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常想身后留什麼

鄭繼龍

2025年07月15日09:49    來源:中國軍網222

“身后留什麼?”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必須用一生回答的黨性課題。

1951年,時任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的甘祖昌因公負傷,留下嚴重腦震蕩后遺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后,他總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就跟妻子龔全珍說:“比起那些為革命犧牲的老戰友,我的貢獻太少了,組織上給我的榮譽和地位太高了!”此后,他多次向組織遞交報告,請求組織批准他回農村參加建設。1957年,組織上批准了他的請求。隨后,甘祖昌帶著全家在江西省蓮花縣沿背村扎下了根。

回到農村的幾年間,甘祖昌全家一直過著節儉的生活。他立下家規,不吃超過一元錢一斤的食物,不穿超過一元錢一尺布的衣服,吃飯時,碗裡絕不允許剩一粒米飯。甘祖昌始終保持著克勤克儉的生活習慣,卻將自己三分之二的工資拿出來修水利、建學校、扶貧濟困。村裡沒有水,他就帶領鄉親們肩挑背扛,硬是修成了25公裡長的灌溉水渠,讓“望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村裡路不通,他就組織村民架起了10多座簡易實用的橋梁﹔村裡沒有電,他又帶領鄉親們建起了水電站……

甘祖昌給群眾留下了腳下平坦的路、田裡豐沛的水,卻從來沒有想過給兒女留下一條“康庄大道”。

“只能給后代留下革命傳家寶,不能留下安樂窩”,這是甘祖昌常挂在嘴邊的話,也是他一生踐行的准則。甘祖昌的三女兒甘公榮品學兼優,獲得高中推薦升學名額,他婉拒班主任:“既然大家都爭著上高中,就把我家公榮的名額讓給他們吧。”面對女兒的不解和委屈,他拿出犧牲戰友的舊布鞋,講了戰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遺言。這“一讓一講”,讓的是待遇,講的是風格,立起的是克己奉公的高尚人格,傳承的是清廉自守的清正家風。

他的妻子龔全珍同樣如此。這位放棄城市生活隨夫返鄉的大學畢業生,把心血都傾注在鄉親們身上,離休后依然奔波在助學助困的路上,臨終前把最后一個月工資都作為特殊黨費上交。女兒甘公榮繼承了這份“傳家寶”,她生活儉朴,卻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投入到助學助困的事業中。她常說:“父親說了,錢財要用在刀刃上。”如今,甘公榮的子女兒媳也主動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活躍在社區服務、扶貧濟困的第一線。

一名共產黨員身后應該留什麼?無數黨員干部用奮斗實踐給出了答案,谷文昌以木麻黃治沙把荒島變成綠洲、焦裕祿帶病為治理蘭考“三害”奔波,他們給后人留下的是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和造福一方的突出業績﹔楊善洲把價值數億元的林場無償交給國家,去世時卻家徒四壁,孔繁森殉職時身上僅剩8元6角錢,他們給家庭留下的是以身作則、澤被后世的清廉操守和清白家風。沉甸甸的群眾口碑、造福一方的惠民實績、堪為表率的高尚人格、代代相傳的清白家風,這些都是黨員干部身后應當留下的寶貴財富。

反觀現實中有的黨員干部,在權力與物欲的旋渦中迷失了方向,被貪念蒙蔽了雙眼,將黨性原則拋諸腦后,有的為了所謂的“政績”大搞面子工程、虛假工程,給后續發展留下爛攤子,勞民傷財,壞了口碑﹔有的當“甩手掌櫃”、做“太平官”,在其位不謀其政,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問題躲著走,讓政策空轉、機遇錯失,冷了群眾的心﹔還有的在“為子孫鋪路”的妄念中迷失,置黨紀國法於不顧,瘋狂斂財,腐化墮落,結果身敗名裂,不僅葬送了自己,使家庭支離破碎,更損害了黨的事業,敗壞了黨員干部形象,留下了無盡悔恨。這些沉痛教訓,值得深思和記取。

對黨員干部而言,常想身后留什麼,既是對初心使命的叩問,更是對黨性修養的砥礪。這就要求黨員干部,一方面要保持政治本色,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把讓人民群眾滿意作為工作追求,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工作准則,心系百姓想事、篤實黨性干事,確保干出的政績任何時候都經得起人民的評價、歷史的檢驗。另一方面,要身體力行樹立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好家風,不僅要在日常點滴中涵養高尚品德,樹立榜樣標杆,更要通過言傳身教,向親屬子女闡明“清廉是福、貪欲是禍”的道理,教育家人不慕虛榮、不搞特殊,潔身自好、堂堂正正,守住精神高地,傳承清正家風。

(責編:薛瑞、王先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