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09:00 來源:農民日報222
在農村,農民群眾生病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村醫。他們可能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沒有高超的醫技,但離農民最近,最能解農民所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仲凱說:“面對農民群眾對農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需求,我們也得像鄉村醫生一樣,做全科醫生,快速診斷並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著33年黨齡的張仲凱主要從事低緯高原植物病毒分類鑒定、病毒與寄主植物的分子細胞學互作機制、高原作物病毒病發生流行成災機理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簡而言之,就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幫助農民解決農作物病毒病害的具體手段,如同鄉村醫生給病人開藥方,隻不過張仲凱的“病人”是農作物。
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寫進農民的豐收賬本,這是新時代每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堅守。張仲凱常常自省,也時常對學生們說:“不是你感興趣什麼就研究什麼,而是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去研究。”科學研究就是一條崎嶇的山路,隻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給農作物看病,先要知道有什麼病,每種病的病症表現是什麼,才能進行有效診斷,對症下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植物病毒究竟是從哪裡來的,目前還沒有人研究清楚,而且病毒還會不斷變異,想消滅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研究病毒的初侵染來源、發病特點、傳播方式,找到對應的防治手段。也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找到對應的抗病基因,以此培育新的抗病品種。”張仲凱說。
搞農作物病害防治,其實也像打仗一樣,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不同的只是“戰場”處在微觀世界。
經過多年的努力,張仲凱和團隊建立了基因克隆、毒株純化、標樣冷凍、標准毒株試管苗保存及溫室寄主保存等主要作物病毒的立體保存庫,構建了我國種類及分離物最多的植物病毒基因庫。從雲南及相鄰省區農作物中分離鑒定出13科17屬67種病毒3560個分離株,注冊相關基因序列382個。其中,報道植物病毒新種18種,國內新記錄種9種﹔植物布尼亞病毒正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16種,佔該屬病毒全球報道的53%。為抗病毒農作物品種篩選、農作物病毒檢測試劑盒研制、生物源抗病毒制劑研發積累了豐富的毒株材料。
如果說構建作物病毒的立體保存庫和植物病毒基因庫是“戰略”的話,那麼借助電子顯微鏡對病毒在細胞中的分布進行精准診斷就可以說是“戰術”。這一“戰術”的精度是納米,即毫米級的百萬分之一以上。如果硬要打個恰當的比方,那就好比在一個標准足球場裡尋找一粒芝麻。找到了這粒“芝麻”,就能找到病害應對的辦法,甚至可以做到提前預防。
張仲凱告訴記者,植物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真菌病、細菌病、病毒病和線虫病,其中真菌病最為常見,其次是病毒病,在不同的區域、時間,甚至農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都會呈現不同的病害表現。在雲南及其周邊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冬早春干旱少雨,相對氣溫較高,這個季節種植的蔬菜等作物病毒病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這是他科學研究中耗費精力最多的領域。
針對這一問題,張仲凱和團隊系統鑒定了為害冬早春蔬菜的主要病毒36種,揭示了病毒優勢種在不同區域及蔬菜品種上的變化特征,發現新發生區及苗期早發主要是攜帶病毒的種子傳播,為源頭綠色防控提供了依據。
2023年5月,張仲凱入選雲南省“科技副總”,挂靠企業為雲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張仲凱說:“國家提出要打造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副總’讓專家和企業實現了緊密合作,打破了以前的‘兩張皮’。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企業。”
兩年多來,張仲凱和團隊一直在幫助思農公司建立研發平台和體系,聚焦優良抗病蔬菜品種選育工作,並解決蔬菜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他說,這幾年他對產業、企業和農民亟須解決的科技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要破解我國蔬菜產業高價值品種和種子長期受制於國外跨國企業的問題,亟須加強自主創新,在原始創新、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發方面加快國產化。
張仲凱對種子種苗生產標准化問題同樣也有不少擔憂。最近幾年,總有農戶找到研究所,請張仲凱幫忙鑒定作物植株是否帶有病毒,因為他們懷疑是種子種苗出了問題。“種百合花的老鄉,他買的種球出苗難、植株矮、花頭小﹔種西瓜的老鄉,種出的西瓜個頭小、畸形瓜多。”張仲凱說,“即便檢測出帶有病毒,也沒有辦法証明是種子種苗的問題,土壤、生長環境都有可能是罪魁禍首。如果老鄉們可以將採購的種子、種苗留樣保存,那就可以直接檢測種子和種苗,為大家提供維權依據。”
張仲凱認為,更關鍵的是要在種子、種苗生產的各個環節,建立一套科學且嚴格的標准,從源頭上管好,產出安全、優質的種子種苗,才能讓農民群眾用得放心,見到豐收。(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