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08:58 来源:农民日报
每年夏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都会戴着草帽,走在试验田边,边走边仔细观察水稻的长势。作为一名基层水稻育种专家,他坚持把“心系国家粮食安全、助力稻农丰收致富”作为工作宗旨,以精湛的业务、务实的作风、热情的服务、敬业的精神,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他身上闪耀发光。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深知这片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深知这里的农民对丰收的渴望,我要尽我全力让这片土地多产粮、产好粮!”这是聂守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埋头科研,勇于创新
大学毕业后,聂守军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在稻田里忙碌,播种、管理、观察、记载、选择、收割,再对收获的水稻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理想的材料,然后再播种、管理、收割、对比试验……一茬一茬的水稻长大成熟,记录的档案材料也足足装满了几麻袋。
经过不懈努力,聂守军带领团队选育出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4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7项,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4亿亩,增收稻谷70.29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222.2亿元,累计实现水稻新品种转化7118万元。其中“绥粳18”成为我国自2017年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153.3万亩,增收稻谷33.3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106.5亿元,带动企业增效近2.5亿元。目前,“绥粳18”已成为东三省单品种转化金额最大的水稻品种。
下沉基层,服务“三农”
育种方向的形成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好的品种和技术,也要老百姓认可才能称为‘好’”,作为水稻育种人,聂守军深知这个道理。
2014年,聂守军被黑龙江省科技厅任命为科技特派员。做“接地气”的科技特派员是聂守军对自己的要求,他觉得“接地气”首先要了解当地政府、企业及农户的技术需求,才能因地制宜,提供对口帮扶。工作中,他每次都会亲自带队到服务点,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技术问题,细心摸查他们的技术需求,以便精准发力,向他们提供更加系统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在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绥滨、绥棱等县期间,聂守军不但与当地的水稻种植户结成科技支农对子,更是从育苗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做到“农户随时有需求,专家随时来解答”。
姜维军是绥滨县忠仁镇黎明村村民,2015年起,聂守军带着“绥粳18”品种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不但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还帮助他与企业积极对接,推动落实了忠仁镇与中粮集团、绥化市万胜米业合作开展“绥粳18”稻米的订单农业,全面实现该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化。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的王忠艳也是一名水稻种植户。5年来,在聂守军的技术指导下,他家的稻田亩节约水稻种植成本近50元,平均亩产提高48.7公斤,这使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水稻种植能手。同时,在聂守军的牵线下,绥棱县上集镇诺敏河村的邓广友也与当地桃花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合作,通过种植聂守军育成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绥粳18”“绥粳28”“绥粳302”,实现了丰产增效,累计带动农民增收3200万元以上。
科企合作,助力发展
搭乘产业化快车,把良种推向田头。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对良种的期盼,要求科研人员不能做市场经济的门外汉。为进一步加速水稻新品种成果转化,聂守军提出适宜科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传递“科企合作,优势互补”“企业搭台,科研唱戏与科技创新,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合作理念,大力开展成果转化工作,推动水稻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发展。
2014年,聂守军与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开展了科企合作,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建立起“绥粳18”示范基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有了企业的参与,“绥粳18”的推广迅速形成规模效益,不但一跃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还为盛昌公司新增利润近2亿元。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该公司在原1100万元转化金额的基础上,继续追加3000万元成果转化费,用以继续开拓市场。
多年来,正是聂守军团队在育种理念、育种技术、测试检验等多个方面对盛昌公司进行科技“输血”,提高了企业的“造血”能力,该公司于2020年获得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科研与企业经营紧密地连为一体,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聂守军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宗旨,深耕田间,无私奉献,用担当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2020年,聂守军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龙江楷模”称号,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任命为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兼任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省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农村部“948”计划、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项目及课题20余项,累计经费达2000万元;取得获奖成果20余项。其中,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省长特别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