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夢”是中國與世界的統一
“中國夢”,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世界和中國都需要“中國夢”。歷史表明,迄今為止的西方大國的崛起,無一不是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為基本實現形式,戰爭通常是大國崛起的基本手段。基於這樣的歷史,西方一些國家對於中國的崛起多存狐疑,並表現出時而大唱中國威脅論,時而又大唱中國崩潰論,有的國家甚至仍抱著冷戰時期的陳舊思維,企圖圍堵遏制中國。歷史必將進一步表明,這些以西方歷史觀判斷中國崛起而得出的結論和採取的行動,是十分錯誤的。判斷中國的崛起不能基於西方的歷史觀,而隻能基於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樣得出的結論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邏輯。“中國夢”的實現,不同於以往的大國崛起,而是基於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珍惜和平、維護和平的優良傳統、美好願望和堅定意志,是以和平發展、科學發展為基本路徑和基本方式,中國的發展不是建立在掠奪和侵犯他國利益的基礎上,而是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攜手發展、和諧發展、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對人類有所貢獻是“中國夢”的要義和基本內涵。即使在不發達的社會發展階段,中華民族也沒有忘卻對世界做出貢獻的責任。1956年,毛澤東說:“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156-157頁)對人類做出貢獻的思想意識,一直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不懈奮斗,鄧小平把這種思想設計為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1985年,他說:“現在人們說中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對一些外賓說,這只是小變化。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可以說是中變化。到下世紀中葉,能夠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到那時,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3頁)到了1987年,鄧小平又強調,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為人類做更多的事情,“我們就是有這麼一個雄心壯志”(《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33頁)。鄧小平把中華民族為人類做貢獻的價值理想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正是這種理想追求,激勵中國人民逐步走向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接續了毛澤東、鄧小平強調的中華民族要為人類做較大的貢獻的思想。所以,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對“中國夢”都不應僅僅理解為中國自身利益的實現和中國的強大崛起,而忽略了中華民族要對人類有所貢獻、已經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在為人類做著巨大貢獻和未來將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深刻內涵。我們要通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能彰顯五千年燦爛文化、能傳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軟實力促進世界共榮共進的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復興的中國是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中國,是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中國﹔復興的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破解人類發展難題。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進一步形成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的健康的國民心態,才能進一步形成令世界其他民族仰慕的成熟的大國心態,使每一個中華兒女享受到做中國人的榮耀和尊嚴。這也正是“中國夢”的光榮與輝煌。
(作者系中共臨沂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