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山东安丘市:“跨村联建、强村共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中共安丘市委组织部

2025年02月07日10: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去年以来,山东省安丘市将“跨村联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创新实施“跨村联建、强村共富”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组建联建村党组织181个、覆盖453个行政村,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

一、背景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市境总面积17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万亩,辖14个镇街区、864个行政村,总人口9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8万人,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安丘市的总体发展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融合步伐的加快,安丘市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日益呈现出打破地域限制、交织分布、融合共生的趋势,区域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山区村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受限于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党员结构、干部能力素质等因素,在建强村级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单纯依靠纵向领导、垂直管理的传统组织架构和理念办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为此,安丘市创新实施“跨村联建、强村共富”工程,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路径依赖,通过“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富带穷”,推动党建工作抱团发展,形成“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全域推进”的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从组织领航入手,拓展联村党组织覆盖面,着力增强组织功能,确保“跨村联建”联得了、联得紧、联得实,避免出现空架子、空运转等问题,筑牢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突出联建重点。聚焦规模小空心化问题相对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村,在原行政区划“五个不变”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拉郎配”,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对全市864个行政村,按照3—5个村联建、总人口规模1000—2000人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共组建181个联村党组织、覆盖453个村。二是完善联建机制。实行项目化“定单”,由联合党组织建立联席议事制度,确定年度重点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形成项目化任务清单,以目标管理推动联建任务落实;实行责任化“领单”,明确联合党组织成员以及群团组织责任人分工,逐项明确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落实机制;实行绩效化“评单”,推行“月跟踪、季考评、年述职”全过程绩效考评模式,将考评结果与联合党组织成员评先评优和报酬待遇挂钩,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切实提升联合党组织运转效能。三是凝聚各方合力。进一步整合财政、土地、金融、农业等各方面政策资源,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结合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力量,选派81名优秀党员干部联建村任职,并兼任联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市镇两级交通、水利、养老等项目安排上对联建村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联建村申报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项目,去年以来,联建村共策划对接36个项目,争取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

(二)注重分类施策,织密联建体系。紧扣乡村振兴五大目标,把产业共营、人才共育、生态共创、组织共建作为主要内容,推行“头雁领航”“强村带弱”“产业拉动”“项目牵引”4种形式,汇聚各方力量。一是“头雁领航”式。选准“带头人”是实现“跨村联建”工作“联得动、带得紧”的根本保证,在工作中,注重发挥“领头雁”示范带动作用,以自身工作能力强、干事创业劲头足、资源较多的村党组织书记为带头人,筛选确定33名兴村治社好导师,以点带面推动“个体优”向“整体强”转变。比如:金冢子镇金南联合党委,充分发挥核心村党支部书记孙瑞春头雁带动作用,整合5个联建村庄土地资源,一改过去“小全多杂”的传统种植习惯,发展黄金蜜桃1600亩、大樱桃500亩、有机蔬菜2000亩,带动各联建村年均增收10万元。二是“强村带弱”式。以“两委”班子较强、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或人口较多的村为龙头,联合周边若干村,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区域资源,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经过多轮分析研判,确定以人才资源多、经济实力强的50个村为龙头,带动周边薄弱村联合发展。比如,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青云小镇联合党委,探索实施“农业资源+近郊旅游”发展模式,建设青云(网商)小镇项目,先后举办“梨花节”“采摘节”“国潮不夜城”等文化节会,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增加联建村均集体收入10余万元。三是“产业拉动”式。立足安丘农业大市、以村庄特色产业为纽带,着眼放大规模效益、形成产业优势,由联村党组织牵头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周边村集体及群众参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比如,凌河街道整合石家庄村等7个有共同产业基础的村成立联合党委,建成全市首家“联合社”,新建红芽姜大棚18个,带动村均集体增收1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四是“项目牵引”式。借势上级扶持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选定核心联建区,在市镇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下,进一步扩大项目建设辐射带动效应,释放政策“最大红利”。比如,辉渠镇白山头联合党委抓住安丘农发集团“小米共富项目”,与安丘农发集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对辖区内小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年内出售小米400吨,带动集体收入17万元。

(三)拓宽增收渠道,绘就增收图景。树立“一盘棋”理念,由联合党组织主导,打破单个村党组织力量有限、资源分散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一是开拓集体增收路径。通过与龙头经济实体合营等形式,进一步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多村捆绑发展优质产业项目,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石堆镇探索“党建引领 公司运营 全域共富”新模式,成立全市首家镇级“共富公司”,以土地入股形式带动全镇30余个村领办、联办强村公司,在土地承包费翻番基础上(由400元/亩提高到800元/亩),每100亩土地种植两季粮食作物平均可实现收入3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可达到6万余元。二是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引导农户以土地等方式参资入股经济发展联合社,深化“大田托管”经营模式,让农民流转土地拿租金、参股入社拿红金、入社务工拿薪金。实施“一村一品一网红”工程,面向社会发布“百村千名新农人”招募书,依托韵达、圆通等开设直播电商课堂,提升农户直播技巧、带货技能。目前,已培养农民带货主播896名,带动1.5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增创农村发展活力。聚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正大集团等6个500强项目带动作用,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管理模式,指导23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标准化种养基地3万余亩,带动7000余农户人均增收200元以上。延伸产业链条,搭建全省首家农创港跨境电商平台,链接181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推动农产品触网上线,上半年农村电商营业额突破5亿元。

(四)加强激励保障,激活工作动力。为确保“跨村联建”工作收到实打实成效,坚持在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正向激励、强化典型培育上聚力用劲,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凝聚思想共识的基础上,作为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市“跨村联建”总方案,以及试点项目建设等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上级部署要求,明确组织、宣传、民政、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职责,确保该项工作更有抓手和具体遵循。二是强化正向激励。把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上级党组织根据述职评议和平时掌握情况,对相关单位的年度党建考核酌情加分,结果与书记评先评优和班子成员绩效待遇直接挂钩。三是强化典型引路。把抓典型树标杆作为推动“跨村联建”的重要手段,每半年开展一次联合党组织现场观摩暨“擂台比武活动”,推动互学互鉴、共同进步。选树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培育和跟踪指导,对各镇街区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全市“跨村联建”工作实现质的提升。

三、主要成效

(一)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活力。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组团发展,通过组织共建、发展共谋、事务共商,有利于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组织力、统筹力,提高乡村自治水平,推动基层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更可持久的乡村发展活力。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村445个。

(二)存量资源要素进一步盘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纽带推动乡村组团发展,通过产业集聚、资源互补、补链配套等实施产业联动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统筹盘活资源要素、扩大产业优势,推动片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达到“1+1>2”的效果。比如:柘山镇立足蜜薯产业优势,组织14个联合党组织成立联合社,发动农户种植蜜薯3.5万亩,亩均带动农户增收3000元。

(三)区域协同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在片区内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统筹、区域治理联动等模式,有利于提高区域工作协同水平,进一步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新面貌。比如:凌河街道凌河村联合党委推行联建村村民议事协商机制,设立集中协商议事点3个,通过“陈述、询问、讨论、协商、结论”等5个步骤定期开展联合协商审议,解决村民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180余件,满意率达96%以上。

四、主要启示

一是要坚持把分类施策作为根本原则。因地制宜,首先要深入调研,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地域位置、村庄类型、人文历史、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发展规划等各类因素。其次是科学布局哪些村需要联、确定“谁与谁联”,以及联建的规模,不能搞“一刀切”。从安丘市实践经验来看,一些平原地区参与联建的村庄范围大多在3公里以内,人口在1000人至3000人之间。最后是有针对性地探索强村带动、产业拉动等联建模式,避免“照搬照套”。

二是要坚持把建强党组织作为根本保证。“跨村联建”首要的就是党组织层面的联结,这是“联得动”“带得紧”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建强“主心骨”,选择先进村、示范村作为主导,才有能力将周边发展一般和较弱的村建立联村党组织联合起来。其次要明确功能定位、赋予联合党组织村干部考核权、重大事项决策权、公共事务管理权等各项权利,通过完善决策机制,让联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更完善,工作力量更充实。同时要选准“带头人”,注重选拔在群众中威信高、能力强、公道正派的党员能人担任联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班子,这样才能把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发挥好。

三是要坚持把同步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联建党组织能够持续存在,并不断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力,在于每个参与联建的党组织都能积极融入,并且从中获益。只有真正实现成果共享、不漏一村,才能激发“跨村联建”党建模式的最大活力。所以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一盘棋”理念,围绕规划同步、落实同促、成果同享,强化区域资源互通互补,做到有产业一起搞、有项目一起做、有大事一起干、有难事一起上,推动各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