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沈陽市處處迸發著發展的激情與活力。作為沈陽裝備制造配套產業集聚區和大都市后花園的於洪區,更是擔負著“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幸福於洪”的歷史使命。堅持“產城互動,保障同一,服務均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2012中國十大改革年度縣(市、區)。在改革發展的大潮中,涌現出杜玉潭等一批干事創業的優秀典型。
杜玉潭扎根基層,努力鑽研,勇於創新,善於突破,敢於擔當,成為基層黨員干部的一面旗幟。尤其是他身上有一種朴實、清新的工作作風,落腳在群眾、核心是感情、重點是解決民生難題,他切實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成為百姓至親至愛的“公仆”。
他一個人拿著掃帚走上街頭,從凌晨1點半掃到中午12點﹔他利用假期“暴走”4天,逐條排查所有巷路的垃圾積存數量,調研應對管理辦法﹔為了抓好“門前三包”環境衛生工作,他“摸”清城中村6800個臨街網點垃圾排放盲點症結﹔他淘樹、淘磚、淘石,用別人不要的“廢棄物”建成4個城市公園和50多處街頭綠地。
他叫杜玉潭,沈陽市於洪區城鄉管理局局長。
和這個名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平立面一體化市政養護、環衛一體化保潔、垃圾“兩站一點”收運、“大樹移植”節約型綠化、北方冬季護欄機械化清洗等一大串已被認可和推廣的工作模式。
點子多、愛鑽研、會省錢,人們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杜玉潭始終堅持自己的信條:無論在什麼崗位,隻要把群眾需求、群眾滿意當作標尺,就不會有錯。
北方冬季多雪,沈城的街路護欄又多為白色。雪后不久,白色的護欄就“穿”上一層厚厚的泥衣。如何在低溫中安全、快速清洗城市護欄,著實成了道難題。
多次試驗后,杜玉潭和同事配制出一種防凍、低腐蝕清洗液,並改裝了機械清洗車的動力系統,讓常規無法在0℃以下環境裡作業的護欄清洗車運轉自如。專家認定,這套具有獨立專利權的清洗設備填補了國內北方地區冬季實施護欄機械化清洗的空白,其作業成本僅為人工作業成本的1/3至1/4,而且極大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安全隱患,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文明程度。
沈陽市城建局隨即決定在全市推廣應用該設備和這種冬季清洗作業方式。這已經是繼“應急井蓋”、“大樹移植”等之后,“於洪城管模式”第7次在沈陽全市推廣。這樣的肯定對於成立僅兩年半的於洪區城管局來說,既是鼓勵也是鞭策。
干好你分內事得了,哪來那麼多想法?但杜玉潭偏偏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人,從28歲援藏時嘗試在生命禁區種植蔬菜開始,杜玉潭就沒有停止過創新的腳步。 “不提升就不能適應新發展,等群眾有意見,那就晚了”,這句他常挂在嘴邊的話既是提醒別人也是告誡自己。
城市道路上隨處可見的井蓋,因產權不同、規格不一,井蓋丟失、破損后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得到修復。這讓杜玉潭煞費苦心,如何縮短井蓋丟失至修復的時間差,把傷害降到最低?
“我們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最大井蓋直徑為1米、最小井口直徑為0.55米,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應急井蓋’的尺寸就是根據這一情況確定的。 ”杜玉潭介紹,“通過在內圈加裝井桶,‘應急井蓋’能固定在所有井口上,其安全性、穩定性高於目前道路上使用的各類井蓋。 ”
在他的帶領下,於洪區城管局在沈陽市率先組建了立面專業保潔隊伍,徹底解決小招貼、噴涂等“城市牛皮癬”帶來的污染﹔在全市率先組建快速保潔隊伍,實現18小時不斷檔保潔作業鏈﹔引進小型可移動式垃圾箱,實施“撤房建點”、垃圾倒運車車對接,真正實現了“兩站一點”垃圾不落地、封閉收運。
不僅如此,杜玉潭還號召動員全局職工,將市政道路改造及日常維護后產生的方磚、花崗岩邊石等廢棄建筑材料“隨產隨揀”,村屯溝旁、路旁的遺棄樹木“隨見隨淘”,讓它們在新的空間裡體現新的價值。
2011年秋季至2012年年底,杜玉潭和綠化系統工作人員就成功 “淘樹”4.2萬余株,其中不乏樹齡達六七十年的超大樹木,搜集利用挖掘棄土12萬立方米,新建和改造綠地40余萬平方米。此舉不僅使綠化工程成本大幅下降,累計節約資金3000萬元以上,還直接縮短了綠化周期,讓老百姓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享受到多年成樹的陰涼。
納稅人的錢得省著花,老百姓需求的事要多辦、實辦、好好辦。杜玉潭把目光盯在城市建設改造后留下的棄管地上。閑著不用,何不變廢為寶?很快,東怡園、水調歌城、東平湖小學及依雲北郡等綠地建設改造工程相繼啟動。
東怡園綠地廣場落成的時候,居民在慶祝舞蹈前特意加了個開場白。 “這才是共產黨干的活”——這句夸獎讓杜玉潭至今倍感溫暖。
杜玉潭介紹,“今年春天,這些棄管地上建起的公園將達到4座、街路附屬綠地將有50多處,面積大的2.4萬平方米,面積小的就20多平方米,但無論大小,隻要老百姓需要就有價值。 ”
這些公園、綠地上所栽植的樹木、鋪的方磚,甚至擺放的涼亭、石凳,都是杜玉潭和同事們“撿”回來的,原本可以建一個公園的錢現在能建五六個公園。 (記者/張艾陽 金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