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寬闊的廣場上,一群男女老少跳起歡快的“壩壩舞”,不遠處,一幢幢聯排康居房錯落有致,一個個廠房倉庫整齊劃一……這情景出現在一個西部村庄——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海龍村。
2001年,海龍村還是一個負債7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貧窮落后村。10多年來,這個村的當家人鄢靜用過人的膽略、無私奉獻和廉潔奉公的精神,引領海龍村走向富裕路。
臨危受命 用真情凝聚全村人
2001年時,海龍村貧困落后,秩序混亂,村民對村干部抱怨失望。當年12月,經過“公推直選”,鄢靜成為海龍村歷史上最年輕的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這一年他38歲。
鄢靜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一條通向集鎮的水泥路。沒錢怎麼辦?他拿出上萬元帶頭集資,籌集了38萬元材料費,又挨家挨戶動員大家義務出工,組織了一支百八十人的修路隊伍。
由於公路要穿過村裡樊開容家的荷塘,起初她死活不同意給公路讓道,帶著全家老小堵在推土機前,說就是推土機從她身上軋過去也不讓步,除非鄢靜下跪求她。
面對此情此景,鄢靜“扑通”一聲跪在她面前,這一跪感動了在場所有人,自此,再也沒人阻攔修路。不到3個月,這條4.6公裡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有人說,鄢靜下跪是“丟了面子”。但鄢靜說:“隻要能推動發展,面子算什麼,不發展才最傷面子。”
短短一年,海龍村修建了2條村級公路,硬化路面1.4公裡,改善了交通狀況和發展環境,為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村官后,有企業用50萬元年薪請鄢靜去當總經理,被他回絕了。他說:“當村官為的是改變一個村,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