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建组织、强阵地、优服务,江西景德镇——

让“景漂”心有归处

2025年01月24日10:1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春节将至,在传统文化游热潮的推动下,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持续升温,游客纷至沓来,感受“一瓷载古今,文化越千年”的独特魅力。近些年来,经历了从“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转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扎根景德镇,现有“景漂”超6万人,大多从事与陶瓷创意设计、研发创新、生产销售相关的工作。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组织延伸难、服务保障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景德镇市坚持建组织、强阵地、优服务,不断凝聚流动党员力量,激发“景漂”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新活力。

组织做“坯”——

“景漂之家”聚人心

近日,珠山区三宝村的“景漂”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格外热闹,喜庆的蛇年剪纸,红彤彤的中国结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十几位来自珠山区、昌江区从事陶瓷生产的“景漂”党员欢聚一堂,写春联、贴福字、包饺子,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为了让“景漂”流动党员异地有家,景德镇探索建立市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行业部门和群团组织协同管理、属地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党建工作体系,设立“景漂”流动党委,下辖3个党支部,选聘市新青年湖田瓷社社长、非遗传承人章晨担任党委负责人。按照“党组织+陶瓷产业聚集地+服务中心”模式,打造“三地五家一中心”党群服务阵地,在陶源谷、陶溪川、陶博城等产业聚集地,建立3个党支部服务阵地和5个“景漂之家”,在陶源谷中心地段建设1000余平方米的“景漂”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安“新家”,确保“流而不失”。

组织建起来了,关键还是要把流动党员找出来。针对“景漂”流动性大但相对聚集的特点,景德镇市在实施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行动的基础上,通过精网微格拉网查、企事业单位专人查、村(居)民小组定期查,宣传载体广泛找、流动党员互相找、群众活动现场找、党员联户逐户找等方式,动态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常态化备案流出党员、登记流入党员,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双向奔赴,帮助加入“景漂”党组织,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景漂”群体中的有效覆盖。

服务为“釉”——

结对帮带共成长

“陶器是促使礼制起源、发展的重要物质媒介,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近日,三宝村“景漂之家”特别邀请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为“景漂”青年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代表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景漂青年说”课程,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

为了让“景漂”党员“安家”更“安心”,景德镇市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开展“景漂青年说”“微+学习论坛”等活动近百次,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工艺美术大师等名师现场开讲,帮助“景漂”和“景漂”党员掌握专业知识,在陶瓷产业发展中贡献力量。充分整合行政资源,开展政策解读专场会,邀请公安、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答疑解惑,将政策知识第一时间送到“景漂”手中,助力其在景安家立业。各“景漂”党支部纷纷把交流学习课堂搬到创客空间、陶瓷集市、直播基地,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传授实用技巧方法,深入交流艺术设计理念、市场营销策略、新媒体运用等前沿知识,让“景漂”和“景漂”党员在相互学习中成长。

实行“1+3+N”常态化联系服务,由1名“景漂”党支部委员联系3名以上“景漂”党员,每名“景漂”党员联系N名“景漂”,定期召开“景漂”谈心会,开展走访慰问、组织支部活动、面对面交流等,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情况及实际困难,提供就业帮扶、权益保护、家庭关爱等服务1000余次,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实干出“彩”——

党员创客勇攻坚

“你们的服务真暖心,不仅帮我挑选了心仪的瓷器,还让我对中国的陶瓷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谢谢你们!”去年10月,在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许多“景漂”党员响应号召,加入“窑火红”志愿服务队,为外来宾客发放宣传手册、介绍陶瓷文化、提供交通指引,第一时间纾困解难。

为推动流动党员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彰显党员形象和先锋担当,景德镇市充分发挥“景漂”党员作用,成立创客管理委员会,选举优秀党员创客骨干担任委员,打造“邑空间”“陶然集”等集交流、营销、培训为一体的双创孵化平台,大力实施“景漂工匠”品牌提升行动,吸引2万余名创客集结报到。发挥“景漂”在陶瓷领域优势,在瓷研、瓷产、瓷贸、瓷旅等陶瓷产业链端口,设立党员示范岗65个,推动重点任务攻坚12项,累计把96名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

从田野到茶园,从旧屋到场院,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65件艺术作品分布在寒溪村的各个角落,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一座没有屋顶的美术馆。2020年以来,景德镇选聘了一批有资源、有能力、有情怀的“景漂”和“景漂”党员,打造了“艺术在浮梁”“锦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30余个乡创项目,通过构建“党支部+乡创特派员+村民”的乡创项目运营模式,累计带动旅游参观人数达50万余人次,带动30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本报通讯员 景祖轩)

(责编:王珂园、刘圆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