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底开展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清远市佛冈县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实现村级基层组织、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取得了良好成效。
背景及原因
村级组织是整个政权的基础。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活动、农民思想观念等均已发生剧变,农村社会治理事实上早已不再局限于农村,而是关系现代治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强、农村经济应对市场能力差等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佛冈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佛冈位于广州以北70公里处,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断崖地带,突出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全县农村外出务工者普遍超过40%,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者达70%以上,尤其是在北部工业较少的乡镇,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比更高,如佛冈县高岗镇墩下村陈洞自然村500多人,外出务工者超过全村总人数的2/3;农村资金也大量流向城市市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资金严重短缺,不少农村基层组织甚至缺乏必需的办公场所和运作经费;与此同时,因农村资源的外流,农村精英人才和青壮劳动力大多流向城市,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选配有难度,作用发挥也不突出等等。佛冈开展的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是基于深入贯彻中央和广东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农村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开展的。
具体做法
佛冈县的6个镇原有78个村。村建改革后,全县现有167个村,片区党政公共服务站78个、经济联合社78个,党总支部78个,党支部489个,经济合作社1913个,村民理事会1764个。佛冈县石角镇是清远市深化村建工作的三个试点镇之一,在深化村建试点工作中,石角镇由原来的17个村委会、17个村党支部调整为106个村委会、106个村党支部。
1.完善两个村级基层组织体系。一是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体系。将现有的“镇-村-村民小组”调整为“镇-片区-村(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在镇以下划分若干片区建立社会公共服务站,作为镇派出机构;在片区下以1个或若干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村民委员会。二是完善村级党组织设置体系。在片区建立党总支,同时在片区下辖的村(原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在农村水果协会等村级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2. 完成村级换届工作。村建试点工作为顺利完成村级换届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2014年3月底,佛冈县顺利完成了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全县179个村(社区)当选村(社区)书记、主任198人,一肩挑比例89.4%;当选村(社区)“两委”成员899人,“两委”交叉任职率88.5%。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年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致富带富能力进一步提高。由于宣传发动到位,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参政意识,这次换届选举,参选率达95.3%。
3. 强化村级党组织班子配置。一是在村级党组织下移过程中,村支部的设立做到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二是以配强人选作为设立支部的先决条件,原则上凡有3名以上党员、并有合适人选担任支部书记的村都要求单独设立党支部;如村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则以自然村或若干个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党支部。通过选配能力较强的党员为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确保了所建的每个支部均能较好发挥作用。三是通过引导村民将支部书记及支部委员选进理事会,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100%进入村民理事会,确保了党领导下的村级组织下移工作顺利推开。
4. “四原则”深化村建试点工作。即坚持“有利于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和“尊重民意、因村制宜”等四个原则,根据村民意愿,佛冈石角镇作为深化村建试点镇,其改革工作分三种情况进行村委会规模调整,该镇17个片区新设村委会106个,在调整过程中,通过召开支部会议、村民会议等,对调整方案进行讨论表决,全部完成村民签名确认程序,同意率均超过到会人数过半数。新成立的村委将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赋予相应职权和拨付专项经费。
5. 完善三级综合服务平台。佛冈县结合试点工作,新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完善县、镇、片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三套网络、三级平台、一个频道”。着力整合农村政务平台和各类涉农服务平台资源,将各部门分头进行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整合,建立统一的村级党政公共服务站,实行网格服务,推行“代办制”,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村民足不出村便能办成事。投入50万元建设党政公共服务站、村党支部和理事会示范点10多个,辐射带动其他村级组织服务平台建设。
6. “四个创新模式”推进农村治理。一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在新农村试验区的龙塘村、里水村以及大田、生水塘、格岭村民小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卓越村务管理模式,实现村务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二是探索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新模式。在龙塘公共服务站成立全国首家在经济联合社框架内设立的农民信用合作部,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业务。推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及合作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切实解决农户、农业企业及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成立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农民合作社,推进适度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如在佛冈石角镇大田村,通过合作社统一集约全村耕地,留足每户菜地后,利用其余约213亩水田,与广州华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态村”现代生态农业项目。四是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模式。探索实施了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合作社、自然村和区域片区中建立党支部。通过稳步推进以“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经济的“大田模式”、通过激活村民自治进行土地收益调节的“上西”模式等。
主要成效
通过各级党组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佛冈县农村综合改革初具成效,凸显出了5个方面的正能量:
1. 推动了生产发展。一是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等互助经济组织,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二是新组建的村级组织积极出谋划策,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经济增收。如佛冈石角镇冈田片仓地村党支部通过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建起了一座三层的文化室,一楼用作办公,二三楼出租。并改造旧房,出租铺面,年收入达70多万元。佛冈龙塘生水塘村利用集体土地和旧村旧房屋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落实用地100多亩发展苗木、绿化、花卉培育基地,预计可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佛冈小梅米田村集约流转百余亩土地种植紫色淮山,年收入25万元,流转土地500多亩的嘉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初见成效,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2. 提升了自治意识。一是自我监管意识提升了。各村相继自发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加强自我监管。如佛冈石角镇冈田片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理事会,每月张榜公布财务清单,使村民清楚每一分钱的去向,实现了村级财务阳光运作,群众十分满意。佛冈石角镇龙塘片生水塘村建立了以理事会成员为主的监督小组,对集体财产、重大工程以及党员行为进行监督,确保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二是服务群众意识增强了。村级组织下沉后,因农村熟人社会、村民参与度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意识增强了。如佛冈石角镇黄花片作为全县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片区,成立由片区党总支部委员、村党支部委员、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互助服务小组,定期、不定期商讨和研究村里大小难事,并主动上门帮助解决,分担困难,使社会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村中每家每户每一成员。该片区以20万扶贫资金为基数,辅以村民自愿缴纳每户每股200元,再接受部分社会捐赠的方式,成立片区扶贫互助资金,让符合条件的村民贷款用于扩大和发展生产,深受群众欢迎。
3. 促进了和谐稳定。村级基层组织下移后,村民管理服务更加主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邻里更加和睦。如佛冈石角镇三莲片因涉军、碧桂园征地遗留等问题不断上访,一直烦扰镇党委,村级组织下移后,各村成立的党支部介入疏导,两年来,再没有出现上访现象。又如佛冈石角镇冈田片有的村成立了“大病基金”,在村民支付大笔医药费有困难时,先由村里垫付一部分费用,事后村民再分期还给村里,大大降低了村民生病住院的顾虑,促进了社会和谐。
4. 完善了基础设施。自开展村建试点工作以来,佛冈全县村级组织自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的热情高涨。如水头镇桂元片仓联村理事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牵头筹资近10万元,启动了排污管道铺设、巷道硬底化、路灯安装等5个民生工程。水头镇桂元片五洞村集资200余万元,申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6.5万元,建设了一批民生工程。如470平方米的文化室、2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4米宽5.5公里主干道路硬底化、五座新建桥梁等。高岗镇宝山围角自然村党支部、理事会积极主动为村集体的发展出谋划策,将使用分散、效益不明显的有关涉农资金自主整合起来,将这些资金由“撒胡椒面”式向“集沙成塔”式集中,激活这些农村资本。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2012年、2013年的生态林补偿款合计17万元捐出来用于乡村公园等本村基础设施建设。
5. 凝聚了民众之心。村级组织下移后,佛冈县村民自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村民生活更加团结有序,村建改革成果在2013年“5?15”、2014年“5?23”特大洪涝灾害中经受了检验。如佛冈石角镇诚迳党总支和各村党支部成员在灾后重建中,实行先帮助村民清理房屋,最后再清理自家房屋的方式,获得了全体村民的高度好评。石角镇黄花片区存久洞村书记陈月梅因忙于转移群众、安排村民自救,自家却遭受了洪水浸淹,家电、摩托、20多包化肥以及其他货物被浸,损失至少2万元。对此,陈月梅坦言:“当时管不了那么多了,村民的安全最重要!我是一名党员,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面对灾难,党组织和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新成立的村级组织积极参加抗洪救灾和重建家园工作,村建改革凸显正能量。
(崔怀峰 谢欣欣 袁文辉)
相关专题 |
· 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