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心理辅导机制的建立

王筱莉

2015年11月03日16: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各级领导干部有效开展工作的根本,是维系良好的干群关系,树立领导干部阳光、务实、进取的职业形象的重要前提。近一段时间,常有官员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事件表明,自杀者中除少数官员因工作“多行不义”而“咎由自取”外,不少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由于得不到有效及时的疏导,不能正确控制自身的情绪,调节健康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从而选择了极端的行为。

笔者也曾就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某县级机关及乡镇部分中层以上干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58%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焦虑,表现为“感到工作压力大,思想负担重;做事情绪化,易冲动;缺乏工作热情,出现工作倦怠;常怀戒备心理,不善与人沟通”。10%的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认为“工作压力过大,经常容易失眠,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想宣泄;与周围同事比较常感心理失衡;工作机械,缺乏激情,甚至规避工作;做事武断,不愿沟通,心理常闭塞、灰暗”。

剖析被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其诱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职业焦虑。乡镇政府是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执行者,也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直接责任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限权力,无限责任”,权小责大的基层治理困局,无法给予广大基层干部宽松的工作空间,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现代政治结构的脱胎母体——古代官僚体制中,‘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潜规则背后,‘输出责任’成为高位权力的附加功能之一。在‘权力重力’的层层挤压之下,基层官员则往往被迫承担‘过剩责任’。”由此形成的“职权”与“责任”之间的矛盾,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的紧箍咒,而此形成的职业焦虑,时时扰动着基层干部健康职业心理的根基。

二是能力恐慌。社会转型期,在加快发展的主流背后,不少公众矛盾随之产生,如何在拆迁、征地、社会管理与稳定等关涉民生的社会事宜中,寻求群众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博弈的平衡,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无不考量着基层政府及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驾驭水平。加之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民众维权意识的增强,传统工作方式方法的不适应、不协调催生着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的大提升、快突破。因此,公众利益最大化满足的需求召唤着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创造性使用公共权力,权力运行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之间永远存在不能消融的距离,不少人工作高耗低效、甚至无力失序,衍生了基层干部的能力焦虑,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干群不满意时,心里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

三是竞争困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岗位职责进一步明晰,各种考核、评比、排名压得不少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不少干部平时是超负荷工作,很少有节假日。而上级部门的督办制、问责制更让组织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无时不承担领导责任和组织责任,正如调查中某乡镇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就曾戏言,每天都是“心事重重过日子”。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在激发每位领导干部工作潜能的同时,也使不少人的心理蒙上怕“丢面子、失位子”的阴影,心态不再阳光。

四是沟通闭塞。由于职责、利益、观点、工作方式等因素的冲突,部分机关成员协同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强烈,加之少数班子民主气氛不浓,领导干部沟通、交流不畅,使不少人感受工作累、工作苦无人关心、理解,由于工作的任劳任怨,却得不到肯定、尊重,一定程度转化为郁怨淤积于心,造成心理的失衡,加之缺乏自我心理调适手段,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调查表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干部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性格、能力、机遇、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普遍缺乏有效积极的负面心理疏导渠道,日常生活中多半以打牌、喝酒、抽烟、看电视等中性甚至消极的方式来排解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和困扰。由此可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心理辅导,不容回避,刻不容缓。

一是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是一项持之以恒、常学常新的重要课题,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的态度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与党性要求、党员标准紧密结合起来,正确面对荣誉、职位、利益、价值,保持“心底无私、一身正气”的职业胸襟。要通过榜样引领、待遇奖励、职位晋升,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和价值意识,让更多的人将工作由“职业”视作不懈努力的“事业”,从内心深处触动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欣赏、热爱,产生对从事工作的敬畏感和自我满足感。

二是拓宽能力提升渠道。进一步强化岗位培训,注重工作的实战性训练。当前,迫切需要对基层领导干部加强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危机、舆论媒体等社会问题能力的训练,要借助一线锻炼,工作轮训,让基层干部做到执行政策与工作实践相融合。开辟网上培训基地,通过案例分析、观点交锋、心得交流,提升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密度、效度、强度,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驾驭复杂事件的本领。要强化干部的综合性考核、使用,因人而异,按岗选人,最大化发挥不同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干部的潜能,建立干部正常轮岗制和退出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不适应、不能干的人通过岗位调整,释放因“小马拉大车”而造成的职业疲劳和精神重负。

三是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干部选择任用过程中要注重干部性格、气质、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的考核,建立干部心理档案,构建和完善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士提供心理辅导或治疗,多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特别要加强长期在重要岗位、繁杂岗位上工作的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要强化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名利、得失、奖惩、甘苦,增强心理的承受力和耐挫力。要关注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空间,定期举行家属联谊会,及时通报基层干部工作状态,引导家属、亲友关心、理解、支持基层同志的工作,通过亲情软化、消融因工作原因形成的心理障碍,提升“保健免疫”功效。建立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通过平等对话,为基层干部的工作交流提供平台,让班子成员共同理解、认同具体工作同志的辛酸苦辣,关心他们的工作状态,缩短彼此心理距离,提升广大基层干部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舒心感。

四是强化机关文化建设。狠抓机关作风建设,使亲民、务实、敬业成为基层同志工作的主流,让更多的人成为干事、谋事的典范,使踏实工作、勤勉办事、默默无闻的同志消除孤独感、失落感。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多形式丰富机关同志的业余文化生活,张弛有度,努力形成团结、互补、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团队整体的战斗力,使基层干部持续获得心理的愉悦和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从而推动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单位:中共海安县委组织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