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10:2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3年,村集体资产超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成绩斐然,荣誉纷至沓来,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佳宜居村庄……这里是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
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偏僻山村,既无交通优势、亦乏矿产资源,却走出了自身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宜居宜业的幸福底色愈加鲜亮。聚焦绿色发展,敢开拓善谋划,发动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生活,这是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32年来带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深层“密码”。
1992年,30岁的闵洪艳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彼时,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村民养家糊口尚且困难。“看山山秃头,望水水断流,走路路断途”,可谓一片乌云在心头。临危受命,穷则思变。这个年轻人意识到,没有耕地和矿产,不等于村里没有资源,山水就是最大的资源。“人在,山在,绿色在”,他决定带领群众开垦荒山种植茶叶。
茶叶既不能果腹,销路利润也不确定,很多人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面对村民的迟疑,闵洪艳埋头苦干。上行下效,越来越多党员群众加入。他又带着村干部外出推销茶叶,逐渐打开市场。几年时间,堰河村发展茶园1200亩,茶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增。
不久,闵洪艳敏锐地发现,依托山水风光,堰河村有更多可能。他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为了顺利推进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工作,他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让群众意识到创造山清水秀的乡村环境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制定村规民约,编印文明手册,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一套组合拳让堰河村“茶成垄、树成片、涧水清、民风淳”。
环境美了,可对于做生意,村民还是不敢放手干。闵洪艳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发动妻子开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几年过去有了起色,群众逐渐卸掉了思想包袱。很快,堰河村的餐饮民宿遍地开花。瞅准时机,闵洪艳推动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以土地、资金等要素入股加入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有了依托。
在闵洪艳的示范下,村“两委”火车头带动作用越来越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群众接受认可”始终是村集体决策的第一原则。堰河村坚持村党组织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每个产业党支部由一名村党委成员牵头,带动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在堰河村的“人民大会堂”,至今仍保留着当时开会议事留下的鹅卵石墩。“每块石头对应一户村民,每家每户都有发言权。”
“房檐以外集体决定,房檐以内自己决定。”这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民俗园建设之初,为避免随意扩建改建、产品服务同质化、商家之间恶性竞争,村集体广泛征集村民意见,进行提前规划布局,统一标准、价格、品牌,建立考核机制,连续3次考核在90分以下的农户进行停业整改,让游客来得安心、玩得舒心。
汲取群众智慧,党员干部带头,堰河村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兴办奇石馆、农博馆、茶叶采摘园、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三期民俗园,创立“堰河香”系列农产品品牌,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打造“网红”线上销售渠道,创建4A级景区……在村“两委”带领下,曾经的偏僻小村成了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外出务工村民回到家乡开店创业,闵洪艳自豪地说:“农民成了网民,农田成了电商卖场,手机成了农具,直播成了农活。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黄墙灰瓦、流水潺潺、碧翠环山,竹林深处烟火人家。如今,美丽的堰河村迎接着海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闵洪艳和村干部们当起了讲解员,倾心诉说着“堰河故事”。
走进“堰河味道咖啡馆”,老板赵玲玲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自己手工制作的点心。几年前,堰河村民俗园二期动工招标,在外务工的赵玲玲嗅到了商机,选择返乡。学习咖啡、面点制作,精心设计小店,在抖音直播,赵玲玲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咖啡馆也成了村里的明星店铺。“现在一共开了3家店,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多赚钱,两全其美!”
合作社规模也不断扩大,从25户村民入股到家家户户入股,困难人员无偿配股,如今合作社年纯收入达285万元,每股收益率达55%,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在堰河村,“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的小康生活已经实现。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年一度的乡村年货节上,商户门前挂满了腊蹄、鱼干、风干鸡等特色年货,店铺内陈列着各种干货山货,成群的游客往来穿梭。山林繁华,民风淳朴。在闵洪艳的带领下,堰河村又有了新目标:村里有金融、家庭有资产、户里有硕博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在我眼里没有困难,只有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工作。”风风雨雨三十余载,闵洪艳初心如磐,坚定自信。(本报记者 孔丽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