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套
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且第一次用“战略布局”这个词来概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这说明“四个全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机遇和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四个全面”,从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作为一个整体,“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宏大战略布局,其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因此,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小康社会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总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一般认为我国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但事实上,改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75年。邓小平在谈到1975年整顿时曾多次指出:“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一贯主张,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更是不断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邓小平一再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在逐个强调每一个“全面”的基础上,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高度,进一步对“四个全面”进行重要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使这“四个全面”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2014年11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全面”,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三个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且第一次用“战略布局”这个词来概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这说明“四个全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个全面”体现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
理论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操作层面则是指导思想、治国理政大思路与具体政策的关系,一个执政党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执政思路,就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则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至关紧要。思路错了,满盘皆输;而思路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繁荣富强。改革开放就是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进入一个瓶颈期,社会上出现姓“资”姓“社”之争时,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三个有利于”的最终标准上去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起来以后,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以前少,一方面是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出现了诸如社会公平缺失,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已经演变成制约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但是,把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如何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向前进?
从党的十八大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发表了大量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大都具有开局的性质。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今后还会继续丰富和发展。但可以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在这两年里面都有了初步的萌芽。就“四个全面”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将它定位为“战略布局”,因此,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思路。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四个全面”的定位、内容、相互关系等做了说明。他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共同推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