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10: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1945年,王若飛和夫人李培之、兒子毛毛在一起。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書是家庭的情感紐帶,是家教的重要載體,也是家風的一面鏡子。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國家建設時期的一封封家書,承載著他們對於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反映出他們信念堅定、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亦透露著他們對親人子女的綿綿深情。這些家書情真意切,蘊藏著許多感人故事,是我們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品格風范的生動教材,現從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紅色家書》一書中摘編幾封家書,與君共享。
——編 者
銘 兄:
歲尾年頭,最易動人懷抱。況我今日處境更覺百感煩心,念國難之日急,恨身之蹉跎,沖天有志,奮飛無術。五更轉側,徒喚奈何!雖然楚囚對泣,惟弱者而后如此。至於我輩,隻有隱忍以候。個人生命,早置度外。居獄中久,氣血漸衰,皮肉虛浮,偶爾擦破,常致潰爛。蓋緣長年不見日光,又日為陰濕穢濁所熏染。譬之楠梓豫章之木,置之廁所卑濕之地,亦將腐朽剝蝕也。又冬令天短,雲常不開﹔又兼房為高牆所障,愈顯陰黑,終日如在昏暮中,莫能細辨同號者面貌。人間地獄,信非虛語。有人謂礦工生活,是埋了沒有死,大獄生活,是死了沒有埋。交冬以來,吾日睡十四小時(獄規:晚六時即須就寢,直至翌晨八時天已大明方許坐起),真無殊長眠……
以上瑣瑣敘述大獄生活,吾兄閱后,或將以為弟居此環境中,將如何哀傷痛苦,其實不然,弟隻有憂時之心。一息尚存,終當努力奮斗。現時所受之苦難,早在預計之中,為工作過程所難免,絕不值什麼傷痛也。因此弟之精神甚為健康,絕不效賈長沙之痛哭流涕長嘆息﹔惟堅忍保持此健康之精神。如將來猶有容我為社會工作之機會,固屬萬幸。否則亦當求在獄能比較健康而死。弟並無絲毫悲觀頹喪之念也。與吾同號者,尚有五人,彼等官司皆在十年以上,時常咨嗟太息,以為難望生出獄門,我盡力慰解彼等,導之有希望,導之識字讀書,導之行樂開心(下棋唱歌),一面使彼等有生趣,一面使我每日的生活亦不空虛。當彼等詛咒此大獄生活時,我嘗滑稽地取笑說:“我們是世間上最幸福的人。每天一點事不做,一點心不操,到時候有人來請睡,一睡就是十四點鐘﹔早上有人來請起,飯做好了就請我們吃﹔難道還不夠舒服麼?”同時又敘述遭受天災或兵災區域難民的痛苦,冰天雪地中沙場戰士的生活,我們較之,實已很舒服。自然任何人都願在沙場征戰而死,不願享受大獄的舒服。吾之為此言,一面取笑,一面亦示人世間尚有其他痛苦存在,不可隻看到自己也。即如吾兄現時之生活,想來亦必有許多難處,不過困難內容性質與弟完全不同耳。弟處逆境,與普通人不同處,即對於將來前途,非常樂觀。這種樂觀,並不因個人的生死或部分的失敗、一時的頓挫,而有所動搖。弟現時所最難堪者,為閑與體之日現衰弱,恨不能死於戰場耳!每日天將明時,枕上聞軍營號聲,不禁神魂飛越!嗟乎!吾豈尚有重躍馬於疆場之日乎?
一九三三年一月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3日 18 版)
相關專題 |
· 黨建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