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心裡裝著鄉親們,事就能干好”

記伊吾縣下馬崖鄉中心村黨支部書記阿不都瓦依提·而格乃

2013年09月24日15:08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記伊吾縣下馬崖鄉中心村黨支部書記阿不都瓦依提·而格乃

阿不都瓦依提·而格乃正在地裡查看農作物長勢。(資料片)

9月16日,夕陽西下,記者在伊吾縣下馬崖鄉見到一位頭上冒汗,褲腳滿是泥土的維吾爾族漢子從棗地裡出來。他正是記者要找的人——中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阿不都瓦依提·而格乃。他一臉喜悅地說:“1000多畝紅棗豐收了。今年,村裡種的瓜和棗品質好、產量高,人均收入過萬元不成問題。”“聽說這一片片都是‘雞窩地’,能有個好收成很不容易吧?”記者問。“是啊,但隻要心裡裝著鄉親們,事就能干好!”阿不都瓦依提回答。

“用行動贏得村民信任”

下馬崖鄉中心村地處邊境,土地貧瘠且嚴重缺水。村裡2200多畝地,幾乎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雞窩地”,再加上氣候偏涼,遠離市場,隻能種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村民們收入低,生活並不富裕。

2008年3月,下馬崖鄉三個小村合並成中心村。換屆選舉中,阿不都瓦依提高票當選中心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

如何發揮土地最大效益,讓248戶農民盡快富起來,是新班子考慮的頭等大事。

阿不都瓦依提請來新疆農科院專家,經過調研測土分析,專家提出種紅棗增加收入。聽了專家建議,他立即組織村民去哈密市五堡鎮學習。“我家院裡的紅棗長了十幾年才挂果,一年就能結棗賣錢,誰信啊?”聽支書說要種紅棗, 多歲的老農民霍加布都·巴喀壓60根不信,村民們也半信半疑。

光動嘴皮子,不如干出個樣子。2009年春天,阿不都瓦依提先在自家地裡種了10畝紅棗,從河南引來駿棗與本地酸棗嫁接,當年一部分棗樹挂果,一畝地純收入500元﹔第二年,一畝紅棗賣了1500元﹔第三年,一畝紅棗收入高達4000多元。村委會決定,把村集體的200畝地都種上紅棗。“給大家算一筆賬:1畝紅棗500株,1株2公斤,畝產就1000公斤,按1公斤10元計算,1畝收入10000元,去掉成本還能掙8000多元。紅棗與哈密瓜相比,成本低,勞動強度小,收入高出幾倍!”村民大會上,阿不都瓦依提用事實說話。

其實,不用支書算賬,看著一片片果實累累的棗樹,鄉親們早就動心了。2011年,伊吾縣出台了一項優惠政策:為鼓勵農民種紅棗,前三年每畝補助200元。有村支書帶頭,縣優惠政策支持,村民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霍加布都改變了老觀念, 10畝地都把種上了紅棗。

中心村紅棗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1800畝,建成了“紅棗基地”養殖基地”。“ 全村農業總產值由2008年的469.17萬元,上升到2011年的617.4萬元,增長了148.23萬元。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8477元,比上年增收1450元。今年,中心村相繼成立了養殖、種植兩個專業合作社,從而推動農村經濟全面提速。

“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為群眾辦事”

中心村成立后,壯大集體經濟擺上了議事日程。在村黨支部會議上,阿不都瓦依提說:“村裡有了錢,就能給老百姓辦些實事、好事,要想辦法壯大集體經濟。”他和一班人,開始尋找壯大集體經濟的出路。

先是把外包的200畝地收回種上紅棗,由村委會管理,第一年就收了近10萬元,又發展了120畝生態果園。

2011年,村裡大規模推廣紅棗種植,村委會從集體收入中拿出20萬元,為種植戶免費提供地膜、化肥、滴灌帶。

今年9月18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淖毛湖至甘肅柳溝公路64公裡處,隻見路兩旁是一溜的門面房,有小商店、餐館、旅館,還有補輪胎店。各種各樣的車來來往往,路人進進出出,好不熱鬧。

鄉黨委書記吳志堅介紹說:“2011年,阿不都瓦依提向鄉裡提出,在交通要道建門面房,增加集體收入幫助貧困戶。鄉黨委採納了這個建議,自籌資金158萬元,建了24間門面房,給中心村的貧困戶分了8間,其余交給中心村村委會經營,一年收入10多萬元。”

近些年,哈密作為“西域咽喉,東西孔道”,交通業發展迅猛,一批鐵路公路項目開建。中心村瞅准這個機會,組織村裡50多名青壯年和十多輛車,參加鐵路公路項目建設,多渠道開拓集體和個人增收渠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