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09:12 来源:法治日报
“我挤在人群当中,用我那看不见的大眼睛朝前瞅着,默默地用心感受这里的一切。国旗护卫队的军人们越走越近了,我能清晰地听到那富有节奏的铿锵有力的正步声,我甚至听到了他们脸上那庄严的神圣的笑容。”这是盲人军医王琦的自传《太阳永驻》中的一段话。
王琦,1969年生,吉林省长春市军队离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军休干部、省盲人协会主席。2023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王琦“吉林楷模”荣誉称号。
站在台上的王琦,面带微笑,眼含泪光,将数十载的人生娓娓道来……
1985年,年仅16岁的王琦参军入伍,在战场上,由于他机智勇敢,表现突出,被团里评为“优秀钢铁战士”,并在火线上破格入党。1986年,他英勇奋战,被炸弹炸伤双眼导致双目失明。
王琦生于陕西省一个三代单传的工人家庭,和许多军人一样,他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立志长大后成为真正的英雄,保卫祖国和人民。
5岁那年,母亲为他做了一身小军装,那顶配有红五角星的军帽让他爱不释手,他在镜子前兴奋地模仿着军人的动作,敬礼、立正,乐此不疲,军人梦的种子就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
到了1985年,征兵的消息传来,还在上高中的王琦揣着户口本跑到当地的武装部报名参军。这一年,他踏上了军旅征程,向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迈进。
刚刚入伍的王琦因为年纪小,还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出于保护心理,连队干部决定让他留守,但一心渴望征战疆场的王琦坚决不同意。
“我就和连长说,你凭啥以貌取人,射击、投弹、越野、战术,我哪点落后了,我坚决不留守……”在一次又一次的软磨硬泡之下,连队最终同意让他随队出征。
1986年7月22日22时,王琦和战友们正修复阵地,即将撤防,可恰在此时,敌方炮弹来袭,千钧一发之际,王琦将处于极度危险中的战友扑倒,而他自己却被爆炸时的巨大气浪掀飞,失去了意识。
曾经崇拜英雄的少年,在这一刻成了真正的战斗英雄,可他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中。
“失明后的日子,对我来说就像是天塌了,眼前一片黑暗,真是太痛苦了。”王琦说。最初,他不敢快走,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撞到门上、墙上。
对于盲文,王琦有些抵触,“我还是习惯用笔写字,但是我看不见,字写歪了,重叠了,都不知道”。他说,给家里写信,家人拿到之后,回信说纸上只有痕迹,没有字。他这才知道自己用来写字的笔没有墨水了。
生活中这些微小的细节一点一点地蚕食着王琦对生活的希望,他一遍遍地问自己:“我将来还能干什么?”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一个故事,在一场演奏会上,一名小提琴家手里的琴弦突然崩断了一根,然而他没有丝毫犹豫,用剩下的琴弦完成了演奏。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王琦,“即使人生不完美,依然可以奏出完整的乐曲。”王琦对自己说,“能将人真正打倒的不是炮弹,而是挫折。我还年轻,还可以学很多东西。”
在此之后,王琦开始学习盲文,他找来盲文自学的书籍和磁带,用盲锥在盲文纸上反复练习,没过几天他房间到处都堆满了盲文纸,有时心烦意乱之中把盲文书撕得粉碎,冷静之后又买来新书继续练习。许多盲人要用数年时间才能学会的盲文,仅仅三个多月,他就初步掌握。
1991年,王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推拿。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王琦被分配到长春某部干休所,当上了一名专职按摩师,这一干,就是30年。
在这30年里,他独创的盲师“双理疗法”让许多患者在他的治疗下痊愈。克服失明带来的诸多不便,王琦研发了两项国家专利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不仅如此,多年来,他还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并用盲文撰写出两部医学专著。
2021年,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永驻》问世,书中用朴实而平淡的话语讲述了王琦自己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那些同样身处困境中的人努力向阳生长。
王琦曾两次获评“全国自强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军老干部先进工作者”“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吉林好人·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两次……诸多荣耀加身,但如果你问起他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他会说:“我是名军人。”(本报记者 张美欣)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