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寫給你,為了雪山的守望——追記優秀共產黨員菊美多吉

本刊實習記者 張磊
2013年05月09日11: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你的名字,是疼愛你的外公所起,“菊美”是遠離苦難之意,“多吉”是金剛法器之名﹔在父親巴登的眼裡,你這個獨生子是個不顧家的“當家人”,家裡有三個姐姐,兩個妹妹,還有你美麗的妻子和四歲的兒子,他們一個月都盼不見你回趟家﹔在工作中,你卻像那高原上的牦牛般不知疲倦。2012年5月18日,你奔波堅持工作超過16個小時,你對表弟說:“夜深了就別麻煩縣裡黨校的同志開門了,就在汽車上歇歇吧。”19日凌晨,你那33歲年輕的生命,因高血壓引發的腦溢血,被永遠定格在了汽車后座上……

你和鄉親們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一個長頭發的小伙子,自己開著拖拉機,帶著個編織口袋,還到我的小賣部裡賒飲料給大伙喝……”說起菊美多吉,72歲的來米老大媽依然記憶清晰。2001年,從四川省藏文學校畢業的你,成為了道孚縣扎拖鄉的一名鄉鎮干部。中等身材,又黑又胖,這是你當時給全鄉干部留下的印象。

扎拖鄉共轄23個自然村,群眾工作千頭萬緒。作為一名初來乍到的基層干部,你對工作雖然充滿熱情,卻面臨工作經驗不足、方法欠缺、有力使不出的困難。有一次,在參與群眾協調工作時,你拿起材料照著念,卻被鄉親們當場把書扔到了腦門上。你意識到做好藏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光靠死記硬背宣講政策行不通。

為了與鄉親們更好地溝通,你找到副鄉長鄧孜羅布討教工作方法。“一要相互尊重,二要說話實在,三要打成一片,四要不厭其煩……”田間地頭的現場教學,你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老同志的指導下,隨著與牧民鄉親的逐步交流與了解,你與大家越走越近,話也越說越親,真正打成了一片。

“2003年,我剛去扎拖鄉當鄉長,有一天菊美多吉找到我,說他已經向黨支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幾個月后,當我把組織批准他為預備黨員的消息告訴他時,菊美多吉像個孩子似的,在鄉政府院壩裡又唱又跳。”羅曉玲仍然記得你當時入黨的樣子。

在“普九”以前,扎拖鄉教育程度十分低下,全鄉的小學入學率不及40%。很多牧民更希望孩子去放牛、撿虫草,為家裡增加一些微薄的收入,並不支持孩子去讀書。面對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當過教師的你又重操“老本行”,堅持到學生家中做工作,一次不行就跑兩次,兩次不行就跑三次,還主動提出申請去村校支教。

“我也是農村裡出來的,要把農民的事情做好,才對得起他們。”你曾說道。作為國家級義務教育地區項目學校,扎拖鄉中心校一直依靠的是國家與省級的財政資金扶持。校外的山路在雨季時經常會被泥石流損壞。鄉長馬文富回憶說,關心孩子們的你,總會在他們上學和放學的時候,牽著他們的手通過那裡。

在一些貧困的孩子入學后,你還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工資對孩子們進行資助。村民拉珍談起你,總會不由自主留下眼淚,“娃娃入學后,他還經常送衣服,送文具,對家中的困難也是盡心幫助,他是我們的大恩人。”通過菊美多吉堅持不懈的努力,扎拖鄉目前的“普九”率已超過了90%。

“喚醒我的不是菩薩,是菊美”

2008年底,你來到地處川藏S303線的純牧業鄉——龍燈鄉。

在高原上修公路,要克服氣候惡劣,地形險峻的困難。2010年7月,S303線穿過的龍燈鄉成了龍燈境內公路改造工程協調指揮部。你說:“隻要我們不坑不佔、一門心思把路修好,多難的事情都能解決。”白天,你與公路建設方協調,爭取盡量使用村上的車、人,並指定專人記好工時。晚上你怕建設材料丟失,組織村組干部蹲點值班……在你和當地百姓的努力下,S303線龍燈鄉段如期完工。

為轉變長期以來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現狀,切實提升牧民群眾的生活質量,2009年,四川省啟動了牧民定居行動計劃,龍燈鄉拉日村是被列入首批建設的定居點。由於幾千年來的傳統,牧民們對“定居行動”很不理解。你帶著鄉干部,騎著馬輾轉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場,深入到牧民的帳篷,講政策、做宣傳,一待就是一整天……如今的拉日村,一幢幢藏家別墅式的牧定新房、整潔的村貌、嶄新的太陽能熱水器和路燈,已經成為了草原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搬進新房的村民澤布總是感慨地說:“要不是菊美鄉長一遍又一遍地做我們家的工作,我們現在肯定還住在又冷又潮濕的帳篷裡。現在,我的孩子也能和城裡孩子一樣就近上學了。”

“菊美鄉長是我的恩人!”白多今年85歲,身體有殘疾,與他相依為命的老伴兒也已80歲高齡。兩位老人無兒無女,生活一直過得很艱辛。“在我最艱難的時候,喚醒我的不是菩薩,是菊美,他是我的恩人。”白多老大爺說,2008年冬天的一個下午,他家漏雨的破帳篷裡鑽進來兩個年輕人。

“本以為他們就是來轉轉、說說客套話,但沒想到其中一個年輕人居然成了我帳篷裡的常客,背水、撿牛糞、磨青稞這些活兒都被他做了。他還和我們老兩口擺龍門陣,給我們講鄉上縣上的新鮮事。”年底,你給兩位老人在鄉政府附近找了個小房子。就這樣,你與鄉上的干部一道,用床板做成擔架把老人抬出他們待了一輩子的山溝。

(責編:楊媚、權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追記菊美多吉:一位藏區基層干部的11年為民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