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最美基層干部)

追夢農村現代化——記江蘇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上)

記者  申  琳

2013年04月12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經濟發展不是目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根本

2012年,永聯村民人均收入近3萬元,其中的6000多元,是村裡資本經營所進行的二次分配。永鋼集團的25%股份,屬於永聯村集體。而這個“25%”,正是在吳棟材力主下保留給村裡的。

上世紀90年代末,永鋼集團實施股份制改造。“村裡的土地都支持我們發展企業了,現在我們轉制,把群眾拋在一邊,這樣做對嗎?”吳棟材不同意完全私人持股,帶頭讓出個人50%股份給村集體,自己僅持有永鋼集團11%左右股份。這個頭一帶,永鋼集團管理層紛紛讓出部分股份給村集體。通過這25%,吳棟材給全村人栽下了棵“搖錢樹”,一年就是8000多萬元。

“城裡有的農村要有。”吳棟材勾畫的美好圖景,在全村人居住的“永聯小鎮”上變為現實。

碧水繞村,柳綠花紅……面前這片有江南風韻的“小城鎮”,其實是永聯村的集中居住區。在它四周,是高標准的小學、幼兒園,是先進的醫院,是商業休閑街,是藏書數萬冊的圖書館……

從居民小區到小學校,中間隔有一條大馬路。馬路修得很好,吳棟材卻要挖一條地下通道,再裝上自動扶梯。有人不解:“浪費這個錢干什麼?”吳棟材語重心長:“孩子們和老人家每天都從這裡過,他們的安全重要,還是這些錢重要?”

風氣不能壞,人的素質要不斷提高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吳棟材踐行先富帶后富,計劃將周圍幾個村並入永聯。而且,“一家人不吃兩鍋飯”,新老永聯人待遇都一樣。

一些老永聯人不干了!“鋼廠是我們老永聯辦的,憑什麼讓外人過來分著吃?”

“進了永聯門,就是永聯人。並過來的鄉親要是待遇跟我們不一樣,這對他們不公平!”在吳棟材堅持下,永聯村實現了新老村民平等。

鋼廠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拉鋼材的車子排成了長隊,剛生產的還發紅發燙的鋼材很快就裝上了車。有人排隊著急了,就買來幾條煙去找管事的人,想從中加個塞兒。有人報告給吳棟材,吳棟材馬上派人帶著那幾條煙,追了幾十裡路找到拉鋼材的,把煙還給他。

農民從村庄進社區,身子進去了,思想、習慣和文化修養還差著一截距離。

於是,永聯村“文明家庭獎”設立,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准,對每個家庭實施考核。年終沒扣分的,發給每人1000元獎勵,頒發“金質文明家庭”標牌﹔有扣分的,1000元酌情扣除,“文明家庭”的牌子就拿不到了。文明風尚,也就在永聯村這種氛圍中漸漸濃厚。

科學發展不能停步,農村現代化的路還長

走“以鋼興村”道路,永聯村獲得巨大成功,永鋼集團成為永聯經濟的最重要支撐。然而,永聯村1.5萬畝土地,永鋼也就約佔5000畝,這個工業高度發展的“華夏第一鋼村”還堅持保有8000畝耕地。

“農村沒有耕地,那還叫什麼農村?”吳棟材有著強烈的土地意識,更有著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願望。永聯村8000畝耕地,以每畝1300元的標准流轉給農業合作社經營。在這8000畝上,以高科技為基礎,發展出4000畝苗木、3000畝糧食、500畝特色種養殖等現代農業基地。還有500畝土地,永聯村開發建設了江南農耕文化園,通過農業旅游觀光成功轉身現代服務業。

為改變“一鋼獨大”局面,吳棟材從永鋼集團剝離建設、物流等板塊組建獨立公司,積極發展服務業。如今,永聯正逐步呈現鋼鐵、建設、物流等多業並舉的良好局面,重工產業正成長為永聯第四大經濟板塊。

隨著永聯各項事業的發展,建立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成為吳棟材重點思考的問題。永聯村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治理結構:永鋼集團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永聯村隻通過股權關系與之聯系﹔永聯村交出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給鎮上,永聯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事項由政府統一提供,農民集中居住區也成立“永和社區”實現社區化管理﹔原來的永聯村委會,職能集中於永聯村經濟合作社,主要負責村集體資產的管理。“我們簡單地歸結為三句話:村歸村、企歸企﹔村歸村、鎮歸鎮﹔資產歸資產、管理歸管理。”吳棟材說,永聯村要做到產權清清楚楚、管理明明白白。

短評

信念的力量

“讓落后的村子富起來,讓農村人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朴素的信念支撐著吳棟材堅持30多年不懈發展,將一個圍墾而成的“灘涂村”變成了蘇南新農村的典范。

信念的力量,是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武器。面對基礎條件差的貧窮小村,吳棟材看到的不是困難而是希望,思考的不是離開而是如何改變。領導一窮二白的村子謀發展,非有堅定信念,不足以有如今之輝煌。

個人信念隻有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結合,才有力量。永聯村發展至今,吳棟材沒有止步,這離他心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還很遠。我們對永聯村的現代化飽含期待,因為吳棟材那實現農民“中國夢”的堅定信念。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