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林俊德,一生遵循“三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某学院邀请他出任客座教授,答应给他建独栋别墅,付年薪20万,每年只要作一次报告即可。他选择当专家不当“杂家”,果断拒绝。
当然,部分专家,古今融汇,中西贯通,学识渊博,集科技、人文和艺术才能于一身,在多个领域纵横驰骋,自然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但很多情况表明,专家可能是他专长的那一行的重量级权威人物,不一定是什么都明白的万事通。因为当一个人对某个专业领域研究很深入的时候,他的知识与智慧是在这个点上聚焦,跨出这个专业一步,他对另一个专业的了解可能为零。不明白这个道理,总以为自己是专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什么都敢说、都敢做,就可能误导公众,贻害无穷。正因为如此,很多学有专长、有知有畏的人,总是坚持当专家不当“杂家”。
复旦大学老校长、中国教育专家苏步青教授,就是这样的人。除了专业与教育,他写得很少,说得也很少。他认为,一个人学问再好,但终有局限,所以在专业以外,他少谈甚至不谈,不因一己盛名误导公众……
如今,像林俊德和苏步青这样的人,在一些备受尊崇的专家眼里,自然十分“落伍”。他们既称专家,就自视无所不知,从不认为自己有所局限,哪怕是跨越专业领域的问题,也能讲个“一二三”来。这种无所畏惧的心理,这种充当“杂家”的气派,其背后往往逃脱不了物质利益的诱惑和职业道德的变质。
总想着钱名交易,名就真的不值钱了。专家之所以被社会承认,主要源于自身良好的权威和公信力。如果依靠专家的光环,胡言乱语,不懂装懂,出卖身份和名节,充当不法商人的御用工具,不仅会让群众蒙受巨大损失,也必将丧失自己的学界声望和社会公信力,最终导致“斯文扫地、一文不值”。
人品一旦出现杂质,专业就会失准。某公司创造的“第五大发明”——空气混合动力汽车,让很多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除了公司自身的炒作,那些参与“专家论证会”的专家们也难辞其咎。
专家希望通识百科、指导他人生活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这告诉我们,专家贵在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仅知其专,更应知其不专。打肿脸充胖子,以无知充有知,依靠人们的信任牟取暴利,就成了一种欺诈行为,到末了专家只能成为受人批判的“砖家”了。
康德说,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就是“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专家是社会的良心。真正的专家总是为老百姓代言,为学术立威,为社会立信,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如果利字当头,不珍视自己的称谓,就不是真正的专家,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专家的指引。塑造专家的良好形象,一方面需要加强专家队伍自身的道德建设,避免患上“崇富病”。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让热衷于走穴的专家得以曝光,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专家得不偿失。
(《紫光阁》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