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015年08月21日10: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必胜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顽强信念和意志保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当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的时候,中华儿女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而是抱着必胜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救亡战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中华民族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洗雪了百年国耻。

丁玲笔下的“快枪赵”

著名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艺术地再现了解放区土改斗争,塑造了暖水屯支部书记张裕民、副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民兵队长张正国等一系列新型农民的形象。小说1948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并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小说中刚正不阿、踏踏实实的民兵队长张正国的原型之一,就是门头沟区清水镇燕家台村的老支书——赵永成。

燕家台是个古村落,地处南北往来的京西古道旁。到了明代,这里成了军事要地,嘉靖年间在这一带建起了内长城,设立了两条防线,其中一条就从燕家台经过。这里民风剽悍,有着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斗争的传统。

赵永成1915年出生在燕家台村一户贫苦的农家,父亲早逝,兄弟三人在寡母的艰辛抚养下得以成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那年,为了保家抗日,赵永成挂锄荷枪打鬼子。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燕家台村第一任抗日村长。1939年9月,调任昌宛联合县二区游击队大队长兼除奸团团长。

1940年10月中旬,日伪军集中一万多人,分十路“扫荡”平西和北岳区抗日根据地,对斋堂等地区重点合击。平西军民苦战半个月,击退了日伪军主力。但是,日伪军留下相当多兵力,在杜家庄、镇边城、下清水、东斋堂、大村、珠窝等14个村镇建了据点,切断了永定河南北的联系。为了打破日伪当局的“蚕食”,打开抗日的局面,本着“争取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首恶,感化无智”的原则,上级派人组成工作团,赵永成随队前往,并被任命为昌宛六区游击队长。他很快组织了一支三四十人的游击队,决定给汉奸特务点颜色看看。

婚宴上揪出老地主。斋堂川的杨村有一个杨姓地主,经常带鬼子搜山,对抗日威胁很大,工作团决定抓捕这个汉奸,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赵永成,同时请昌宛游击队一中队掩护配合。

行动开始了,一中队先封锁了杨村的路口,赵永成单刀赴会进了杨家。杨家隔壁就住着汉奸伙会——“红枪会”,稍有不慎就会惊动他们,必须胆大心细。此时杨姓地主家正在摆喜酒、聘闺女,赵永成拨开纷乱的客人,径直走到酒桌前。一见赵大队长,杨姓地主吓得直哆嗦,结结巴巴地说:“啊!大队长来了。”赵永成威严地说:“别动,跟我走!”可杨姓地主的闺女、姑爷扑过来抱着他死活不放,大吵大闹。情况万分紧急,必须当机立断,赵永成一刀刺中疯狂抵抗的姑爷,趁乱抓起老地主向外跑去,出色地完成了抓捕任务。

梁家大院抓叛徒。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清水沟北地区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叛变了,成立了伪维持会,纠合起20多人的自卫团,把几名抗日干部捆到清水据点交给日军头目柴田,使抗日政权和队伍在清水沟北地区一时难以立足,活动十分艰难。中共昌宛县委决定严惩叛徒,重新打开局面。

经过周密侦察,一天深夜,赵永成率领30名游击队员,突袭梁家大院自卫团部,一举摧毁自卫团,将几名叛徒全部抓获。随后,他又带领这支游击队乘胜出击,深夜包围上清水治安团部,将汉奸打死在上清水旧村公所房上。这回,混伪事的汉奸蔫了,老百姓扬眉吐气。

“快枪赵”一枪毙特务。1942年春夏时,日伪当局推行第四次“强化治安运动”,重点是所谓的“剿共自卫”。一个叫卢暄的特务,带着日伪军“扫荡”,抓捕抗日村干部,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纷纷要求除掉这家伙。

8月14日,赵永成和游击队员从镇边城执行任务归来,在昌平县马刨泉村的路上正好遇见特务卢暄。两个人一见面,都吃了一惊,双双掏枪,可卢暄哪比得上有名的“快枪赵”。赵永成一枪过去,正中右胸,卢暄一头栽倒在路旁。正在后边解手的游击队员赵永利,一听枪响马上跑过来,又给卢暄脑袋补了一枪。

后来,中共平西地委机关报《黎明报》曾以《二虎打双枪,击毙日本特务卢暄》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拔据点为父老乡亲报仇。1942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伪军在燕家台村安下据点,第二天出发“扫荡”大西涧,打死了不少燕家台的父老乡亲,赵永成的母亲赵杜氏、大伯母赵马氏、三哥赵永文及3岁的小侄女都被打死了。为了给乡亲报仇,赵永成带领游击队“引蛇出洞”,在二岭设下埋伏,歼灭了不少日伪军,缴获一挺捷克式机枪,数支步枪,炮弹四发,子弹两箱。

燕家台据点有一个杨姓伪军班长,抢夺财物,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区委决定铲除这条毒蛇,顺便拔掉炮楼。赵永成事先争取了炮楼里的几名伪军配合游击队行动。

夜里,这几名反正的伪军以上岗问时间为名,来到杨姓伪军班长的屋内,乘其低头看表之机,一枪把他的脑袋打开了花。起义伪军控制炮楼制高点,把住东炕和西炕,不准惊醒的伪军乱动。两名伪军想抵抗,一个被打死,一个被镇住,战斗顺利结束。

当俘虏被押到西涧口时,赵永成才发现俘虏都光着屁股,连冻带吓,一个个哆哆嗦嗦。于是,他和起义的伪军又返回据点,给伪军俘虏取裤子。对过儿炮楼里的日军发现了他们,机枪猛扫,封锁了通道。赵永成抄起警卫员的三八大盖,朝着喷火的枪眼一枪打去,打死了日军机枪射手,抢出了伪军的衣服。当赵永成率部回到梨元岭时,区委书记早在那里迎候,大家一起欢庆胜利。

在游击队的打击、袭扰下,1944年2月,日伪军只好撤离了燕家台。

抗战胜利后,赵永成被党组织派到河北涿鹿县搞土改,担任土改工作队队长。而深入农村采访的丁玲是工作队队员,与赵永成等人共同生活战斗了几个月。赵永成的形象深深印在丁玲的脑海中,成为她创作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人物的原型之一。

全国解放以后,赵永成在北京市公安系统任职。但是干了几个月,就主动申请回乡务农,以后一直担任村长和党支部书记,再没离开过家乡的土地。1994年除夕之夜,赵永成因病猝然辞世,终年79岁。

真实的“潜伏”

前几年热播的谍战剧《潜伏》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余则成、翠平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北平什刹海小石碑胡同、大石桥胡同潜伏的王文、王凤岐夫妇,和余则成、翠平确有几分相似。

王文原名吴启满,安徽金寨县人。他参加过长征,在莫斯科学习过无线电和情报工作。1940年5月,被派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工作。王凤岐原名刘桂芬,河北安新县人。全面抗战爆发后,她先在村里“青妇会”当中队长,后来调到冀中十分区定兴县一区任妇女武装部游击队队长,带领民兵挖公路、拔电话线杆子、剪电话线,破坏日伪军的通讯、交通。

1942年秋,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平西情报站决定派王文潜往北平建立秘密地下电台。要想在日本人占领下的北平潜伏,就必须为王文组建一个“家庭”。社会部领导决定让河北涿州的陈老太太给王文当“妈”、让王凤岐当“媳妇”,假扮夫妻(又叫“住机关”),组成一个“家庭”。根据领导的建议,“相亲”之后20天,25岁的王文和26岁的王凤岐秘密举行了婚礼,变成了真夫妻。

在黄浩地工组成员“七哥”叶绍青的帮助下,王文一家三口到警察所把河北涿州的“居民证”换成了北平的,上了户口。王文每天在书店上班,陈老太太、王凤岐婆媳俩操持家务,日子过得还算体面。

中共晋察冀分局社会部规定,王文、王凤岐3个月内不准活动,主要是熟悉环境,了解街道、胡同情况,站稳脚跟。

3个月过去了,他们在北平站稳了脚,开始工作。

黄浩情报组成员叶绍青把王文在妙峰山游击区使用过的干电池5W发报机,托法国朋友贝熙业大夫用汽车运到了北平。

电台输出功率小,北平城里交流电线多、干扰大,天线又不能架得太高,所以和平西情报站的电台一直通联不上。于是,经领导同意,王文决定自己组装一部发报机。

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城组装一部电台,其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经过观察,王文决定采取化整为零、分头购买零件的办法解决。

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庙会时,马路便道上有些人摆旧无线电地摊,卖些旧零件。王文就趁赶庙会的时候,有合适的就买一件。经过两个多月的游击采购,刻度盘、真空管、大小电阻、电容器、锡、松香、烙铁等器件终于买齐了。他运用在莫斯科所学的知识,计算、设计、画图,开始组装电台。没有工具,他就用剪子、斧子、菜刀、生煤火的通条,土法上马,在南屋昼夜组装。

一台有三个6L6真空管、输出功率为30W左右的发报机终于组装成功了。此外,王文还搞到了一部美国海军用的长短波两用收音机,作为收报机用。

为了保障地下电台通联安全畅通,王文、王凤岐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

首先要解决天线。在日伪统治下的北平不可能明目张胆地高高架起天线,必须伪装。于是,王文就弄了个很粗的铁丝,白天是晾衣服绳,晚上搭上电台的线,就成了天线。为了增加天线的长度、高度,王文将30多米长的天线拉出,拴在两根竹竿上,放在南房上。

其次要搞清楚日伪无线电侦测规律、手段。日伪当局为了侦察抗日力量在“北京”的地下电台,设立了无线电侦测台。

叶绍青经过多方寻找关系,终于和日伪侦测台台长拉上了关系,混得很熟。一次,他请日伪侦测台台长吃饭。推杯换盏之间,他假作无意实则有心地扯起侦测台的情况。日伪台长为了显示“交情”,就邀请叶绍青到前门外贞家花园侦测台去看一看。

到了侦测台,叶绍青假装问日伪台长:你们不分昼夜地工作,真是辛苦啊!

日伪台长说:我们主要侦测共产党的地下电台。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可我不在场的时候,他们就玩儿。特别是夜里12点我回家后,他们不是磨洋工,就是睡大觉,或是听美国之音。

侦测台的情况就这样摸清了。于是,王文就避开日伪侦测台监听时段,在凌晨2点到5点,抓住空隙,与社会部电台通联。

除了打时间差避开日伪的侦测台,王文还大胆地模仿日伪电台报务员的手法,就是日伪电台报务员听到呼叫,还以为是自己人的电台在工作。事实证明,这招很好使、很安全。

还有就是要注意隐蔽。夜深人静,电台发出的任何声响,都会引起邻居怀疑。王文、王凤岐就在竹竿上套上半米长的棉袋子,往瓦房上放天线,竹竿就是碰到瓦片,也没有一点声儿。夜间放天线,要过三道门,就在门轴的合页里,滴上几滴油,开门时就不会发出吱吱的声响;穿上王凤岐自己做的软底鞋,夜间走路就不会有声。

夜间发报,王文用一个2.5瓦的小灯泡照明还是觉得亮,就用红绸子缝了一个两层的小口袋,套在小灯泡上。为防止透光,窗户也用专做的棉垫堵上。

搞好街坊四邻的关系也很重要。伪警察所的张警长老家是河北任丘,与王凤岐算是“老乡”。经过接触,王凤岐发现警长夫人张太太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她就时不常地送些小物件、鸡蛋什么的给她。就是做面汤,王凤岐也给警长端过去一碗,“老乡你先吃,我做多了。”他们的小孩出天花,王凤岐主动把老母鸡炖好送过去,笼络感情。

这招儿还真管用。伪警察来查户口,把周围几家查完了,把查过的条子贴到王凤岐家门口,到屋里抽烟喝茶。张警长带日本宪兵来检查“卫生”,见屋里挂着孔夫子的像,干净利落,还一个劲地夸“大大的好”。

对外,王凤岐是位职员太太,很光鲜。可实际上,他们一家日子过得很紧巴。

当时,党的地下活动经费很紧张,组织给他们经费,都是由交通员从根据地秘密带来的金戒指,然后他们自己再换成北平城里花的伪币。有时交通员进不来,经费接济不上,搞得连饭都吃不上。

贫苦人家出身的王凤岐有办法。

天黑以后,她换上旧衣服,悄悄地到菜市场拣别人掰剩下的菜帮子、破叶子,不要的烂萝卜,回家洗一洗,放点盐煮着吃。

她还养起了鸡。养鸡的好处真不少,一是可以吃鸡蛋,给王文补补身子。更主要的,借喂鸡、捡鸡蛋、开门找鸡的机会,可以观察院子内外、胡同里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异常情况、可疑人员,别人还不会发觉。

就这样,众多从什刹海畔发出的红色电波传到平西后方根据地。

不久,王文、王凤岐接到通知:藏好电台,立即撤离。夜里9点多,王凤岐包裹好改装的发报机,送到东四十一条胡同西口交接点,交给地下交通员。王文撤到河北阜平史家寨中共晋察冀分局社会部机关。王凤岐在北平继续潜伏,抗战胜利后撤回解放区。 1944年2月,王文再次潜入北平开展情报工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王文结束了在北平的潜伏生涯,随华北局社会部部长许建国赶赴天津,从国民党手中接管天津市警察局。长期分居的妻子王凤岐也来到天津,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