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古雄街道党工委
2024年07月03日15: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实施背景
古雄街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南,东至江宁谷里,南至中船绿洲公司,西至宁芜铁路,北至岱山保障房,区域面积11.29平方公里,下辖大方、古雄、柿子树、新林4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6.7万人,规划居住人口15万人。古雄街道前身板桥新城管委会于2005年启动建设,2008年8月,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南京市板桥新城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板桥新城开发建设,并兼负区域内的行政管理职能。2020年3月,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古雄街道,成为南京市“最年轻”的街道。作为新城新街,相比主城街道驻地单位资源少、外来人口多、新老居民价值观念多元、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足,“供”的能力与“需”的多元不匹配,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尤其是占比超40%的15至40周岁活力青年人群,对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参与的方式要鲜活多样,获得感要具体多维。
为此,古雄街道党工委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核心,围绕区委区政府对古雄的发展定位要求,以建设美好和谐的幸福宜居城市为目标,提出“你(YOU)”和“我(I)”,“YI家”理念,创新构建“古雄·YI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体,以联动整合资源、引导群众自治、调动青年党员等为抓手,着力解决新城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匹配度不高、动员乏力、成效持久性弱等“末梢困境”,形成“儿童、青年、老人—家庭—小区—社区—古雄·YI家”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构建基层治理“主心骨”
针对辖区范围内商品房小区、保障房片区、传统村组错落分布的现状,古雄街道用“组织的力量”集聚“各方的力量”,纵向延伸组织链,扩容基层党建“朋友圈”。一是夯实上下协同治理体系。聚焦基层治理最末端,突出抓“小区”微单元,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对应建立16个小区党支部,以100至120户为规模标准,聘请262名“红色楼栋长”,构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的家园治理体系,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小区深度覆盖,形成“党建+家风”“党建+自治”“党建+公益”“党建+议事”等一批古雄做法。二是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统筹街道“大工委”引领作用,发挥全国“五好家庭”、省“百名示范”社区书记、省“优秀团干”、市“劳动模范”榜样带动作用,开展共建“壹”家行动,成立“古雄·YI家”基层治理党建联盟,涵盖区级机关部门、驻地医院、学校、新业态新就业企业等20家治理主体,联合开展“共学攻坚”“同城共筑”行动。三是引入项目运作思维模式。组建“六个YI”项目矩阵(共建“壹”家、博采众“议”、“益”路相伴、“E”网直通、古雄记“忆”、“怡”悦生活),分别对应六个行动工作组,由街道工委班子成员、责任科室、90后干部团队、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共同推动执行,释放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着力建立“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服务升级、数据赋能、点上发力、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
(二)聚焦三治合一、同向发力,绘制基层治理“同心圆”
主动架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路桥,不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钝化在社区,努力实现基层治理安全稳定“治未病”的目标。一是抓引领促有序自治。充分借助群众自治优势,开展博采众“议”行动,搭建“日常事小区议、综合事社区议、专业事街道议”的三级联办治理体系,借力红色议事、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网格调解等机制,形成大方“七步七规”、古雄“咕咕鸡儿童议事会”、柿子树“老街议事坊”、新林“连心亭”等党群议事示范项目,召开议事会30余场,解决楼栋出新、房屋维修等物业管理难题400余件。二是抓融入促同心共治。发挥网格员、红色楼长、居民骨干、外卖小哥走街串巷、熟悉地情人情优势,积极推动红色楼长与外卖小哥、家政阿姨结对共建,开展“民意调查”“隐患排查”等活动,收集并解决治安线索、安全隐患等问题300余条。通过小区党支部牵头引领、组织搭台,陆续培育了汪姐家事调解工作室、杨淑润英语工作室、雨露春藤志愿服务队等自组织40余个。突出“老带新”传承力量,率先在红色楼长队伍组建中实现突破,发掘培育出“年轻宝妈”“心理咨询师”“瑜伽教练”等80后、90后青年党员、居民骨干带头人,参与策划组织社区各类亲子活动、协商议事、居民互助等居民自治公益项目,服务惠及居民6万人。三是抓教育促文明德治。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基因,开展古雄记“忆”行动,举办家风家教主题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征集最美家风故事、开展“家风故事进校园”、“文明有‘宁’携手同行”行为规范宣讲等40余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中的基础性作用。承办南京市家庭建设服务工作推进现场会,成立“青少年家长志愿者联盟”“家长互助联盟”,打造儿童友好社区新阵地“YI平方米”交换空间,创作家风故事绘本,建立家庭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古雄社区被评为“首批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家风家训馆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
(三)聚焦搭建载体、优化服务,释放基层治理“新活力”
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把阵地建下去、队伍强起来、服务落下去、实事办起来,推动居民幸福指数再提升。一是双轮驱动做优阵地。在线下,优化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发动“古雄·YI家”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区政协委员共同捐赠,在街道最繁华商圈建立服务快递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宁小蜂驿站”,提供休息、充电、饮水等10余项“暖新服务”。大方社区党委针对小区居民反映的活动空间不够问题,协调物业腾挪200平米物业用房,改造成“D+1次方”生活空间,交由业主自行管理、共享使用。在线上,开展“E”网直通行动,在古雄家风家训馆融入数字元素,升级打造“红色有声阅读”线上学习教育阵地。古雄社区党委创新与区域40余家商铺开展群互动,联动开展“邻里年货节”党群共建活动,带动周边商户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进而摸索数字雨花“及时雨”的社区自主模块。二是双管齐下精准服务。开展“益”路相伴行动,推广公益市集做法。探索运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区街机关联合行动,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建立家庭教育、医疗保健、就业创业、文体活动、商务文化5大类志愿服务项目共建清单30项,健全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弥补辖区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平衡等短板。发挥街道级“喘息服务”助残公益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社区党组织开展“小而美”公益服务特色项目。柿子树社区党总支联动省市区资源,实施“一亩花田”助残辅助性就业项目,入选南京市“一社区一案例”首批60个重点培育项目。新林社区党委积极发挥“红色物业”引擎作用,在安置房小区设立党员责任区4处、党员先锋岗6个,认领“红色管家我先行”项目,增设停车泊位,安装非机动车充电车棚,有效解决毁绿种菜、楼道杂物、飞线充电等问题50余个,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三是双向扩能群团优势。发挥“古雄·YI家”基层治理党建联盟统揽全局作用,将群团工作一体融入、贯通推进。由街道团工委牵头开展“怡”悦生活行动,举办“青年乐活节”“湖畔乐活市集”“助残亲子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建立青年社群,以“社群主理人”“青春合伙人”为招募口令,立足居住地空间,探索积累新滨江区域青年交友、生活互助、志愿服务等经验,建立青年之间、与社区之间持续性联系,有效参与街区建设。各社区党组织结合实际打造“雄鸡杯”篮球联赛、“青年议事会”“六心社”等青年活动载体,不断提升幸福宜居软实力。街道妇联参与开展古雄记“忆”行动,积极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古雄社区试点搭建“咕咕鸡儿童议事会”平台,深化市级儿童友好社区辐射作用,推动儿童友好元素进小区、进商场、进学校、进公园,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探索以儿童视角助力基层治理、传承家国文化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发展路径。
三、成效与反响
“古雄·YI家”共同体建设聚焦共建“家”联盟、共办“家”务事、共育“家”机制,把党建做到“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落实区域化党建发展思路,全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激发“群众参与”,让治理重心下沉到社区“最末梢”。通过党建引领,还治于民,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的组织体系,延伸社区治理链条。突出探索小区党支部引领红色物业建设、凝聚小区居民归属、引导家庭家风建设、灵活党员群众参与治理的方式载体。深化“红色议事”空间建设,提炼总结社区议事工作方法和规范流程,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人人尽责的根基。
二是突出“社会联动”,让治理力量迸发出善治“大能量”。完善党建“项目化”管理机制,将群众所需所盼转化为具体党建服务项目,精准推进解决。有效整合域内的组织、党员、阵地、资金等资源,广泛调动物业公司、社会组织、新业态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推动辖区各层级单位、各类社会组织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现社区治理再“扩容”,服务再创新,深化“新心向融”“D+1次方”“连心亭”等更多社区治理经验模式。
三是建好“服务阵地”,让治理温度传递到百姓“心坎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挖掘丰富“老街文化”“家风文化”“侨乡文化”等本土文化,放大“党群服务中心”“宁小蜂驿站”“有声图书馆”“红色驿站”等先锋阵地联系服务群众功能,推动本土文化与新城建设、本地居民与新市民融合,让古韵雄风成为辖区居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丰富升级莲花湖公园等各类文化场所服务功能,打造网红打卡点、夜间经济消费热点等吸引年轻人的情绪消费空间,让群众感知年轻活力、幸福怡悦的古雄魅力,营造共同治理、共享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经验与启示
一是资源活力进一步整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有效整合多元主体资源,尤其对于古雄街道这样的新城来说,辖区缺乏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等优质资源,更需要转变思路、因地制宜,注重统筹内外社会资源和居民能人资源。
二是自治能力进一步激发。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党员群众自主自治的积极性,群策群力,让群众由“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参与”,增强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需求导向进一步强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化“YI家”理念、弘扬“邻里”文化,“以居民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优化服务机制、丰富活动载体、培育自治队伍,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质增效。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