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10:1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无人驾驶车穿梭在城市街头,全国首颗专为城市定制的卫星“武汉一号”冲上云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9%……“九省通衢”之武汉,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效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干部是关键,人才是支撑。从去年开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和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干部和人才,武汉开展了一系列大调研、大讨论,谋划实施固本培元铸魂行动、班子优化提升行动、产才融合促进行动、干事创业环境优化行动等“七大行动”,以队伍焕“新”推动发展向“新”。
涵养源头活水 一线实战成长
“诚挚邀请大家逐梦大武汉,共同创未来!”武汉市2025年度选调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校园招聘宣讲会的现场气氛火热。7个宣讲团赴全国22所高校开展校园宣讲招聘,预期招录产业发展所需的理工科专业背景毕业生比例超过50%。同时,武汉创新实施市属国企管培生项目,聚焦信息科技等8个方向招聘112名优秀应届毕业生,进一步加强武汉市属企业干部队伍源头建设,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年轻干部,实现从“招到人”向“招对人”转变。
“导师带领我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绩。”市数据局的一名年轻干部表示,新入职的她一度因工作面对新职能、新领域、新技术而产生“本领恐慌”,通过市委组织部实施的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结对帮扶的导师耐心为她答疑解惑,在一线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为“新质”育“新人”。武汉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招录渠道,科学合理规范岗位设置和招考条件。加强跟踪培养、创新培养路径,会同市发改委、市科创局、市数据局等8家单位,选拔300余名具有与现代化产业密切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持续优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实施常态化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举办公务员履职能力培训班、外出调研实训班等200余期,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趋势,干部推动转型发展本领明显增强。
聚焦重点领域 促进产才融合
引进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就能牵引带动一个产业。围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需要,武汉有针对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一人一策”进行综合支持,办好人才“关键小事”,为产业发展集聚源动力。
在武汉市人才工作局统筹下,武汉加大对各领域人才的挖掘力度,促进产才融合。“获评专项人才,让我感觉被城市‘看见’!”首届“武汉英才”专项人才操捷带队设计的创新型医疗器械摘得2024德国红点设计奖,他表示,工业设计师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职称,“武汉英才”这一市级荣誉不仅提升了单位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认可度,更传递出了武汉对工业设计行业的重视,为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为“新质”纳“新才”。武汉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武汉英才”计划为主干,健全配套政策,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保障人才激励资金支持,遴选支持千余名本土优秀人才。聚焦产业工匠、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领域,鼓励人才扎根产业一线,为产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激励担当作为 优化干事环境
“没有办法的时候,党员就是办法。”在“英雄城市·先锋有我”的专题分享会上,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分享自己和团队的奋斗故事。系统刚上线时,团队人手不足,保障数据安全面临重重挑战。公司党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党员冲锋在前、全员参与其中,全力确保系统安全稳定,为主管部门和控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实现了“零故障、零中断、零差错”,各项业务处理实现“零投诉”。
在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总能看到党员拼搏奋斗身影。自2021年以来,武汉不断加大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一线挖掘选树先进典型的力度,依托“英雄城市·先锋有我”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创新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重点培育一批党员先锋团队和先锋个人,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集聚优势,将党组织打造成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坚强堡垒。
为“新质”赋“新能”。武汉以实际行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火热实践。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持续加大容错免责和澄清正名力度。针对不同区域特点,以差异化考核指标激励引导各区各单位更加自觉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定期开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日常调研,深入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以实干实绩论英雄,有力营造共促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本报通讯员 武组轩)
相关专题 |
· 党的建设数据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