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党委——
本报记者 何昭宇
2025年02月11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年货大集人群熙攘,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沿着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热闹喜庆的中心街,向西穿过六埠新桥,便是东淀蓄滞洪区。
立春刚过,南面的稻田正准备翻土播种,北面的麦田已有绿油油的青苗从泥土里探出头来,这是去年秋天种下的冬小麦。“每年雨水最多的时候是7、8月,冬小麦9、10月播种,来年5、6月收获,恰好避开汛期。”村党委书记郝庆水说。
80岁的老村支书张向和说:“大清河、子牙河、独流减河交汇的地界儿,河水上涨就涝,上游泄洪就淹,几辈人都在与洪水抗争。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一直是村党组织挂念的头等大事。”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第六埠村占地1.6万余亩,除了大堤内的居住用地,留给产业发展的空间只有位于东淀蓄滞洪区的1万多亩。如何在蓄滞洪区里把产业发展好?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蓄滞洪区南部1000多亩地在洪峰到来时首当其冲,不得不长期荒废闲置。“洪水几十年一遇,寻常年景少洪多涝,选好耐涝作物很重要。”郝庆水说,村党委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出来,改造水田排水系统,种植耐水性强的水稻。
避开汛期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但相比其他村庄,这里的温室大棚为适应洪涝也进行过几番改造。
“最初建大棚用的是土坯,洪水一来就被冲倒了。后来改用红砖加固大棚,洪水汹涌依然抵御不住,而且经水浸泡的砖块容易松散,复建成本高。”村民张凤文用大棚种菜30多年,也与洪水搏斗了30多年。
前年,洪水冲垮了村里2000多个大棚,张凤文家15个大棚也在其中。洪水退后,村党委帮助张凤文修建了更结实的大棚。“每改造1亩大棚政府给5万元补助,算上农业保险的赔偿金,改造大棚只花了不到一半的钱。”张凤文说,“现在的大棚是钢骨架结构,掀掉大棚北面的黑毡布,洪水就能从钢骨间隙通行,减轻对大棚主体结构的破坏。”如今,张凤文通过创富工坊等渠道销售自家蔬菜,年收入近30万元。
“背靠东淀,三河汇聚,这是生态优势。”开着观光车行驶在蓄滞洪区的土坝上,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对沿途景区如数家珍:生态六埠,能闻稻香、听蛙鸣、赏荷花;农业研学实践基地,可体验水稻插秧、收割……2024年,村里景区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00后村干部后备力量张墨妍,毕业回村一年半,既是景区讲解员,也是旅游线路设计者。“前辈带着干,能力提升快。”张墨妍说。如今,第六埠村党委形成了良性的干部梯队,村子发展后继有人。
蓄滞洪区里蹚出致富路,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稻蟹基地、蔬菜大棚、创富工坊……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要求,村党委领办“书记项目”,每年聚焦一个目标、办成一件实事。10年间,村集体收入从每年200多万元增长到1500多万元。
新的一年,郝庆水又盘算起新的规划:引进更多蔬菜品种、开发水上研学课堂……“大水冲不垮第六埠村人!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防洪减灾工作,同时在农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懈探索。”郝庆水目光坚定、满怀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1日 19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