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助理研究員陳秋霖:“三公經費”並非越少越好
人們對公共事務有更多的關注,是人們需求層次提高的必然。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有更多的非物質生活的表達,就會訴求更多對公共事務知情權、批評權。公眾對公共事務的更多參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應該說,近幾年的“三公經費”在預算、公開等方面都有很多改善,比如預算案公布的更為詳細了,經費的使用情況從中央到省已開始公布,但是離公眾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
對於“三公經費”的管理,有三個工作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一是嚴格預算。預算管理是第一步,越是市場經濟環境,各類組織的運行越需要規劃預算,對於政府而言,也必須做好預算管理﹔二是要公開細目。公開透明是約束行為的有效方法,隻要把各種支出陽光化,不合規行為才會減少﹔三是績效考核。對於“三公經費”,也不是說越少越好。“三公經費”的多少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有效,不是一味的沒開支就是好事,關鍵還得看干了什麼事。
網友:控制“三公經費”先改變人情風、吃喝風
【網友“雨絲莫”】追根溯源,“三公經費”支出居高不下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預算的民主監督或流於形式。而公開,在操作性上毫無難度,能否捅破這張薄紙,只是勇氣與決心的問題。嚴格說來,這還涉及到政府是否真正尊重和維護人大代表審議財政預算案權力的重要問題。
【網友“老李600”】現在各地召開大小會議,都非常節儉,不擺鮮花水果,不舉行招待會。這對控制“三公經費”開了好頭,老百姓拍手叫好,希望不要芸花一現,要長期堅持下去,徹底改變人情風 、吃喝風,把反腐倡廉工作進行到底。
【“新華視點”微博】往年春節,各個單位、上下級之間在不少地方總免不了“吃喝拜年”﹔現在有“八項規定”的凌厲之威,不得已“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的陪喝干部也可以主動求變了。“三公經費”都是來自於納稅人,每花一分錢都要倍加珍惜、精打細算。(新華網記者 姜春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