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工作你不找事做,事也會來找你
重慶市彭水自治縣邵慶街道鎮南村有700多戶人家,面積16.1平方公裡,道路崎嶇,隻能靠雙腳走。周曉琳背著大包,穿著運動服,戴著近視眼鏡,跟著村主任走,村民很好奇:“不是村裡的人跟著我們村主任做什麼?”她偏偏趁機介紹自己,與他們家長裡短拉關系,村民們樂意接受這樣一個活潑的大學生村官,這樣周曉琳先混了個臉熟,村民們對“大學生村官”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有些人就有疑問了,還在背后鬧出“你是不是誰的小媳婦”這樣的笑話。剛開始,對村裡的工作不熟悉,周曉琳全心全意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習者”“聆聽者”,每天跟著村主任,翻山越嶺,挨家挨戶,用筆記錄下了村裡的情況:李前菊家裡4口人,傳中良45年黨齡的老黨員……
在村子裡工作,雞毛蒜皮沒小事,“你不找事做事情也會來找你”,鎮南村居民居住地分散在公路兩旁,為了解決村裡的問題,周曉琳得上山爬坡,走很長的路。村民為了佔樹林或者是佔地,常常鬧到村委會,誰也不讓誰,而鎮南村的佔地方式是傳統的“畫十字”,以兩塊有“十字”的石頭之間的直線距離為界,這兩塊石頭上“十字”必須是同樣新舊。周曉琳跟著村民查看,對比兩塊石頭上“十字”的新舊,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裁決,但是之后,有些刁鑽的村民會偷偷在相似的石頭上刻下相似的“十字”,讓問題變得更難辦。“清官難斷家務事”,處理村民糾紛,“不要吵架,不要打架”,周曉琳徘徊於問題產生和問題解決之間。
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
在與村民溝通的時候,周曉琳說,“說動十個,不如說動一個”,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減少村民損失。村民平常種植傳統的黃瓜、茄子、四季豆、豇豆等,好賣的同時賣不了高價錢。周曉琳經過長期考察之后,提出在村裡種空心菜的想法,並免費提供種子,並有2戶大面積種植,曾賣到8元錢一斤的價格。在市場沒有打開的情況下,如果所有人都種的話,形成規模,隻在本地銷售,不一定能賣得了好價錢。鎮南村食用菌產業合作社也是在周曉琳的動員下成立的,她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並與人聯手做好市場調研工作,讓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收入由每棚1500元增加到2700元。
鎮南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周曉琳積極了解國家“扶農”政策,利用鎮裡“通暢工程”“通達工程”等契機,為村裡修路爭取到了資金,她在鎮長辦公室訴苦,要項目支持,抓住縣領導到村裡考察、調研以及訪親的機會,軟磨硬泡爭項目。鎮南村位處“老少邊窮”地區,作為“整村脫貧村”,扶貧辦做了相關發展產業的規劃,幫助鎮南村改善經濟狀況。現在的鎮南村屬於邵慶街道管轄,“在困難中摸索,在機會中前進”,在周曉琳和全村人的努力下,已經每組都通上了組級公路,修了8000多米的人行道路,23口人畜飲用水水池。
2012年,周曉琳調任彭水縣漢葭街道組織委員,工作擔子更重了,街道工作不像在村裡,周曉琳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表現出了她的信心和不服輸的決心,“每天想著怎麼讓自己的鎮子強起來,在競爭中排名靠前”。接觸到新事物,是對周曉琳的挑戰,也是她的機遇,她說:“抓住機會不斷學習,哪裡需要我我就在哪裡出現”。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周曉琳在家庭和工作之間慢慢尋找平衡,這個大大咧咧的村官,時不時的會在帶小孩時想起工作,便放下孩子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