞,共同集資修建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本就是村民共識,再加上鄧平壽出馬游說,每到一處自己先掏腰包主動捐款,很快帶動全鎮4萬村民你一百元我一百元地集資,加上國家補貼部分資金,修路的錢湊齊了。
錢是老百姓一分一厘湊起來的,鄧平壽用起來格外謹慎。在公路硬化現場,他和村民們一起搬石頭、抬水泥,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把虎城鎮連接縣城的公路硬化完成。
1998年,已任虎城鎮黨委書記的鄧平壽再一次挨村宣傳集資,准備為鎮裡再修兩條村級水泥路。
錢已湊至80%的時候,國家政策有所調整,根據新的農民負擔管理條例,鄧平壽號召群眾集資修路一事便和政策有了沖突,按理要把錢退還給村民。
在縣委書記辦公室,鄧平壽和他的“頂頭上司”為退不退錢一事起了沖突。
“修路是大家的心願,錢也是老百姓自願籌起來的,不退!”在縣委書記面前,白紙黑字的政策文件面前,鄧平壽的態度依然堅決。
但國家政策終是違背不得。“他們爭執了好久,最后,鄧書記是抹著眼淚沖出辦公室的。走到樓底時,縣委書記找人追到他,想留他吃了午飯再走,他理都不理。”說到這裡,劉正輝感嘆,“這麼多年,怕是隻有鄧平壽敢這麼做”。
鄧平壽為啥這麼犟?與他共事10多年的劉正輝說,鄧平壽生在虎城,長在虎城,參加工作后,靠著苦干實干,被逐級提拔也是在虎城。鄧平壽一生從未為提拔一事去“活動”,他堅定地相信,這是組織和老百姓給予他的信任和肯定,他立誓要讓虎城脫貧致富,讓虎城的老百姓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你看這縣城,路多寬、多漂亮,我們虎城為啥就不能有呢?”沖出縣委書記辦公室,在大街邊,鄧平壽帶著哭腔反問劉正輝。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